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1316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包括主吸风管,该主吸风管具有吸风管腔且向细纱机两端延伸,所述主吸风管上至少连通有二根吸风支管,该吸风支管上设有集聚连接管接口。该主吸风管既可以通过主连通管与吸风支管相连通,也可以通过主支管管壁连通孔直接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气流负压衰减少,各集聚管吸风口负压差异小的优点,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锭纺细纱机,尤其涉及带有纤维集聚装置的紧密纺环锭细纱 机,具体地说是紧密纺环锭细纱机集聚吸风装置的改进。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环锭细纱机中,纤维束经过环锭细纱机牵伸装置的后牵伸区和前 牵伸区到达前罗拉钳口处时,输出纤维须条至加捻成细纱的加捻点之间存在一 个没有捻回的纺纱三角区,由于在纺纱三角区纤维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纤维极 易脱离和伸出该三角区域而成为飞花和毛羽,加之该三角区各部位纤维承受的 张力并不一致,最终影响细纱成纱的强力指标。纺纱三角区的存在严重制约着 纱线制成率和纱线强力、毛羽等质量指标的提高。为了消除纺纱三角区的负面影响,具有纤维集聚效果的紧密环锭细纱机, 在其输出钳口前加装了纤维集聚装置,以消除前罗拉钳口处的纺纱三角区。该 集聚装置包括带有若干吸风口的集聚吸风管、集聚皮辊以及纤维集聚输送带, 集聚吸风管上的每一吸风口均对应着一牵伸装置的纤维牵伸须条,从而利用集 聚吸风管的负压气流来控制纺纱三角区的纤维束,引导纤维须条的流向,减少 成纱飞花和毛羽,提高成品质量。因此,紧密纺环锭细纱机集聚吸风管吸风口 处的气流负压值直接影响着集聚装置的纤维集聚效果,是集聚装置功能正常发 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保证各集聚吸风口具有稳定足够的气流负压值,且 各集聚吸风口负压差异尽可能趋于零,才能达到整台细纱机成纱质量的均匀一 致和品质的稳定。由于环锭细纱机往往长达数十米甚至更长,在环锭细纱机的长度方向总是 依次设有很多根的集聚吸风管和大量的集聚吸风口,为了保证各集聚吸风口的气流负压值,减各集聚吸风管的吸风负压梯度,在实际结构屮,每台环锭细纱 机均拥有若干台吸风机,每台吸风机再与对应的几根集聚吸风管相连通。目前 驱动各吸风机的的传动结构不外乎两种型式, 一种是每台吸风机均由各自的风 机电动机单独进行驱动,由于很难保证各台电动机输出速度的一致性,所以各 集聚吸风管以及其上的吸风口处的吸风负压值往往差异极大,甚至出现无负压 现象,导致集聚纺纱效果的丧失和不稳定,加之这种驱动型式也存在着控制电 路复杂,安装调试不便、成本高的缺陷。另一种传动结构如本专利技术人公开了的"集聚纺环锭细纱机的吸风装置",专利号200420027419.8,它采用一根传动长 轴驱动各吸风机的结构,传动长轴则为由一台电机驱动,该结构虽大大减少了 风机电动机的数量,相应地也简化了控制电路,但传动长轴是通过与各吸风机 对应的风机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由于各风机传动机构传动性能的差异,如皮带 传动中的皮带打滑、摩擦系数的差异等因素,该结构型式同样不能保证集聚吸 风口气流负压值的稳定一致。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0620105758.2,"吸风管",试图用一根吸风管结 构来代替多风机吸风的结构,以减少各集聚吸风口的负压差异,然而这种从细 纱机车头延伸至车尾的长达数拾米的吸风管,由于存在长吸风管沿途风量损失, 以及气流与吸风管摩擦等多种原因,车头至车尾各集聚管吸风口的气流负压出 现极为明显的负压梯度,在远离吸风机的吸风管吸风口处负压衰减十分明显, 甚至无负压。虽然,该吸风管结构在吸风管腔中设置了一带有多孔的分隔板, 将吸风管腔一分为二,这种相互连通的上、下管腔并不能平衡负压,减少气压 衰减,这种结构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一种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它不仅气流负压衰减少、各集聚吸风口负 压差异小,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维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包 括主吸风管,该主吸风管具有吸风管腔且向细纱机两端延伸,所述主吸风管上 至少连通有二根吸风支管,该吸风支管上设有集聚连接管接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若干吸风支管连通于主吸风管道上,且吸风支管上 设有用于通向集聚吸风管的集聚连接管接口,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多风机吸风所 带来结构复杂,控制不方便,尤其是各吸风机转速不一导致的风机吸力差异的 缺陷,整台环锭细纱机只需一台向主吸风管道提供统--负压的吸风机,使得吸 风电机及吸风机数量减为最少,简化了吸风系统的结构,方便了安装维护,有 效降低了紧密纺环锭细纱机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主吸风管道的负压气流是通过吸风支管分配至集聚吸风管的,这样就减少了主吸风管道的气流吸入n,大大降低丫主吸风管道沿途风量损失,有利于保证主吸风管道有限几个气流吸 入口的负压,并使之趋于一致甚至相同,实现了气流负压衰减少,能有效地均 衡各集聚吸风管吸风口的负压值,吸风负压差异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从而保 证了紧密纺环锭细纱机纤维集聚装置中集聚吸风口负压的稳定一致,使集聚装 置的纤维集聚效果得以充分发挥。采用单台吸风机吸风既能将排风引至车间外, 避免排风气流搅乱车间正常气流而引起的飞花四处飘落,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 高,也有利于降低风机噪声和耗能。采用主吸风管道连通吸风支管的结构,还 克服了多风机结构形成的连接软管杂乱无章、纵横交错的不足,既有利于整台 细纱机的整洁美观,也有利于操作工的操作和清洁管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吸风管的吸风管腔的腔壁内侧面间隔 地设置有若干吸风支管,该吸风支管通过管壁连通孔与主吸风管的吸风管腔直 接连通,吸风支管的两侧对称地设有集聚连接管接口。这种将吸风支管设置于 主吸风管道内的结构,具有外观整洁,便于安装和装配,也有利于减少负压气 流的损失。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主吸风管由若干吸风管段相互密封地拼接而成。进一步简化了结构,方便了加工制造。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吸风管道具有相等截面积的横截面。具有 相等横截面的主吸风管道,便于主吸风管道的制造和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又 -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吸风管具有不相等截面积的横截面。 主吸风管道采用不相等横截面的结构,可以通过主吸风管道横截面积的变化来 补充主吸风管道沿途风量损失所形成的负压变化,稳压效果更优,特别适用于 长或超长环锭细纱机中。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作进 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左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左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左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结构的左视方向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l-主吸风管,2-吸风管腔,3-吸风支管,4-主连通管,5-集聚连 接管接口, 6-主风道风机接口, 7-集聚连接管,8-管壁连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图2所示的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中,主吸风管1为带有 吸风管腔2的矩形截面长管道,该长管道的一端(尾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风机接口 6,该主风道风机接口 6与风机吸入口密封相接。主吸风管1从细 纱机的车尾部位延伸至细纱机车头部位,其长度大体与细纱机长度相等。该主 吸风管1由若干吸风管段相互密封地拼接而成,主吸风管1的长度和拼接段数 根据细纱机的实际工作长度而定,主吸风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支风管的紧密纺吸风管道,包括主吸风管(1),该主吸风管(1)具有吸风管腔(2)且向细纱机两端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风管(1)上至少连通有二根吸风支管(3),该吸风支管(3)上设有集聚连接管接口(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鹏曹小华王平王婵娟曹严严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