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72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纺织专业领域,它涉及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适用于中速的梳棉机。该针布包括基部及平均分布在基部上面的针齿,其特征是针齿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这在保证对纤维的分梳条件下有利于降低对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损伤和梳断,能使纤维及时转移,保证棉网清晰,无纤维缠绕现象,使纺纱产质量能达到优良的水平。(*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专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 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适用于中速的梳棉机。技术背景甲壳素又称为甲壳质、几丁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等节肢 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是自然界仅次于纤维素的 第二类化合物,也是除蛋白质以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化合物。粘胶基甲壳素纤 维是以甲壳素、壳聚糖化学改性与纤维素混凑的特殊工艺制成的纤维,它具 有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毒、免疫抗原性小的特殊性能, 服用性能优良,手感柔软,对人体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保健性能。但是该 纤维存在强力不匀,吸湿后强力明显下降,这势必会给纺纱和织造带来不利的影响;大豆蛋白纤维是由大豆提炼出来的蛋白质溶解液经湿法纺丝而成, 大豆蛋白纤维吸湿、透气性好,纤维柔韧、蓬松,比重轻,保暖性强,光泽 柔和,并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纤维表面摩擦系数较低,动、静摩擦系数差 值较小,纤维巻曲弹性较差;使得已公开的中国专利,专利号为02155035.2 的大豆蛋白纤维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如图1所示,针齿下前角a ,'为30度, 针齿前角a/为45度,齿背角P,为45度,针齿齿距P'为1.97 2.03毫 米,针齿厚度a'为O. 12 0. 17毫米,齿根厚度b'为0.3毫米,针齿高度h' 为2.75 2.85毫米,针齿总高H'为4. 48 4. 52毫米,针齿密度N'为571 齿/平方英寸,基部厚度W'为0.82 0.92亳米,基部高度C'为1.3毫米, 在同时加工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时,存在着纤维分梳不充分,纤维易梳断,纤维转移程度不高,棉网不清晰,纤维还有缠绕现象,因此不适宜中速生产且产量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 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在保证对纤维分梳的条件下,降低纤维损伤 梳断,纤维能及时转移,棉网清晰,防止纤维缠绕的问题。 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包括基 部2及均布在基部2上面的针齿1,其特征是所述的针齿1采用了较大的针齿 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其针齿下前角a,为45度,针齿前角 ^为60度,齿背角P为45度,针齿齿距P为2. 12 3.19毫米,针齿厚a 为1. 00 1. 11毫米,齿根厚度b为0. 4毫米,针齿高度h为3. 21 3. 75毫 米,针齿总高H为5.52 5.57毫米,针齿密度N为631齿/平方英寸、所 述的基部2的基部厚度W为1. 41 1. 57毫米,基部高度C为1. 7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 本技术由于改进设计了针齿、基部的工艺尺寸,采用了较大的针齿 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能在保证对纤维的分梳条件下,降低 对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损伤和梳断,能使纤维及时转移,保 证了棉网的清晰和无纤维缠绕现象,能使纺纱产质量达到优良的水平。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大豆蛋白纤维专用道夫金属针布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面剖视图图l、 2中,l一针齿,a,'—针齿下前角,a 2' —针齿前角,e,一齿 背角,P' —针齿的齿距,a' —针齿厚度,b'—齿根厚度,h' —齿尖高度, H, 一针齿总高,2 —基部,W' —基部厚度,C' 一基部高度;图3为本技术的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 属针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面剖视图图3、 4中,1 —针齿,a,—针齿下前角,Q2—针齿前角,e—齿背角, P—针齿的齿距,a —针齿厚度,b —齿根厚度,h —齿尖高度,H —针齿总 高,2 —基部,W —基部厚度,C 一基部高度。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 4所示, 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 属针布,包括基部2及均布在基部2上面的针齿1 ,其特征是所述的针齿1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其针齿下前角a, 为20度,针齿前角a」为60度,齿背角3为50度,针齿的齿距P为2. 12 3. 19毫米,针齿厚度a为1. 00 1. 12毫米,齿根厚度b为0. 4毫米,针齿 高度h为3.21 3. 75毫米,针齿总高H为5.52 5.57毫米,针齿的密度N 为631齿/平方英寸、所述的基部2的基部厚度W为1. 41 1. 57毫米,基部 高度C为1.7毫米。由于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强力不匀,吸湿后强力明显下降, 大豆蛋白纤维动、静摩擦系数差值较小,纤维巻曲弹性较差,两者纤维强力 较低,动、静摩擦系数差值较小。所以本技术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 针齿前角和较大的针齿密度,能在保证对纤维分梳的条件下,有利于降低纤 维的损伤和梳断,能使纤维及时转移,防止纤维缠绕。使用本技术的针布在配套锡林中速280 360转/分运转下,可纺制 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且纺纱产质量能达到优良的水平。权利要求1.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包括基部(2)及均布在基部(2)上面的针齿(1),其特征是所述的针齿(1)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其针齿下前角α1为45度,针齿前角α2为60度,齿背角β为45度,针齿齿距P为2.12~3.19毫米,针齿厚度a为1.00~1.11毫米,齿根厚度b为0.4毫米,针齿高度h为3.21~3.75毫米,针齿总高H为5.52~5.57毫米,针齿密度N为631齿/平方英寸,所述的基部(2)的基部厚度W为1.41~1.57毫米,基部高度C为1.7毫米。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纺织专业领域,它涉及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适用于中速的梳棉机。该针布包括基部及平均分布在基部上面的针齿,其特征是针齿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这在保证对纤维的分梳条件下有利于降低对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损伤和梳断,能使纤维及时转移,保证棉网清晰,无纤维缠绕现象,使纺纱产质量能达到优良的水平。文档编号D01G15/12GK201033812SQ200620046089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0日专利技术者余燕平, 吴学东, 张瑞寅, 倩 徐, 沈洪林, 程隆棣, 隋丽丽 申请人:东华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专用道夫金属针布,包括基部(2)及均布在基部(2)上面的针齿(1),其特征是所述的针齿(1)采用了较大的针齿下前角和针齿前角及较大的针齿密度,其针齿下前角α↓[1]为45度,针齿前角α↓[2]为60度,齿背角β为45度,针齿齿距P为2.12~3.19毫米,针齿厚度a为1.00~1.11毫米,齿根厚度b为0.4毫米,针齿高度h为3.21~3.75毫米,针齿总高H为5.52~5.57毫米,针齿密度N为631齿/平方英寸,所述的基部(2)的基部厚度W为1.41~1.57毫米,基部高度C为1.7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燕平程隆棣张瑞寅沈洪林徐倩吴学东隋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