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024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刻录装置,包含固定组件、连动组件及弹力组件,固定组件包含乘载部及盖体,盖体的一端组接于乘载部的一端,并具有容置芯片的容置区域,且盖体可由乘载部上展开而使容置区域外露或是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而封闭容置区域,而盖体与连动组件相组接,弹力组件组接于固定组件与连动组件之间,其中当连动组件的施力端接收外力时,连动组件转动而带动盖体由乘载部上展开,当施力端未接收外力或从接收外力变成停止接收外力时,弹力组件提供弹性恢复力,使连动组件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转动,进而带动盖体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

Recor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cor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xed component, a continuous moving component and a elastic component. The fixed component includes a passenger load part and a cover. One end of the cap is connected to one end of the passenger vehicle and has a capacitive area of the capacitive chip. The covering area is closed on the load part, and the cap is connected with the joint component. The elastic component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fixed component and the joint component. When the force end of the connection component receives the external force, the joint component turns and drives the cap to be expanded by the passenger load unit, when the force end does not receive external force or from the receiving force to stop reception. When the external force is applied, the elastic component provides elastic restoring force, so that the connecting component rotates through elastic restoring force, thereby driving the cover body to be laminated and covered on the load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刻录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刻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为开合式,且在接收外力的情况下才驱使盖体展开的刻录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每个电子产品内的芯片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而芯片在设置于电子产品之前,都须先经过刻录的作业,亦即将芯片放置并固定于刻录装置内,而刻录装置会将预先定义好的程序经由内部的针脚烧入芯片中,使芯片能具有控制电子产品其他组件的功能。目前传统刻录装置依据容置芯片的方式,可大抵分为按压式及开合式两种。其中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多个爪部,当按压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特定位置时,多个爪部将升起并展开,此时可将芯片放入多个爪式之间,然后停止按压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如此一来,多个爪部便内缩而闭合,并固定芯片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内。然因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通过爪部将芯片固定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内部深处,故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需要较长的针脚才能接触到芯片,换言之,即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必须设置特殊针脚,然特殊针脚的取得不易且价格较为昂贵,不利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生产,此外,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一般而言皆具有刻录良率较差的缺陷。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则是包含乘载部及盖体,盖体可由乘载部上展开或贴合于乘载部上,其中当盖体未接收外力时,盖体呈现由乘载部上展开的状态,此时可将芯片放入乘载部上,接着可施力于盖体上,使得盖体贴合乘载部并覆盖及固定芯片,进而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刻录作业。虽然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且具有刻录良率较佳的优势,然而因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必须在接收外力时乘载部及盖体之间才为闭合状态,又刻录芯片需长时间的使乘载部及盖体呈现闭合状态以进行刻录作业,故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如欲使用自动化来进行芯片的刻录,则势必须于自动化设备上增加对应刻录装置的数目的多个外力施加装置,使每一个外力施加装置可施力于须进行刻录作业的对应的刻录装置,故当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应用于自动化设备中以进行刻录作业时,将使得该自动化设备因需设置多个外力施加装置而具有成本较高的缺陷。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刻录装置,实为目前本领域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刻录装置,以解决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不利生产、良率较差以及解决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应用于自动化设备中时,自动化设备需设置多个外力施加装置而造成成本较高的缺陷。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刻录装置,设置于平台上,用以刻录芯片,包含固定组件、连动组件及弹力组件。固定组件包含乘载部以及盖体,乘载部设置于平台上,且具有容置芯片的容置区域,盖体的一端组接于乘载部的一端而构成第一旋转支点,盖体是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由乘载部上展开而使容置区域外露或是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而封闭容置区域;连动组件包含第一组接端、第二组接端以及施力端,第一组接端与盖体相组接,第二组接端与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第二旋转支点,连动组件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施力端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当施力端接收外力时,连动组件转动而带动盖体由乘载部上展开;弹力组件组接于固定组件与连动组件之间,用以于施力端未接收外力或从接收外力变成停止接收外力时,提供弹性恢复力,使连动组件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转动,进而带动盖体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其中,盖体包含一第一轴部,第一轴部枢设于盖体与乘载部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以第一轴部为轴而相对于乘载部转动。其中,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连动轴部,第一部的一端与盖体相组接并构成第一组接端,第一部的另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及乘载部相组接,且第一部的另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的组接处构成第二组接端,第二部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连动轴部枢设于第一部、第二部与乘载部三者之间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二旋转支点,使第一部及第二部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为轴而于乘载部上进行转动。其中,第一部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及一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且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构成一凹槽状结构,凹槽状结构用以容置部分的盖体,其中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更分别包含一滑动沟槽,滑动沟槽为长条状的结构。其中,盖体包含一第二轴部,枢设于盖体与第一部的组接处,且第二轴部的相对两端容置于对应的滑动沟槽内,且于第一部以连动轴部为轴转动时,第二轴部可滑动地容置于对应的滑动沟槽内,而第二轴部的相对两端与滑动沟槽构成一凸轮结构。其中,弹力组件包含两个第一勾部、两个第二勾部及两个弹性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勾部设置于乘载部的相对两侧上,两个所述第二勾部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每一弹性组件包含一第三勾部及一第四勾部,第三勾部与对应的第一勾部相卡勾,第四勾部与对应的第二勾部相卡勾,其中弹性组件为拉簧结构。其中,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连动轴部,第一部包含一本体与一连杆,本体的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及乘载部相组接,而本体的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的组接处构成第二组接端,第二组接端与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第二旋转支点,连杆的一端与盖体相组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本体的另一端相组接,其中与盖体的相组接的连杆的一端构成第一组接端,第二部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连动轴部枢设于本体、第二部以及乘载部的组接处,使第一部的本体及第二部可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为轴而于乘载部上进行转动。其中,本体具有内凹的一第一凹部,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的一端,盖体具有内凹的一第二凹部,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的另一端。其中,连杆包含一第一连杆轴部及一第二连杆轴部,第一连杆轴部枢设于连杆的一端与本体的组接处,使连杆以第一连杆轴部为支点而相对于本体转动,第二连杆轴部枢设于连杆的另一端与盖体的组接处,使连杆以第二连杆轴部为支点而相对于盖体转动。其中,在施力端接收外力而使第二部转动的旋转角度为50度时,盖体朝向由乘载部上展开而转动的旋转角度为90度。本技术的刻录装置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及良率较佳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1’:刻录装置2、2’:平台3、3’:固定组件31、31’:乘载部311、311’:容置区域32、32’:盖体321、321’:第一轴部322:第二轴部323’:第二凹部4、4’:连动组件401、401’:第一组接端402、402’:第二组接端403、403’:施力端41、41’:第一部411:第一侧壁412: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414:滑动沟槽44’:本体441’:第一凹部45’:连杆451’:第一连杆轴部452’:第二连杆轴部42、42’:第二部43、43’:连动轴部5、5’:弹力组件5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刻录装置,设置于一平台上,用以刻录一芯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固定组件,包含一乘载部以及一盖体,该乘载部设置于该平台上,且具有容置该芯片的一容置区域,该盖体的一端组接于该乘载部的一端而构成一第一旋转支点,该盖体以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由该乘载部上展开而使该容置区域外露或是贴合覆盖于该乘载部上而封闭该容置区域;一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组接端、一第二组接端以及一施力端,该第一组接端与该盖体相组接,该第二组接端与该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一第二旋转支点,该连动组件以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该施力端用以选择性地接收一外力,当该施力端接收该外力时,该连动组件转动而带动该盖体由该乘载部上展开;以及一弹力组件,组接于该固定组件与该连动组件之间,用以于该施力端未接收该外力或从接收该外力变成停止接收该外力时,提供一弹性恢复力,使该连动组件通过该弹性恢复力而转动,进而带动该盖体贴合覆盖于该乘载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刻录装置,设置于一平台上,用以刻录一芯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固定组件,包含一乘载部以及一盖体,该乘载部设置于该平台上,且具有容置该芯片的一容置区域,该盖体的一端组接于该乘载部的一端而构成一第一旋转支点,该盖体以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由该乘载部上展开而使该容置区域外露或是贴合覆盖于该乘载部上而封闭该容置区域;一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组接端、一第二组接端以及一施力端,该第一组接端与该盖体相组接,该第二组接端与该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一第二旋转支点,该连动组件以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该施力端用以选择性地接收一外力,当该施力端接收该外力时,该连动组件转动而带动该盖体由该乘载部上展开;以及一弹力组件,组接于该固定组件与该连动组件之间,用以于该施力端未接收该外力或从接收该外力变成停止接收该外力时,提供一弹性恢复力,使该连动组件通过该弹性恢复力而转动,进而带动该盖体贴合覆盖于该乘载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含一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枢设于该盖体与该乘载部的组接处,并构成该第一旋转支点,使该盖体以该第一轴部为轴而相对于该乘载部转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连动轴部,该第一部的一端与该盖体相组接并构成该第一组接端,该第一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部的一端及该乘载部相组接,且该第一部的该另一端与该第二部的该一端的组接处构成该第二组接端,该第二部的另一端构成该施力端,该连动轴部枢设于该第一部、该第二部与该乘载部三者之间的组接处,并构成该第二旋转支点,使该第一部及该第二部彼此连动地以该连动轴部为轴而于该乘载部上进行转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刻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及一第三侧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对设置,该第三侧壁设置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之间,且该第三侧壁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构成一凹槽状结构,该凹槽状结构用以容置部分的该盖体,其中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还分别包含一滑动沟槽,该滑动沟槽为长条状的结构。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忠勇
申请(专利权)人:岱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