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7012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5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板纵梁连接板,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可以对其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进行提升,进而增强驾驶室前部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驾驶室的安全性能。

A floor beam connecting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loor beam connecting plat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bending part and a second bending part. The first bending part forms a groove, the middle protruding of the second bend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second bending part, and a new type of floor beam connecting plate is used. The first bending and second bending parts can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impact resistance, and then enhanc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impact resistance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cab.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c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汽车安全性的高标准日益迫切,驾驶室安全性能的提升逐渐成为提高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地板纵梁和前横梁作为商用车驾驶室结构的重要部分,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十分必要。地板纵梁连接板,是连接地板纵梁与前横梁的桥梁。现有技术中地板纵梁连接板主要起到连接地板纵梁与前横梁的作用,其自身结构强度有限,无法提升地板纵梁与前横梁的结构强度,在遇到车辆碰撞时,不具备吸能功能,抗冲击能力也较弱。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以克服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结构强度有限的技术问题,它能够提高自身结构以及驾驶室前部结构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部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第三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三平板平行,所述第二平板与所述第一平板垂直,所述第三平板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优选地,所述凹槽内设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沿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分布。优选地,所述吸能盒包括吸能槽和吸能盖,所述吸能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凹槽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吸能盖设于所述吸能槽上并与所述吸能槽形成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中设有吸能材料。优选地,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和第三吸能盒,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三吸能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吸能盒的两侧。优选地,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优选地,还包括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一平板的端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弯折板、第四平板和第五平板,所述第四平板和所述第五平板设于所述弯折板的两侧,所述第四平板和所述第五平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弯折板的长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端部连接;本技术的地板纵梁连接板,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可以对其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进行提升,进而增强驾驶室前部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驾驶室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的安装使用效果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弯折部,2-第二弯折部,3-第一平板,4-第二平板,5-第三平板,6-吸能盒,7-加强筋,8-翻边,9-弯折板,10-第四平板,11-第五平板,12-前横梁,13-地板,14-地板纵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所述第一弯折部1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端部连接。所述地板纵梁连接板优选为2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上均设置有减重孔。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图4所示,地板纵梁连接板的所述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的两端设于前横梁12和地板13之间,第二弯折部2的一端与地板纵梁14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可以对地板纵梁连接板自身结构强度和抗冲击性进行提升,进而增强驾驶室前部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有效提高驾驶室的安全性能。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弯折部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3、第二平板4和第三平板5,所述第一平板3与所述第三平板5平行,所述第二平板4与所述第一平板3垂直,所述第三平板5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三平板5的长度优选大于所述第一平板3的长度。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地板纵梁连接板还包括翻边8,所述翻边8与所述第一平板3的端部连接。翻边8优选与所述第一平板3的长度相等且与第一平板3垂直。翻边8的设置,有利于增强第一平板3的结构强度。如图1所示,第二弯折部2包括弯折板9、第四平板10和第五平板11,所述第四平板10和所述第五平板11设于所述弯折板9的两侧,所述第四平板10和所述第五平板11的长度小于所述弯折板9的长度。弯折板9优选为∩形板,且弯折板9的两侧板与其中部的夹角均为钝角。弯折板9、第四平板10和第五平板11均与所述凹槽的侧壁连接,以增大第一弯折部1与第二弯折部2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弯折部1与第二弯折部2的连接强度。第四平板10与第五平板11优选为相同结构。第四平板10与第五平板11上也优选设置有加强结构。为了增强本技术的地板纵梁连接板的抗冲击能力,所述凹槽内设有吸能盒6,所述吸能盒6沿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吸能盒6优选为长方体状结构。具体地,所述吸能盒6包括吸能槽和吸能盖,所述吸能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凹槽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吸能盖设于所述吸能槽上并与所述吸能槽形成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中设有吸能材料。所述吸能材料可以为纤维材料、颗粒材料、泡沫材料和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材料。更为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吸能盒6包括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和第三吸能盒,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三吸能盒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吸能盒的两侧。第一吸能盒与第三吸能盒优选为相同结构。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和第三吸能盒的宽度优选为相同。设置多个吸能盒6,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吸能的效果。为了提高第一弯折部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所述吸能盒6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7。加强筋7优选为2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吸能盒与凹槽的侧壁之间。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所述第一弯折部(1)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端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板纵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弯折部(1)和第二弯折部(2),所述第一弯折部(1)形成凹槽,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中部凸起,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端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纵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3)、第二平板(4)和第三平板(5),所述第一平板(3)与所述第三平板(5)平行,所述第二平板(4)与所述第一平板(3)垂直,所述第三平板(5)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的端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纵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吸能盒(6),所述吸能盒(6)沿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板纵梁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6)包括吸能槽和吸能盖,所述吸能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凹槽的凹陷方向相反,所述吸能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从义孔德星张青闫成亮杨伟曹超余浩叶思源方梅张爱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