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5515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2 0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和两个USB接口,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中通过放置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不使用时吸附在汽车上,并且能够对USB接口起到防尘的作用,与现有的车载充电器相比,更加便于司机拿取及放置,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充电器与车体碰撞,造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板受到损坏,起到保护的作用,通过断电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与汽车的充电接口分离,避免了插口腐化,防止车载充电器老化,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更加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车载充电系统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车载充电系统是指常规通过汽车电瓶供电的车载充电系统,大量使用在各种便携式、手持式设备的锂电池充电领域。一般人们在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都会通过车载充电系统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但是现有的车载充电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有的很多司机在使用车载充电器时,常常将车载充电器插在电源接口上却不拔除,但是充电完成后长期不拔充电器,容易造成充电器老化,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而且车载充电器长时间插在电源接口,可能造成插口腐化并且很难清除,此外,现有的车载充电器不具备便于放置的功能,很多司机喜欢随意乱扔车载充电器,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充电器容易与车体碰撞,造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板受到损坏,然而当需要使用时,由于乱丢的坏习惯,司机可能一时间找不到车载充电器,造成使用不便,这些都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和两个USB接口,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两个USB接口均设置在在主体内的顶部,所述断电机构设置在主体内的底部,所述放置机构设置在主体内的顶部,所述放置机构位于USB接口的一侧;所述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第一弹簧、套管、滚珠、第二弹簧和吸盘,所述壳体固定在主体的一侧,所述壳体的靠近USB接口的一侧设有条形孔,所述壳体的远离USB接口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壳体的上下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凹槽,所述第一弹簧水平设置,所述套管通过第一弹簧与壳体的远离开口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套管竖向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套管与壳体匹配,所述套管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滚珠有两个,两个滚珠分别设置在套管的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滚珠与套管匹配,所述滚珠与套管滑动连接,两个滚珠分别与两个凹槽一一对应且匹配,所述滚珠设置在凹槽内,所述滚珠与凹槽抵靠,所述第二弹簧竖向设置在套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滚珠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吸盘固定在套管的靠近开口的一侧;所述防尘组件包括防尘板、扭转弹簧、连杆和永磁铁,所述防尘板有两个,两个防尘板分别水平设置在两个USB接口的上方,所述防尘板与USB接口匹配,所述防尘板与USB接口抵靠,所述防尘板为矩形,所述防尘板的其中一个顶角与主体的内部铰接,所述防尘板的与主体的铰接处设有扭转弹簧,所述连杆水平设置,所述连杆与两个防尘板铰接,所述连杆与防尘板的铰接处位于主体与防尘板的铰接处的一侧,所述连杆的一端经条形孔穿过壳体,所述永磁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永磁铁与套管抵靠,所述永磁铁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升降组件与翻转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两个转动单元,两个转动单元关于升降组件对称,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气缸、转动杆和支撑块,所述转动杆水平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块铰接,两个支撑块均位于两个转动杆之间,所述气缸倾斜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气缸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气缸的气杆与转动杆的中部铰接。作为优选,为了控制升降框升降,从而使得主体与汽车分离,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单元、升降框和两个移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驱动电机水平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所述驱动电机与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第一齿轮的下方,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两个移动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二齿轮的两侧,两个移动单元关于第二齿轮对称,所述移动单元包括丝杆、移动块和连接杆,所述丝杆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移动块套设在丝杆上,所述移动块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分别通过两个丝杆驱动两个移动块相向运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移动块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框的一侧铰接,所述升降框设置在主体的一侧,两个连接杆分别设置在升降框的两端,两个连接杆关于升降框对称,两个转动单元关于升降框对称,所述转动杆水平设置在升降框的内部,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升降框的内部铰接,所述气缸倾斜设置在升降框的内部,所述气缸与升降框的内部铰接。作为优选,为了使得移动块水平稳定的移动,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包括固定杆和套环,所述固定杆水平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所述固定杆与丝杆平行,所述套环套设在固定杆上,所述套环与固定杆滑动连接,所述套环与移动块固定连接。作为优选,为了通过PLC控制通断电,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PLC,所述断电机构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检测升降框的所在位置,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检测到充电完成后可以自动断电处理,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电量传感器,所述电量传感器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在断电后可以继续提供电能,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PLC电连接。作为优选,为了使驱动电机精确稳定的工作,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作为优选,为了起到防火的效果,所述主体的制作材料为阻燃塑料。作为优选,为了进行信号传输,从而实现远程控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天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中通过放置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不使用时吸附在汽车上,并且能够对USB接口起到防尘的作用,与现有的车载充电器相比,更加便于司机拿取及放置,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载充电器与车体碰撞,造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板受到损坏,起到保护的作用,通过断电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与汽车的充电接口分离,避免了插口腐化,防止车载充电器老化,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更加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车载充电系统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防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的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2.USB接口,3.壳体,4.第一弹簧,5.套管,6.滚珠,7.第二弹簧,8.吸盘,9.永磁铁,10.连杆,11.防尘板,12.驱动电机,13.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5.丝杆,16.移动块,17.连接杆,18.升降框,19.转动杆,20.支撑块,21.气缸。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1和两个USB接口2,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两个USB接口2均设置在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断电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底部,所述放置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放置机构位于USB接口2的一侧;通过放置机构,可以使得车载充电器不使用时吸附在汽车上,并且能够对USB接口2起到防尘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1)和两个USB接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两个USB接口(2)均设置在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断电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底部,所述放置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放置机构位于USB接口(2)的一侧;所述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3)、第一弹簧(4)、套管(5)、滚珠(6)、第二弹簧(7)和吸盘(8),所述壳体(3)固定在主体(1)的一侧,所述壳体(3)的靠近USB接口(2)的一侧设有条形孔,所述壳体(3)的远离USB接口(2)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壳体(3)的上下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凹槽,所述第一弹簧(4)水平设置,所述套管(5)通过第一弹簧(4)与壳体(3)的远离开口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套管(5)竖向设置在壳体(3)的内部,所述套管(5)与壳体(3)匹配,所述套管(5)与壳体(3)滑动连接,所述滚珠(6)有两个,两个滚珠(6)分别设置在套管(5)的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滚珠(6)与套管(5)匹配,所述滚珠(6)与套管(5)滑动连接,两个滚珠(6)分别与两个凹槽一一对应且匹配,所述滚珠(6)设置在凹槽内,所述滚珠(6)与凹槽抵靠,所述第二弹簧(7)竖向设置在套管(5)的内部,所述第二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滚珠(6)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吸盘(8)固定在套管(5)的靠近开口的一侧;所述防尘组件包括防尘板(11)、扭转弹簧、连杆(10)和永磁铁(9),所述防尘板(11)有两个,两个防尘板(11)分别水平设置在两个USB接口(2)的上方,所述防尘板(11)与USB接口(2)匹配,所述防尘板(11)与USB接口(2)抵靠,所述防尘板(11)为矩形,所述防尘板(11)的其中一个顶角与主体(1)的内部铰接,所述防尘板(11)的与主体(1)的铰接处设有扭转弹簧,所述连杆(10)水平设置,所述连杆(10)与两个防尘板(11)铰接,所述连杆(10)与防尘板(11)的铰接处位于主体(1)与防尘板(11)的铰接处的一侧,所述连杆(10)的一端经条形孔穿过壳体(3),所述永磁铁(9)设置在壳体(3)的内部,所述永磁铁(9)与套管(5)抵靠,所述永磁铁(9)与连杆(10)的一端铰接;所述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升降组件与翻转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两个转动单元,两个转动单元关于升降组件对称,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气缸(21)、转动杆(19)和支撑块(20),所述转动杆(19)水平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转动杆(19)的一端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杆(19)的另一端与支撑块(20)铰接,两个支撑块(20)均位于两个转动杆(19)之间,所述气缸(21)倾斜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气缸(21)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气缸(21)的气杆与转动杆(19)的中部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充电系统,包括主体(1)和两个USB接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断电机构和放置机构,两个USB接口(2)均设置在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断电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底部,所述放置机构设置在主体(1)内的顶部,所述放置机构位于USB接口(2)的一侧;所述放置机构包括吸附组件和防尘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壳体(3)、第一弹簧(4)、套管(5)、滚珠(6)、第二弹簧(7)和吸盘(8),所述壳体(3)固定在主体(1)的一侧,所述壳体(3)的靠近USB接口(2)的一侧设有条形孔,所述壳体(3)的远离USB接口(2)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壳体(3)的上下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凹槽,所述第一弹簧(4)水平设置,所述套管(5)通过第一弹簧(4)与壳体(3)的远离开口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套管(5)竖向设置在壳体(3)的内部,所述套管(5)与壳体(3)匹配,所述套管(5)与壳体(3)滑动连接,所述滚珠(6)有两个,两个滚珠(6)分别设置在套管(5)的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滚珠(6)与套管(5)匹配,所述滚珠(6)与套管(5)滑动连接,两个滚珠(6)分别与两个凹槽一一对应且匹配,所述滚珠(6)设置在凹槽内,所述滚珠(6)与凹槽抵靠,所述第二弹簧(7)竖向设置在套管(5)的内部,所述第二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滚珠(6)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吸盘(8)固定在套管(5)的靠近开口的一侧;所述防尘组件包括防尘板(11)、扭转弹簧、连杆(10)和永磁铁(9),所述防尘板(11)有两个,两个防尘板(11)分别水平设置在两个USB接口(2)的上方,所述防尘板(11)与USB接口(2)匹配,所述防尘板(11)与USB接口(2)抵靠,所述防尘板(11)为矩形,所述防尘板(11)的其中一个顶角与主体(1)的内部铰接,所述防尘板(11)的与主体(1)的铰接处设有扭转弹簧,所述连杆(10)水平设置,所述连杆(10)与两个防尘板(11)铰接,所述连杆(10)与防尘板(11)的铰接处位于主体(1)与防尘板(11)的铰接处的一侧,所述连杆(10)的一端经条形孔穿过壳体(3),所述永磁铁(9)设置在壳体(3)的内部,所述永磁铁(9)与套管(5)抵靠,所述永磁铁(9)与连杆(10)的一端铰接;所述断电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升降组件与翻转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两个转动单元,两个转动单元关于升降组件对称,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气缸(21)、转动杆(19)和支撑块(20),所述转动杆(19)水平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转动杆(19)的一端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转动杆(19)的另一端与支撑块(20)铰接,两个支撑块(20)均位于两个转动杆(19)之间,所述气缸(21)倾斜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内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