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3037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容置舱连通的进水口,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容置舱连通的出水口;容置舱内设有转轴及与转轴连接的推进器,转轴位于容置舱的轴线上,推进器能够绕转轴360°旋转,推进器的吸水口朝向进水口,推进器的喷水口朝向出水口;容置舱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转轴的支撑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救生圈,推进器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提高了救生圈的动力性能,并使得救生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提高救援效率,且救生圈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结实耐用,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救生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救生圈。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最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也是救生设备中一个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现在市场上的救生圈结构简单,仅仅能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浮力使其不会下沉,功能单一、使用有限。如今游泳成为一种盛行的运动方式,然而每年有大量因溺水或救落水人员而死亡的人,其中包含很多救助者,因落水者出于求救的本能,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或抱住救援的人,救援的人大多因为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现有的救生圈都需要人工或机械抛洒至落水者身边进行救生,如果遇到意外溺水事故,只有落水者离救援的人很近的时候才能保证将救生圈抛至落水者身边,否则很难将救生圈准确地扔到落水者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使将救援船开至距离落水者较近的地方抛洒救生圈,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果现场环境不利于救援船的航行和救生圈的准确抛洒,则极为影响救援工作;且当落水者数量较多时,需要动用大量的救援船和人力,逐个进行救援,不仅救援进程缓慢,严重影响落水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该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现有的救生圈无法做到安全及时的进行施救,难以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现有技术中也有少数带有推进装置的救生圈,能够通过遥控该救生圈到达落水者所处的位置进行施救,但是该类救生圈大多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动力不足,续航时间短,难以保证救援时间和救援效率;当救援环境恶劣,例如水面风浪较大时,该救生圈因风浪发生颠簸翻转,在翻转过程中无法持续航行,耗费能量且耽误救援时间;另一方面,救生圈需要经受落水者的压力和风浪的冲击力,带有推进装置的救生圈,其内部的推进装置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救生圈的可靠性,如果结构不够结实稳定,则在经过多次使用后容易损坏,若在救援过程中发生故障,则会严重影响救援。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动力救生圈,以解决现有的救生圈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动力救生圈,本专利技术的动力救生圈能够依靠推进器提供的动力航行,且推进器都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使吸水口转至水面以下吸水,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提高了救生圈的动力性能和航行能力,并使得救生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提高救援效率,且救生圈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好,结实耐用,延长了救生圈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容置舱内设有转轴及与所述转轴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容置舱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朝向所述进水口,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朝向所述出水口,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360°旋转;所述容置舱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和所述推进器。具体地,所述推进器包括吸水管、设于所述吸水管内的螺旋桨和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的驱动电机;所述吸水管的侧壁与所述转轴的侧壁连接,所述吸水管一端为所述吸水口,所述吸水管的另一端为所述喷水口;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旋桨连接,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吸水口方向。所述救生圈为U形,包含两个所述推进器,两个所述推进器对称设置于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通过调节两个推进器螺旋桨的转速来控制所述救生圈的航行方向,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航行能力和行进速度。进一步地,所述吸水管的吸水端向与所述转轴相反的方向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能够贴合于所述进水口。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救生圈的容置舱内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推进器,且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容置舱轴线上的转轴360°旋转,所述救生圈表面设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周向连续进水口,不论救生圈在水面上如何颠簸翻转,所述吸水管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使吸水口转至水面以下吸水,所述吸水口始终贴合于所述进水口吸水,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所述喷水口喷水产生推力使所述救生圈前进,不受救生圈翻转程度、天气及风浪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所述推进器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救生圈的动力性能更好,使得所述救生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救援效率更高,以便更加及时的救助落水者,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且将救生圈抛入水中时无需顾虑救生圈的落水状态,提高了救生圈的操作便利性。容置舱内通过支撑结构支撑所述转轴和推进器,所述转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推进器的工作稳定性,使得所述救生圈结实耐用。优选地,所述吸水口为长方形,所述吸水口的长度大小大于所述吸水管其他位置处的直径大小,所述吸水口的长度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进水口的宽度大小。优选地,所述吸水管为变截面管,所述吸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水端、中间管和喷水端;所述吸水端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贴合于所述进水口;所述中间管包括第一连接管、直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水端的直径和所述喷水端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形状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形状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连接管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吸水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喷水端连接。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吸水口为长方形,与圆形等其他形状相比有效增大了吸水量,所述吸水管为变截面管,通过截面直径的改变,加快了水在所述吸水管内的流速,圆台形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吸水端流至所述直管时的阻力,圆台形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直管流至所述喷水端时的阻力,当水从所述喷水口喷出时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力,使得所述救生圈的动力性能进一步提升。具体地,所述中间管内设有螺旋桨和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的驱动电机。优选地,所述吸水端、中间管和喷水端为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容置舱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转轴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舱进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出水口处,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舱的轴线上,且所述转轴能够旋转。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支撑管由所述容置舱一端向所述容置舱内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一端封闭的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由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封闭端向所述出水口内壁方向延伸出多个板面与水流方向平行的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沿所述出水口周向间隔分布并与所述出水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由所述出水口向所述容置舱内部方向延伸;所述转轴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管,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管内,所述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支撑下绕自身轴线旋转。进一步地,所述救生圈的U形弯折部设有浮力舱,所述浮力舱内设有用于给所述推进器提供电力的电源和控制所述推进器的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动力救生圈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2),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内设有转轴(5)及与所述转轴(5)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5)位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5)360°旋转,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61)朝向所述进水口(3),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67)朝向所述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2),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内设有转轴(5)及与所述转轴(5)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5)位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5)360°旋转,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61)朝向所述进水口(3),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67)朝向所述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包括吸水管(6)、设于所述吸水管(6)内的螺旋桨(7)和驱动所述螺旋桨(7)旋转的驱动电机(8);所述吸水管(6)的侧壁与所述转轴(5)的侧壁连接,所述吸水管(6)一端为所述吸水口(61),所述吸水管(6)的另一端为所述喷水口(67);所述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旋桨(7)连接,所述螺旋桨(7)朝向所述吸水口(61)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管(6)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水端(62)、中间管和喷水端(66);所述吸水端(62)弧形弯折,使所述吸水口(61)贴合于所述进水口(3);所述中间管包括第一连接管(63)、直管(64)和第二连接管(65),所述直管(64)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水端(62)的直径和所述喷水端(66)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管(63)和所述第二连接管(65)的形状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吸水端(6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喷水端(6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舱(2)进水口(3)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出水口(4)处,所述转轴(5)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且所述转轴(5)能够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磊包勇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