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田花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120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30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安装在机体顶部的打散箱,机体顶面内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进腔,进腔底部相通设有向左右两侧伸长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下方的机体内设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设有通穿机体底面的饲料出口,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有第三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左侧的机体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通槽,通槽顶部伸长末梢与第一容纳腔左侧伸长末梢相通设置,通槽底部伸长末梢与第二容纳腔相通设置,第三容纳腔右侧的机体内设有第四容纳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自动操控打散以及喂料工作,提高喂料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A kind of intelligent robo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robot, including an airframe and a scatter box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body. An inlet cavity is provided i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ody, the bottom of the inlet is connected with a first accommodating chamber extending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and a second accommodating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body below the first chamber, and the second holds the bottom of the cavity. The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feed outlet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ttom of the body. There are third accommodating chambers in the body between the first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the second accommodating chamber,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extension grooves are arranged in the body on the left of the third accommodating chamber. The end of the top of the passa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end of the first chamber, and the bottom of the trough is extended to the bottom and second. The third accommodating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 fourth accommodating chambe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hamber.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can automatically manipulate and scatter and feed the feed,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fee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智能机器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应用在养殖的领域的较为稀少。目前我国畜牧养殖行业前景乐观,但是养殖技术还比较传统,多数通过人工手动拌匀配比饲料并进行撒饲料投喂,这一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饲料容易板结,尤其是在放养场所,而且投喂范围小、不均匀,容易导致牲畜哄抢饲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安装在所述机体顶部的打散箱,所述机体顶面内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进腔,所述进腔底部相通设有向左右两侧伸长设置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下方的所述机体内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设有通穿所述机体底面的饲料出口,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所述机体内设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左侧的所述机体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通槽,所述通槽顶部伸长末梢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左侧伸长末梢相通设置,所述通槽底部伸长末梢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通设置,所述第三容纳腔右侧的所述机体内设有第四容纳腔,所述第四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右侧伸长段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喂料装置,所述喂料装置内顶面内设有储料槽,所述喂料装置左侧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喂料装置右侧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反复横推装置,所述第三容纳腔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一转绕轴,所述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之间的所述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转绕盘,所述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段通穿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所述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伸进所述储料槽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疏导杆,所述第三容纳腔内的所述第一转绕轴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面轮,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四容纳腔之间的所述机体内设有用以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面轮和所述反复横推装置配合连接的传动装置,所述机体底面四周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支脚,所述高度调节支脚底端配合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机体内设置有传动装置操控装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打散箱内设有打散腔,所述打散腔内左右相称设有转绕打散装置,左右两侧所述转绕打散装置之间的所述打散箱内顶壁设有饲料进口。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动力装置以及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左右两侧且分别向远去所述动力装置一侧伸长设置的第二转绕轴,所述动力装置左侧的所述第二转绕轴远去所述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段通穿所述第三容纳腔右侧内壁且转绕配合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左侧的所述第二转绕轴远去所述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末梢伸进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面轮楔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所述动力装置右侧的所述第二转绕轴远去所述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段通穿所述第四容纳腔左侧内壁且转绕配合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右侧的所述第二转绕轴远去所述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末梢伸进所述第四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第三锥面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储料槽内底壁设有通穿所述喂料装置底面的喂料孔。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反复横推装置包括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三转绕轴,所述第三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所述第四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所述喂料装置且转绕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所述第四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锥面轮楔合连接的第四锥面轮,所述第三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转绕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第三转绕轴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喂料装置右侧外端面配合连接的凸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通槽左侧内壁设有离散齿。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传动装置操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后侧的第一操控器和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前侧的第二操控器,所述第一操控器上侧面和所述第二操控器下侧面分别与所述机体内壁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喂料装置左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弹性件,喂料装置右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反复横推装置,第三容纳腔内设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一转绕轴,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第一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转绕盘,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伸进储料槽内且末梢固定设置疏导杆,第三容纳腔内的第一转绕轴外表面上固定设置第一锥面轮,第三容纳腔与第四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用以分别与第一锥面轮和反复横推装置配合连接的传动装置,从而实现自动操控带动喂料以及打散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通过传动装置包括动力装置以及配合连接设置在动力装置左右两侧且分别向远去动力装置一侧伸长设置的第二转绕轴,动力装置左侧的第二转绕轴远去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右侧内壁且转绕配合连接,动力装置左侧的第二转绕轴远去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末梢伸进第三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与第一锥面轮楔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动力装置右侧的第二转绕轴远去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段通穿第四容纳腔左侧内壁且转绕配合连接,动力装置右侧的第二转绕轴远去动力装置一侧伸长末梢伸进第四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第三锥面轮,从而实现自动操控转绕盘转绕,使进入转绕盘上的饲料经转绕盘转绕并甩入通槽与第一容纳腔相连处的通槽内,通过通槽上的离散齿进而二次打散工作,同时,自动操控储料槽内的疏导杆持续转绕工作,同时,自动操控反复横推装置工作。3.通过反复横推装置包括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三转绕轴,第三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第四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喂料装置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三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第四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与第三锥面轮楔合连接的第四锥面轮,第三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与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转绕配合连接,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三转绕轴上固定设置与喂料装置右侧外端面配合连接的凸轮,从而实现带动喂料装置反复左右移动,实现均匀喂料工作。4.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实现自动操控转绕盘转绕,使进入转绕盘上的饲料经转绕盘转绕并甩入通槽与第一容纳腔相连处的通槽内,通过通槽上的离散齿进而二次打散工作,同时,自动操控储料槽内的疏导杆持续转绕工作,同时,自动操控反复横推装置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凸轮最大程度远去第三转绕轴中心线一侧的外表面与喂料装置右侧外端面抵压滑动配合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机器人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机体8以及安装在所述机体8顶部的打散箱9,所述机体8顶面内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进腔81,所述进腔81底部相通设有向左右两侧伸长设置的第一容纳腔82,所述第一容纳腔82下方的所述机体8内设有第二容纳腔83,所述第二容纳腔83内底壁设有通穿所述机体8底面的饲料出口84,所述第一容纳腔82与所述第二容纳腔83之间的所述机体8内设有第三容纳腔85,所述第三容纳腔85左侧的所述机体8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通槽8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安装在机体顶部的打散箱,其特征在于:机体顶面内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进腔,进腔底部相通设有向左右两侧伸长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下方的机体内设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设有通穿机体底面的饲料出口,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有第三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左侧的机体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通槽,通槽顶部伸长末梢与第一容纳腔左侧伸长末梢相通设置,通槽底部伸长末梢与第二容纳腔相通设置,第三容纳腔右侧的机体内设有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位于第二容纳腔右侧伸长段的上方位置,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喂料装置,喂料装置内顶面内设有储料槽,喂料装置左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弹性件,喂料装置右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反复横推装置,第三容纳腔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一转绕轴,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第一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转绕盘,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伸进储料槽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疏导杆,第三容纳腔内的第一转绕轴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面轮,第三容纳腔与第四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有用以分别与第一锥面轮和反复横推装置配合连接的传动装置,机体底面四周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支脚,高度调节支脚底端配合设置有万向轮,机体内设置有传动装置操控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包括机体以及安装在机体顶部的打散箱,其特征在于:机体顶面内设有向下伸长设置的进腔,进腔底部相通设有向左右两侧伸长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下方的机体内设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内底壁设有通穿机体底面的饲料出口,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有第三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左侧的机体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通槽,通槽顶部伸长末梢与第一容纳腔左侧伸长末梢相通设置,通槽底部伸长末梢与第二容纳腔相通设置,第三容纳腔右侧的机体内设有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位于第二容纳腔右侧伸长段的上方位置,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喂料装置,喂料装置内顶面内设有储料槽,喂料装置左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弹性件,喂料装置右侧的第二容纳腔内设有反复横推装置,第三容纳腔内设有上下伸长设置的第一转绕轴,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顶部伸长末梢伸进第一容纳腔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转绕盘,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段通穿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之间的机体且转绕配合连接,第一转绕轴底部伸长末梢伸进储料槽内且末梢固定设置有疏导杆,第三容纳腔内的第一转绕轴外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面轮,第三容纳腔与第四容纳腔之间的机体内设有用以分别与第一锥面轮和反复横推装置配合连接的传动装置,机体底面四周分别设置有高度调节支脚,高度调节支脚底端配合设置有万向轮,机体内设置有传动装置操控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箱内设有打散腔,所述打散腔内左右相称设有转绕打散装置,左右两侧所述转绕打散装置之间的所述打散箱内顶壁设有饲料进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田花
申请(专利权)人:杨田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