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96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真空定模式压底机,机体上设有二个或三个吸盘座,其上各设置与真空泵连通的真空吸盘,各吸盘为固定式结构或移动式结构,移动式结构吸盘由一油压缸驱动,作与另一真空吸盘相对贴合或分开的操作,将欲黏合的鞋层压合,且设有二个导正该移动式吸盘移动的水平导杆;真空吸盘各设有一油压马达,将其形成水平状或铅直状;二真空吸盘各固定有一模板,模穴布设有许多吸附鞋底层或缓冲层的孔洞。(*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定模式压底机,特别是涉及一种主要以真空吸附方式将鞋层吸附于模具上,借模板定位密合时,使欲黏合的鞋层吻合、对正黏着的真空定模式压底机。目前运动鞋鞋底的设计除了中底、大底外,尚设有缓冲层,该缓冲层一般为气室或其他缓冲材料。而在黏合该中底、缓冲层、大底时,需在其黏着面上先行涂布一层胶黏剂,再经过热烘(约摄氏45℃)后,以手动方式将该中底、缓冲层、大底作初步黏着,再以油压式压底机作紧密压合。该习用的压底操作流程具有下列的缺陷1.布胶不易当大底为较薄或以橡胶材料制成时,因其较软,则在布胶后会形成卷曲状。如此,该中底与大底或缓冲层黏合的操作极为不易。2.中底、缓冲层、大底黏合时对正不易该中底、缓冲层、大底之间在黏合时,是以目视的方式对正,且以手动黏合方式作黏合操作。如此,常会发生未完全对正的情形。又,当接合面为较复杂的曲面时,根本无法作对正黏合的操作,且受限於黏合温度的限制,亦不容许过长的作业时间,以确保有效的温度及黏合结果。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习用压底操作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真空定模式压底机,使其主要将欲黏合的中底、缓冲层或大底置於模板上,并以真空吸附方式,使该中底、缓冲层或大底紧附於该模具上,以方便布胶於另一真空吸盘的工作站实施;另再借油压缸真空吸盘及模板的机构将该欲黏合的中底、缓冲层或大底对正压合,而可达到绝对精确的黏合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其特征在于在机体上设置有二个或三个吸盘座,该各吸盘座上各设置一与真空泵连通的真空吸盘,该各吸盘为固定式结构,或为移动式结构,该移动式结构的吸盘由一油压缸驱动,作与另一真空吸盘相对贴合或分开的操作,其间,设有二个导正该移动式吸盘移动的水平导杆;该各吸盘座上的真空吸盘分别各设有一驱动其转动的油压马达,将其形成水平状,或成铅直状;该二真空吸盘各固定有一模板,该模板的模穴部分布设有许多吸附鞋底层或缓冲层的孔洞。本技术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达到。前述的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其中所述的真空吸盘其顶面为一凹面,该凹面的中央布设有许多相通的沟槽,且在沟槽外围设置有一圈防漏环;在该凹面的一端缘设有一具有平头的凸销,另在该凹面上设有二定位凸尖,该凸销与该二定凸尖以一等腰三角形排列为较佳,且该凸销为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前述的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其中所述的模板置设於该真空吸盘的凹面内,该模板在相对於该真空吸盘凹面内的一凸销、二定位凸尖位置处,设置有一凹部及二穿孔,该凹部对正真吸盘的凸销,该二穿孔对正二定位凸尖,快速将模板定位於真空吸盘的凹面内。前述的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其中所述的真空吸盘其上设置有一个小型的空压缸及一个压块,该空压缸驱动该压块制压该模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一种真空定模式压底机,主要在机体上设置与真空泵连通且为相对设置的二真空吸盘。该二真空吸盘可各固定一模板,该模板模穴部分设有许多穿孔,借真空吸力将鞋层吸附於其于。另,分别各以一油压马达驱动该二真空吸盘作转动,或成水平状,或成铅直状相对状态。其中一真空吸盘以一油压缸驱动,作与另一真空吸盘相对粘合或分开的操作,将欲黏合的鞋层压合。本技术主要将欲黏合的中底、缓冲层或大底置於模板上,并以真空吸附方式,使该中底、缓冲层或大底紧附於该模具上,以方便布胶於另一真空吸盘的工作站实施;另再借油压缸真空吸盘及模板的机构将该欲黏合的中底、缓冲层或大底对正压合,而可达到绝对精确的黏合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设有二真空吸盘,该二真空吸盘上可各固定一模板,该真空吸盘以三角排列的三支定位销的结构设计,可使该模板快速定位於该真空吸盘上。其可使鞋层黏着更吻合、对正,且对构造、曲面更为复杂的鞋层亦能快速妥善的黏合。本技术不仅可提高压底的精确性与方便性,同时可解决更为复杂构造或形状的鞋层黏合,使鞋底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不须考虑各鞋层的黏合操作的困难度与复杂性,使鞋底的设计更为多变与进步,确为一新颖实用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真空吸盘与模板的配合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二真空吸盘呈相对状态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二真空吸盘呈相对贴合状态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模板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模板实施例的立体图。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真空定模式压底机,其是在机体10上设置二吸盘座11、11′,该二吸盘座11、11′上各设置一与真空泵15连通的真空吸盘13、13′,该二真空吸盘13、13′中其一为固定式结构,另一为移动式结构,该移动式结构吸盘13′可由一油压缸21驱动,作与另一真空吸盘13相对贴合或分开的操作,其间,借由设有二水平导杆12来导正该移动式吸盘13′的移动。二吸盘座11、11′上的二真吸盘13、13′分别各以一油压马达20、20′驱动作转动,或成水平状,或成铅直状的相对状态。二真空吸盘13、13′可各固定一模板30,该模板30的模穴31部分布设有许多穿孔32,以利于吸附鞋的底层或缓冲层。本技术的真空吸盘13、13′的顶面为一凹面14,该凹面14的中央布设有许多相通的沟槽16,且在沟槽16的外围设置一圈防漏环17。在凹面14的一端缘设有一具有平头的凸销18,另在凹面14上设有二定位凸尖19、19′,凸销18与二定位凸尖19、19′以一等腰三角形排列为较佳,且凸销18为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模板30置於真空吸盘13、13′的凹面内。模板30相对於真空吸盘13、13′凹面14内的一凸销18、二定位凸销19、19′位置处,设置一凹部33及二穿孔34、34′,借由该凹部33对正真空吸盘13、13′的凸销18,二穿孔34、34′对正二定位凸尖19、19′,而可快速将模板30定位於真空吸盘13、13′的凹面14内。二真空吸盘13、13′上各设置一小型的空压缸22,以驱动一压块23制压该模板30。则模板30可受到凸销18的平头、与空压缸22的压块23的二点制压,使当真空吸盘13、13′成铅真状时,防止万一真空吸力不足,该模板30发生掉落的可能。本技术的二真空吸盘13、13′以等水平高度设置为较佳,二油压马达20、20′可分别驱动二真空吸盘13、13′为水平或铅直的相对状态。以一水平设置的油压缸21驱动可移动的真空吸盘13′作靠近贴合或离开另一真空吸盘13。请参阅图5本技术应用的实施例所示,其主要是解决黏合曲面较为复杂的缓冲层及大底。其中,该缓冲层40为气室,该大底41为橡胶制成的薄状,大底41设置於模板30的模穴31内。该模板30固设於烘箱前的另一机构的真空吸盘13内,借真空的吸力,将大底41定位於模穴31内,再进行布胶、热烘干燥等过程,使胶保持在摄氏45℃以上黏合。至於缓冲层40的布胶可在模穴31′内,亦可在模穴31′外。待大底41及模板30出烘箱烘干后继续将二真空吸盘13、13′驱动为铅直的相对状态,再以油压缸21驱动可移动的真空吸盘13′移动,而与另一真空吸盘13相压合,此刻该二真空吸盘13、13′的真吸力立即改为送风的压力,使缓冲层40与大底41的压合效果更佳。压合后,再以油压缸21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定模压底机,其特征在于:在机体上设置有二个或三个吸盘座,该各吸盘座上各设置一与真空泵连通的真空吸盘,该各吸盘为固定式结构,或为移动式结构,该移动式结构的吸盘由一油压缸驱动,作与另一真空吸盘相对贴合或分开的操作,其间,设有二个导正 该移动式吸盘移动的水平导杆;该各吸盘座上的真空吸盘分别各设有一驱动其转动的油压马达,将其形成水平状,或成铅直状;该二真空吸盘各固定有一模板,该模板的模穴部分布设有许多吸附鞋底层或缓冲层的孔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名戡
申请(专利权)人:丰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