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用大底的制法及用以制作该大底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865 阅读:3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以制作鞋用大底的模具,包括一上模、一边墙模、一下模与一设于该边墙模与该下模的隔板。该边墙模与该下模的合模处分别设有一第一环垣与一第二环垣,且于该第一、第二环垣的周缘分别设有一第一环沟与一第二环沟;当塑料注入由该下模与该隔板闭合形成的型腔时,部分塑料同时流过第二环垣并注入第二环沟,以形成可撕离的边料;当塑料注入由该边墙模与该下模闭合形成的型腔时,部分塑料同时流过第一环垣并注入第一环沟,以形成可撕离的边料,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解决公知大底边料须裁剪的缺失。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上述模具制作鞋用大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制鞋模具有关,详细地说是指一种鞋用大底的制法及用以制作该大底的模具
技术介绍
按,具有边墙的鞋用大底选择以二次成型方式制作时,所采用的制作模具包括有一上模、一中模、一下模与一设于该中、下模间的隔板;其中,该上模具有一模仁,该中模具有一配合该模仁的边墙模穴,该下模具有一对应于该边墙模穴的鞋底模穴。 制作大底时,先将该隔板阻隔于该中模与该下模之间,接着于该鞋底模穴中成型出一具有咬纹的鞋底片体,之后,操作该隔板移开并合模,接着于该边墙模穴中成型出一边墙,同时该边墙与该鞋底片体亦热压结合成一具有边墙的大底成品。 惟,前述工艺往往因模具精确度不足,造成制作过程中容易发生溢料的情形,进而 导致脱模后的大底成品有多处形成边料。以上述大底成品而言,该大底的鞋底周缘、边墙顶 缘及边墙与鞋底的连接处,皆易有边料产生,对此,现场须额外配置人员进行边料的裁修, 惟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人力及材料成本上升,且整体工艺繁杂、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制作鞋用大底的模具,可降低生产的人力及材料 成本,且可简化工艺与提升生产效率。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用大底的制法,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生 产效率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以制作鞋用大底的模具,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模 仁;一边墙模,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上模下方,该边墙模具有一贯穿的边墙模穴,该 边墙模穴的二开放端分别形成一上模口与一下模口 ,该上模口供该模仁穿过,该边墙模于 该下模口周缘形成一第一环垣,且于该第一环垣周缘形成一第一环沟;一下模,以可纵向移 动的方式设于该边墙模下方,且具有一对应于该边墙模穴的鞋底模穴,该下模于该鞋底模 穴周缘形成一第二环垣,且于该第二环垣周缘形成一第二环沟;一隔板,以可横向移动的方 式设于该边墙模与该下模之间,且可受操作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移动,于该第一 位置时,该隔板位于该边墙模与该下模之间,该隔板与该下模的鞋底模穴共同围设形成一 第一型腔,且该第二环垣位于该第一型腔周缘,于该第二位置时,该隔板退出至该边墙模与 该下模外部,使得该边墙模与该下模可受操作合模,以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二型腔,且该第一 环垣与该第二环垣位于边墙模与该下模的合模处。另外,本专利技术亦公开使用上述模具制作 鞋用大底的制法。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具分解图。 图2为上述实施例的模具组合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上述实施例的隔板退出模具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模具合模后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6的模具开模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上模;11模仁;111阶部;20边墙模;21边墙模穴;211上模口 ;212下模口 ;213 挡部;22第一环垣;23第一环沟;24第三环垣;25第三环沟;30下模;31鞋底模穴;311咬 花;32第二环垣;33第二环沟;40隔板;100模具;101型腔;H1、H2、H3宽度;L1、L2、L3宽 度;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R1第一边料;R1第二边料;R3第三边料;S大底;S1鞋底片 体;S2边墙;T1第一型腔;T2第二型腔。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用以制作鞋用大底的模具100,包 括一上模10、一边墙模20、一下模30与一隔板40 ;其中 该上模IO,具有一模仁ll,该模仁11具有一阶部111。 该边墙模20,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上模10下方,该边墙模20具有一边墙模 穴21,边墙模穴21的二开放端分别形成一供该模仁11穿过的上模口 211与一下模口 212, 且边墙模穴21的内壁形成有一可紧密抵挡该阶部111的挡部213。请再配合图3、图7,该 边墙模20于下模口 212周缘处形成有一环状第一环垣22,且于邻近第一环垣22处形成有 一第一环沟23,前述第一环垣22的宽度为Ll,介于0. 5 0. 7mm,较佳地为0. 6mm,第一环 沟23则为楔型沟,宽度Hl为4mm,深度则随远离该第一环垣22的方向渐增,由此,第一环 垣22与第一环沟23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注入第一环沟23中的塑料形成易撕离的边料。又, 请再配合图2、图8,该边墙模20于靠近该挡部213处形成一第三环垣24,且于邻近第三环 垣24处形成有一第三环沟25,前述第三环垣24的宽度为L3,介于0. 4 0. 6mm,较佳地为 0. 5mm,该第三环沟25同样为楔型沟,其宽度H3为3mm,深度则随着远离该第三环垣24的方 向渐增。 该下模30,如图2、图4所示,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边墙模20下方,且具有 一对应于该边墙模穴21的鞋底模穴31,该鞋底模穴31具有一咬花311,用以成型鞋底纹 路。该下模30于鞋底模穴31周缘形成有一第二环垣32,下模30于邻近第二环垣32处形 成一第二环沟33,前述第二环垣32的宽度为L2,介于0. 5 0. 7mm,较佳地为0. 6mm,该第 二环沟33为楔型沟,其宽度H2为4mm,深度则随远离该第二环垣32的方向渐增。 该隔板40,以可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边墙模20与该下模30之间,且可受操作于 一第一位置P1与一第二位置P2间移动。当隔板40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P1时,隔板 40与该下模30结合且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以成型鞋用大底的第一型腔Tl ;当该隔板40位于 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P2时,隔板40被操作退出至该边墙模20与该下模30外部,之后,该5边墙模20与该下模30再受操作而为合模并共同围设形成有如图6所示的一第二型腔T2。 以上为本专利技术的鞋用大底模具100结构说明,以下再叙述使用该模具100以制作 包含边墙的鞋用大底的方法 首先,操作各模块件至图2所示的合模状态,此时,该隔板40与该下模30的鞋底 模穴31共同围设形成该第一型腔T1 ;随后,注入塑料至该第一型腔T1中,并经热压成型以 制得一鞋底片体S1,而于注入塑料的同时,部分塑料将循图4所示的隔板40与下模30的第 二环垣32之间的接缝注入该第二环沟33中,据以形成一与该鞋底片体Sl周缘连接的第一 边料R1 ;之后,操作该隔板40退出至该边墙模20与该下模30外部(参照图5),并再次操 作该边墙模20与该下模30合模,如图6、图7所示,以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型腔T2,且该第一 环垣22紧密抵触该第二环垣32,第一环沟23面对该第二环沟33 ;接着,将塑料注入第二型 腔T2,并经热压成型以制得一结合鞋底片体Sl与边墙S2的大底S,如图6、图7所示,此时, 该塑料迅速流经第一环垣22与第三环垣24,并分别注入第一环沟23与第三环沟25,以分 别形成一与该鞋底片体S1周缘连接的第二边料R2与第三边料R3 ;最后,开启该模具100, 请参照图9,此时,模具100的开启,配合大底成品S的应力集中现象,可使得第一、第二、第 三边料Rl、 R2、 R3与该大底成品S分离而分别残留于该下模30与该上模10的模仁11上。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大底成品S不须后续裁修,且本模具100可配合自动热压机达自动化 生产,可降低生产时的人力及材料成本,且可简化工艺与提升生产效率。 当然,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以制作鞋用大底的模具,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模仁;一边墙模,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上模下方,该边墙模具有一贯穿的边墙模穴,该边墙模穴的二开放端分别形成一上模口与一下模口,该上模口供该模仁穿过,该边墙模并于该下模口周缘形成一第一环垣,且邻近于该第一环垣周缘形成一第一环沟;一下模,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边墙模下方,且具有一对应于该边墙模穴的鞋底模穴,该下模于该鞋底模穴周缘形成一第二环垣,且于该第二环垣周缘形成一第二环沟;以及一隔板,以可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该边墙模与该下模之间,且可受操作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移动,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隔板位于该边墙模与该下模之间,该隔板与该下模的鞋底模穴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型腔,且该第二环垣位于该第一型腔周缘,于该第二位置时,该隔板退出至该边墙模与该下模外部,使得该边墙模与该下模可受操作合模,以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二型腔,且该第一环垣与该第二环垣位于边墙模与该下模的合模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信生陈忠实
申请(专利权)人:丰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