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古桥政信专利>正文

利用木鞋楦制鞋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613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鞋的制作装置和一种制鞋方法,能容易快速地将内鞋底固连于木楦上。 在这种制鞋方法中,将具有磁吸收特性的金属板(23)和(24)粘附于内鞋底(21)以形成磁吸收部分。另一方面,磁体(33)和(34)隐藏在木楦(31)的底部内与金属板(23)和(24)相对应的位置处。金属板(23)和(24)与隐藏于木楦(31)内的磁体(33)和(34)相连接从而使内鞋底(21)与木楦(31)相固接。在将内鞋底(21)固接于木楦(31)之后,木楦(31)用鞋帮包覆,并将该鞋帮和内鞋底通过缝制而使其相连。(*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木鞋楦进行制鞋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可剥离的方式将鞋的内鞋底固连于木鞋楦上以简化通常所说的缝制过程的上述制鞋方法和装置。参阅附图说明图1,对传统的制鞋方法和装置作一下简短描述。首先,在步骤(a)中缝制真皮或合成皮革或类似物以构成鞋帮(11)。在步骤(b)中利用钉子和浆糊一类物品将内鞋底13连接于一木鞋楦12上。接着,在步骤(c)中,用经缝制的鞋帮11包覆木楦,并且将鞋帮11的下缘部分缝制于内鞋底13的周缘上。这项工序的结果是鞋帮11的下缘部分可沿着木楦12的表面弯折。此外,将鞋帮11的弯折部分11a拉毛以便在下面描述的下一步骤中能可靠地粘附于鞋底上。在接下来的步骤中,用一种VP制造方法和一种CP制造方法完成各种工序。作为这些后道工序中的一个示例,CP制造方法将在下文中描述。在步骤(d)中在内鞋底13上放上衬垫件,例如用来保护脚背的缓冲件14和用来使内鞋底13的前掌部分弯曲的垫件15。此外,在步骤(e)中配上用橡胶和皮革等制成的鞋底16。另外,在步骤(f)中利用一压机将鞋底16粘附于鞋帮11和内鞋底13的弯曲部分。通常,衬垫放在由内鞋底13和鞋帮11形成的鞋的空间内而且该衬垫(图中未显示)要粘附于内鞋底13的上表面。这样,制鞋过程就此结束了。但是,在传统的制鞋工艺中,在步骤(b)中将内鞋底13固连于木楦12上的作业是通过钉钉子或粘附或类似方法而完成的。当利用钉钉方法将内鞋底13与木楦12固接时,鞋钉通常被分别地敲入内鞋底13的鞋头上的两处以及内鞋底后跟上的两处;结果是,内鞋底13有四处需要通过钉钉子而固定。在完成将内鞋底13固接于鞋帮11上后,敲入木楦12的四个鞋钉必须拔出,因此,拔出每双鞋的鞋钉需要经过八次。此外,当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一个脱离正常位置的不适当位置时,需要将穿过内鞋底敲入木楦的鞋钉拔出,并且在拔出鞋钉之后需要再次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而且,有时由于未能拔出鞋钉,有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同样在将内鞋底13用粘结方法粘附于木楦上12时,与钉钉采用同样的方法,需要在内鞋底13的四处将内鞋底13粘附于木楦上,即在内鞋底的鞋头上的两处和后跟上的两处粘附。在将内鞋底13固定于鞋帮11之后,需要将内鞋底13从木模型12的底部剥离,因此需要八个步骤。此外,制鞋者还需要一台价格昂贵的粘附机,例如一台需耗资一千万圆日币。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在传统的制鞋方法中在将内鞋底13粘于木楦12的工序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已做了广泛地实验,并已经找到了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使一独特的木楦和一独特的内鞋底相结合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木楦和内鞋底能提供一种简易地使内鞋底连接于木楦并能简易地使内鞋底脱离木楦的独特的连接剥离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制鞋方法包括构成鞋子的木楦和内鞋底剥离方法,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的底部,利用可剥离手段使之脱离,并用一鞋帮包覆木楦,以及通过缝制将内鞋底与鞋帮相连等几个步骤。在本专利技术中,利用本专利技术中的可剥离方法,鞋的内鞋底能固接于木楦上而且可以自由地剥离。因此,当内鞋底固接在偏离其应固接的正常位置时,就能较容易地调整固接于木楦上的内鞋底的定位偏差。此外,也不用担心会制造出具有裂缝和污点的产品。由于在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时不使用鞋钉,故不会存在因未拔出鞋钉而伤害工人的危险。在本专利技术中,不需要使用粘浆糊一类的机器,因此可减少设备成本。此外,与原有技术的钉钉方法和粘糊方法相比能省去一些工序,例如钉钉子、拔出鞋钉、粘糊以及剥离工序。在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的工作中,用鞋帮包覆木楦,并且通过缝制将内鞋底与鞋帮相连。由于不需要在单方向用较大的力拉伸内鞋底,故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的力能通过磁吸收性(即能被一磁体吸引的特性)、钩形扣、或钩形和环形扣(网格空间和环形扣、自夹紧扣、接触闭合扣)以及类似物。此外,如果能被磁体吸收的材料,例如铁板、磁铁、钩形扣或万能胶带一类的物品等用作可剥离装置,则能较容易地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并且,如果制鞋使用设有用作剥离装置的磁铁的内鞋底,则由于磁力的作用可望能增加血液循环。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可以剥离,故能容易而且快速地将内鞋底固接于木楦上,并且能大大省去现有技术的许多制造工序。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和其优点,现参阅附图以进行下列描述,其中图1包含了简易表示一种传统制鞋工艺的各立体图;图2包含了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鞋底和木鞋楦的立体图;图3包含了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制造方法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鞋底和一木楦。正如从图2中所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内鞋底21由一种具有脚外形的柔性板制成。该内鞋底21具有适当地粘附于鞋头部分和后跟部分的相对较薄的具有磁吸收性的金属板23和24。上述的金属板23和24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磁吸收部分。纸张、皮革、橡胶或乙烯树脂均可用来作柔性板22。此外,铁板和具有磁吸收特性的不锈钢板都可用来作金属板23和24。此外,也可使用含有金属粉末和受磁力吸引的材料以及类似物的合成树脂板。此外,内鞋底的底板22可以由一种具有磁性吸引力的材料制成,该材料通过向合成树脂中添加具有磁性吸引特性的金属粉末而制成,因此整个底板22可作为一磁性吸收部分。在另一方面,木楦31的主体32由一种与鞋子所要求的尺寸和式样相配的合成树脂和木头制成。要注意本专利技术的专用名词“木楦”并不限制为一种由木头制成的鞋楦,而是指用来制造鞋子的鞋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木楦31的主体32具有两个隐藏于底部32b内的磁体33和34。而且,一铁板32b粘附于32底部以将它完全覆盖。磁体33和34分别设在与内鞋底21的金属板23和24相对应的位置。它们最好特别地设置在鞋的鞋头部分和后跟部分。请注意,例如,木楦31的整个主体32可以由一种本身具有磁力的材料制成,从而使整个主体32呈现出磁力,这可以通过例如使制成主体32的合成树脂含有磁性粉末来实现。而且,木楦31的金属板和磁体的数量以及位置可以根据对象作适当变化。在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中,如图3所示,内鞋底21利用金属板23和磁体33之间的磁吸力以及金属板24和磁体34之间的磁吸力而固接于木楦31的底部32a。在这种设置中,木楦31是由鞋帮11包覆,鞋帮11的下缘部分11a通过缝针使与内鞋底21的外周缘部分相连接。当鞋帮11的下缘部分11a通过缝制与内鞋底21的外周缘部分相连接时,由于内鞋底21可能仅仅与木楦31相固接并且局部力没有施加于内鞋底21,故内鞋底21能通过一利用磁力的紧固力而可令满意地与木楦31相固接。这样,内鞋底21就可利用磁吸引力与木楦相固接,因而可以很容易而且快速地使内鞋底21与木模型31相连接以及使内鞋底21与木模型脱离。此外,还能容易调整内鞋底21与木楦31之间的定位误差。请注意在将内鞋底21通过缝制而连接于鞋帮之后,与内鞋底21相连的金属板23和24可能会从内鞋底上脱落。金属板23和24留在内鞋底21和一嵌入物(图中未显示)之间是必然的事情。如果这此金属板23和24均相对较薄,鞋子的重量增加较小而且鞋底能被加固,因而更能获得相当好的效果。在鞋头部分和后跟部分分别设有一磁体和一金属板(反之亦然)的内鞋底21于是可以使用,同时,分另设有一与内鞋底内的金属板相应的磁体以及一与内鞋底内的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的内鞋底包括:设于所述内鞋底内的第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置与设于木楦内的第二装置一起构成了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以一种自由地可剥离的方式将所述内鞋底连接于所述木楦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桥政信
申请(专利权)人:古桥政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