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中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46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鞋中底,由硬质板制成,且形状相对应于人的足部,所述鞋中底的脚掌适当处开设有开槽,于开槽上固置软弹性构件,同时再固设抗拉构件,使得软弹性构件准确定位于鞋中底上。(*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涉及一种鞋中底,特别涉及一种增加鞋子脚掌处柔软性的鞋中底。鞋子在制造时,首先是依尺寸大小裁剪鞋帮,然后再将鞋帮套设于楦头上,同时并将鞋中底置放于楦头的底面处,然后再加力使鞋帮顺着楦头表面绷紧,并且与鞋中底相互粘合(或缝合),最后再将鞋中底固合于鞋底上,就可制造出鞋子。但是,前述的鞋中底在使鞋帮绷紧于楦头外表面时,以让鞋帮固定于鞋中底上,再达到鞋帮成型的目的。现在制鞋者所采用的鞋中底是硬质板材质,制成足部的形状。因此当鞋中底定位于鞋子内后,容易使鞋子变得僵硬而无柔软性,尤其是在脚掌的部位,在穿新鞋时必定造成足部的不舒服,所以一般人的认为鞋子必需在穿一段时间后,才可使足部穿着感到舒适。旧鞋易穿,是因鞋中底经长久弯踏后,使鞋中底弯踏处形成折痕的关系,在行走时,就不会因鞋中底僵硬且不易弯踏,而造成走路时足部不舒服。所以,部分制鞋者,于是针对鞋中底加以研究。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所述鞋中底1主要是由前定板11、后定型板12、软质垫料13及垫料底板14所组成,软质垫料13置于脚掌的位置处,而前定型板11与后定型板12固接,同时垫料底板14将软质垫料13夹衬于前、后定型板11及12之间,如图2所示为已有鞋中底侧视图,使得鞋中底位于脚掌的位置处变得较具柔软性,以便鞋中底1定位于鞋子内后,就可改善鞋中底1难以弯踏的缺点,增加行走、穿着的舒适性。虽然上述的鞋中底构造确已改善已有鞋中底的缺点,但仍然容易产生下列的缺点1、鞋中底组合费时不便由于鞋中底是由前、后定型板11、12,软质垫料13与垫料底板14所组合而成,也就是软质垫料12必需先准确地粘于垫料底板14上,如果粘合时稍有偏斜,就无法符合脚掌的形状,所以,软质垫料13必需相当精确地贴合于垫料底板14上;同时前、后定型板11、12必需以其单边准确粘贴于软质垫料13的前后端边,同样如果稍有失误,也会造成组合后鞋中底1的形状失真,无法适切地固设于设定的鞋子内,导致有次品的产生。所以此鞋中底1于组合时,必需相当仔细谨慎,才能准确贴合于设定位置上,致使此已有鞋中底1的组装作业相当费时不便,且生产效率降低。2、存在穿着不适的现象由图2可明显看出,组合后的鞋中底1的软质垫料13与前、后定型板11及12等高,而所述前、后定型板11及12是硬质材料,因此,当脚掌下压软质垫料13时,会下陷某一深度,但前、后定型板11及12并不会下陷,如果有下陷的状况,下陷深度亦不会与软质垫料13的下陷深度相同,所以,造成前定型板11或后定型板12会与软质垫料13产生一高度差,而当使用者于踏压到连结处时,会感受到好像踏到一凸出条上面,产生穿着不舒适的缺点。3、鞋帮固定性不好见图3,已有的鞋中底固定时的动作示意图所示,当已有的鞋中底1欲连结于鞋帮2上时,是将鞋中底1紧靠于楦头3的底部,然后鞋帮2再套设于楦头3上,最后再将鞋帮2的表面侧端硬拉靠于鞋中底的底面,并以鞋钉31固定,使鞋帮2可贴切的套覆于楦头3上而固定成型。经过适当时间,鞋帮2已固定成型后,就可分别将鞋钉31与楦头3取下,然后再以缝合或粘合方式,将鞋中底1固定于鞋帮2上,且将鞋中底(图中未显示)粘合于鞋底1上,如此就完成一只鞋子的制造。不过,此已有的鞋中底1因具有软质垫料13的,所以当鞋帮2以鞋钉31连固于楦头3的底面时,鞋帮2会产生一回弹力,此刻如果鞋钉31是钉固于含有软质垫料13处时,所述鞋钉31会因鞋帮2的回弹力而偏斜,特别是在于软质垫料13与后定型板12的连结处(如图2的箭头A指示处),此处因后定型板12与垫料底板14均削薄,故其接合处的强度变弱,导致鞋钉31极易受鞋帮2的回弹力而歪斜,造成鞋帮2不再绷紧,产生变形的次品,所以,已有的鞋中底1存有鞋帮2固定性不好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能增加足部穿着、行走时的舒适性等功效的鞋中底。本技术具有以下所列的优点及功效1、定位容易,组装精确、迅速由于本技术的结构设计,仅在鞋中底的脚掌处开设开槽,故能精确、迅速的供软弹性构件的凸出块直接穿过开槽定位设置;而且软弹性构件固接于鞋中底上,使得组合后的鞋中底能适切的固设于设定的鞋子内。所以,本技术的鞋中底组合,不必像已有鞋中底需精确地且费时的接合,就能组合成形状符合设定的鞋子的优良产品。2、增加足部穿着、行走时的舒适性本技术的鞋中底在脚掌的位置处开设有开槽且于开槽上设置软弹性构件,使得鞋中底的脚掌处变得更加柔软,以便更符合人们实际行走时的脚掌先着地的特性,致使足部于穿着及行走时,因鞋中底可配合足部的弯曲,而具有舒适性。同时,所述软弹性构件凸出鞋中底适当高度,所以当足部压踏软弹性构件后,呈平面状而无任何周围棱线产生,所以并无已有的鞋中底踏压到连结处时,会感受到如此踏到一凸出条的不适现象产生,更增加足部行走、穿着的舒适性。3、具有抗拉效果强且鞋帮固定性好的功效,进而降低次品率本技术的鞋中底因软弹性构件连固于鞋中底上,并于鞋中底上设置有抗拉构件,所以可利用抗拉构件的抗拉特性,使软弹性构件可与鞋中底连固成一体,进而提高鞋底的抗拉能力。所以,当鞋帮顺着楦头的表面而绷紧定型时,所产生的侧拉回弹的作用力,可由鞋中底所承受,以避免鞋中底受鞋帮的回弹作用力的拉伸而产生变形扭曲。同时,由于本技术的鞋中底可稳固定位于楦头的凹槽内,所以所述鞋中底不会受鞋帮2的回弹作用力而产生歪斜变形,使得鞋帮仍能顺着楦头表面而绷紧成型,消除以往产生变形的次品。依据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鞋中底的脚掌适当处设有开槽,并在开槽上固置软弹性构件;所述软弹性构件具有贴合块,以及设置于贴合块上且厚度较鞋中底厚的凸出块,其中,所述贴合块的面积大于开槽面积,以便贴合于鞋中底的开槽侧面上,同时所述贴合块底面上,设有抗拉构件;以上述构件的组合,使得鞋中底的脚掌处变得更加柔软,以确实符合人们行走时脚掌先着地的特性,增加足部穿着、行走时的舒适性。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所示是已有的鞋中底的立体分解图。图2所示是已有的鞋中底侧视图。图3所示是已有的鞋中底固定时的示意图。图4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楦头时的剖面示意图。图6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图7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弯曲状态图。图8所示是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请参见图4,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的鞋中底4是平板状体,且其外观的输廓近似于人们足底的形状,同时在所述鞋中底4脚掌适当处设有一个开槽41,并于开槽41上固置软弹性构件5,而所述软弹性构件5具有贴合块51及形状与开槽41大小相同的凸出块52。其中,所述贴合块51的面积大于开槽41面积,以便可贴合于鞋中底4的开槽41的周边上。另外设有抗拉构件6,所述抗拉构件6可为塑胶皮、布等(图中仅以布为例),且所述抗拉构件6贴固于软弹性构件5的贴合块51的底面。至于凸出块52是位于贴合块51上(此两者也可以一体成型),同时所述凸出块52的厚度大于鞋中底4的厚度,当贴合块51粘合于鞋中底4时,其上的凸出块52可穿过开槽41,并于鞋中底41处上凸伸出适当高度。如图5所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楦头时的剖面示意图,经由前述可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合足部形状且以硬质板制成的鞋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的脚掌处开设有开槽,并于开槽上固置软弹性构件,而所述软弹性构件具有贴合块,以及设置于贴合块上且厚度较鞋中底厚的凸出块,其中,所述贴合块的面积大于开槽面积,且贴合于鞋中底的开槽的周边上,而所述凸出块穿过开槽且高出鞋中底,在贴合块的底面上,设有抗拉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明勋
申请(专利权)人:弘大鞋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