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挡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3160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挡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换挡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限定出腔体,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摇臂,所述摇臂设在所述腔体内且与所述底座可活动地相连;换挡杆,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摇臂相连以带动所述摇臂在所述腔体内运动,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的第二止抵部,所述第二止抵部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以在所述换挡杆从2H挡向4H挡挂挡时限制所述换挡杆挂过挡。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挡机构,通过在底座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在换挡杆上设有第二止抵部,第一至底部与第二止抵部相配合可以避免换挡机构的脱挡和挂过挡问题,提升换挡手感,降低生产成本。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挡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挡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四驱车型搭载的手动分动器一般设有2H、4H、N、4L四个挡位。其换挡机构的换挡原理为:分动器换挡拉线一端连接换挡机构的换挡杆,另一端连接分动器换挡摇臂,需要换挡时,驾驶员通过操纵分动器换挡机构的换挡杆,对拉线进行牵拉,使分动器摇臂进行相应摆动,进而使分动器内部齿轮、齿套进行不同动作,从而实现了分动器的换挡。某些车型的换挡轨迹为直线型,虽然结构简单,但使用直线式换挡机构会存在挂过挡或者脱挡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挡机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换挡机构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挡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限定出腔体,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摇臂,所述摇臂设在所述腔体内且与所述底座可活动地相连;换挡杆,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摇臂相连以带动所述摇臂在所述腔体内运动,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的第二止抵部,所述第二止抵部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以在所述换挡杆从2H挡向4H挡挂挡时限制所述换挡杆挂过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抵部形成为沿所述底座的底面向上突出的梯形,所述第二止抵部形成为沿所述换挡杆的底部向下突出且与所述第一止抵部相配合的凸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抵部与所述底座集成设置,所述第二止抵部与所述换挡杆集成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主轴孔,所述摇臂设有与所述第一主轴孔对应的第二主轴孔,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主轴,所述主轴插接在所述第一主轴孔和所述第二主轴孔内以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摇臂;第一卡圈,所述第一卡圈设在所述主轴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主轴孔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换挡杆设有第一副轴孔,所述摇臂中间设有用于夹持所述换挡杆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副轴孔对应的第二副轴孔,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副轴,所述副轴插接在所述第一副轴孔与所述第二副轴孔内以连接所述换挡杆和所述摇臂;第二卡圈,所述第二卡圈设在所述副轴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二副轴孔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摇臂一端上设有凹槽,换挡机构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回位弹簧的另一端止抵所述底座的内壁面。进一步地,所述摇臂上设有安装部,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换挡拉线,所述换挡拉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换挡杆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所述摇臂均为注塑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挡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挡机构,通过在底座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在换挡杆上设有第二止抵部,第一至底部与第二止抵部相配合可以避免换挡机构的脱挡和挂过挡问题,提升换挡手感,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换挡机构的俯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换挡机构的换挡轨迹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底座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换挡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底座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摇臂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摇臂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副轴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第二卡圈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回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一个俯视图;图1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换挡轨迹图;图1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在一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在一个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又一个俯视图;图18为图17中P的放大图;图1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在又一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第一止抵部与第二止抵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换挡机构的再一个状态下的机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换挡机构100;底座10;第一止抵部11;第一主轴孔12;摇臂20;第二主轴孔21;第二副轴孔22;凹槽23;安装部24;换挡杆30;第二止抵部31;第一副轴孔32;主轴40;第一卡圈50;副轴60;第二卡圈70;回位弹簧80;换挡机构1;换挡轨迹2;换挡轨迹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基于以下事实所作出的创造。目前四驱车型搭载的手动分动器一般分为2H、4H、N和4L四个挡位。其换挡机构的换挡原理为:分动器换挡拉线一端连接换挡机构的换挡杆,另一端连接分动器换挡摇臂,需要换挡时,驾驶员通过操纵分动器换挡机构的换挡杆,对拉线进行牵拉,使分动器摇臂进行相应摆动,进而使分动器内部齿轮、齿套进行不同动作,从而实现分动器的换挡。如图1至图3所示,某些车型的换挡机构1的换挡轨迹2为直线型,使用直线式换挡机构换挡时会有以下缺点:因换挡力过大或换挡感不清晰,易出现挂过挡现象(从2H往4H挂挡时,容易挂过,直接挂到N挡),反复挂挡多次才会成功,从而引起客户抱怨;在行车过程中,会出现分动器脱挡现象(4H脱到N挡),造成动力输出中断。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的换挡机构1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提出一种换挡机构100。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挡机构100。如图4至图9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挡机构100包括底座10、摇臂20和换挡杆30。具体而言,底座10内限定出腔体,底座10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11,摇臂20设在腔体内且与底座10可活动地相连,换挡杆30与摇臂20相连以带动摇臂20在腔体内运动,换挡杆3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止抵部11配合的第二止抵部31,第二止抵部31与第一止抵部11配合以在换挡杆30从2H挡向4H挡挂挡时限制换挡杆30挂过挡。换言之,换挡机构100主要由底座10、摇臂20和换挡杆30组成,其中,底座10内限定出腔体,底座10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11,摇臂20设在腔体内且与底座10可活动地相连,换挡杆30与摇臂20相连,换挡杆30带动摇臂20在腔体内运动,换挡杆3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止抵部11配合的第二止抵部31,第二止抵部31与第一止抵部11配合以在换挡杆30从2H挡向4H挡挂挡时限制换挡杆30挂过挡,同时,解决换挡杆30从4H挡脱到N挡的问题。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挡机构100,通过在底座10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11,在换挡杆30上设有第二止抵部31,第一止抵部11与第二止抵部31相配合可以避免换挡机构100的脱挡和挂过挡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一止抵部11形成为沿底座10的底面向上突出的梯形,如图5所示,第二止抵部31形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挡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限定出腔体,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第一止抵部;摇臂,所述摇臂设在所述腔体内且与所述底座可活动地相连;换挡杆,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摇臂相连以带动所述摇臂在所述腔体内运动,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的第二止抵部,所述第二止抵部与所述第一止抵部配合以在所述换挡杆从2H挡向4H挡挂挡时限制所述换挡杆挂过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抵部形成为沿所述底座的底面向上突出的梯形,所述第二止抵部形成为沿所述换挡杆的底部向下突出且与所述第一止抵部相配合的凸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抵部与所述底座集成设置,所述第二止抵部与所述换挡杆集成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主轴孔,所述摇臂设有与所述第一主轴孔对应的第二主轴孔,所述换挡机构还包括:主轴,所述主轴插接在所述第一主轴孔和所述第二主轴孔内以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摇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翔马岳李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