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208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湿地性能、耐偏磨损性以及直行性所有这些方面均能发挥出优良的效果。在胎面表面(1)具有:中心主沟槽(2),该中心主沟槽(2)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胎肩主沟槽(3),该胎肩主沟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中心主沟槽(2)的位置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倾斜沟槽(4),该倾斜沟槽(4)由第一倾斜部(11)和第二倾斜部(12)构成,且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其中,第一倾斜部(11)以宽度尺寸从中心主沟槽(2)朝向胎肩主沟槽(3)而增大的方式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第一角度α延伸,第二倾斜部(12)与第一倾斜部(11)相连接,且以比第一角度α小的第二角度β延伸。 1

Inflatable tire

The pneumatic tyres of the invention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all aspects such as wetland performance, partial wear resistance and straight running. The tread surface (1) has: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2),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2) extending along the tire circumference, the shoulder main groove (3), the shoulder main groove (3) extending along the tire circumference (2)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tilted groove (4), and the tilted groove (4) from the first tilt part (11) and second. The tilting section (12) is composed of a prescribed interval on the tire circumference, in which the first tilt part (11) extends in a manner that increases from the central main groove (2) toward the shoulder main groove (3), and is extended in a first angle relative to the tire circumference, and the second tilt part (12)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tilt part (11) and is compared to the ratio of the first tilt section (11). The first angle is a small second angle beta extension.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在胎面表面具备倾斜沟槽。该充气轮胎中,构成倾斜沟槽的倾斜壁部相对于陆地部表面而言倾斜成锐角(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但是,所述以往的构成中,虽然考虑了从胎面表面有效地排水(湿地性能)、花纹块的耐偏磨损性、以及轮胎的直行性,但是并不充分。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2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湿地性能、耐偏磨损性以及直行性所有这些方面均能够发挥出从前没有的优良效果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方法,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表面具有:中心主沟槽,该中心主沟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胎肩主沟槽,该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所述中心主沟槽的位置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倾斜沟槽,该倾斜沟槽由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构成,且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其中,该第一倾斜部以宽度尺寸从所述中心主沟槽朝向所述胎肩主沟槽而增大的方式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以第一角度延伸,该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连接,相对于轮胎周向而言以比所述第一角度小的第二角度延伸。根据该构成,在中心主沟槽中流动的水主要直接沿着轮胎周向被排出,其一部分经由倾斜沟槽而朝向宽度方向排出。另外,使倾斜沟槽的倾斜角度在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有所不同,由此,确保了所形成的陆地部的宽度尺寸,使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化,从而提高耐偏磨损性以及直行性。优选为,所述倾斜沟槽具有随着朝向槽底而逐渐向内侧突出的倾斜面。根据该构成,提高了通过倾斜沟槽而形成的陆地部的刚性,从而获得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刚性平衡,由此,不易发生偏磨损。优选为,通过从所述胎肩主沟槽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槽,而在轮胎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胎肩花纹块,所述胎肩花纹块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与所述胎肩横沟槽相交叉的角部具有:宽度及深度尺寸从踏入侧朝向离开侧而减小的倾斜面。根据该构成,即便胎肩花纹块的角部被配置于踏入侧,也能够提高其刚性。由此,能够在相邻的胎肩花纹块之间维持刚性平衡,从而,使其不易发生偏磨损。优选为,通过从所述胎肩主沟槽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槽,而在轮胎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胎肩花纹块,所述胎肩花纹块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与所述胎肩横沟槽相交叉的角部具有:向所述胎肩主沟槽侧延伸的倾斜面、和向所述胎肩横沟槽侧延伸的倾斜面。根据该构成,即便将胎肩花纹块的角部向中心侧延长而使该部分成为踏入侧,也能够提高其刚性而获得刚性平衡,由此,使其不易发生偏磨损。优选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一对所述中心主沟槽,在形成于所述中心主沟槽之间的中心肋,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长线上的辅助沟槽。根据该构成,流入辅助沟槽的水形成朝向第一倾斜部的水流,因此,能够提高从中心主沟槽朝向倾斜沟槽的排水性。优选为,在所述中心主沟槽与所述胎肩主沟槽之间,通过所述倾斜沟槽而在轮胎周向上形成有多个中间花纹块,所述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上以锯齿状延伸,且具有:内侧倾斜部,该内侧倾斜部朝向轮胎旋转方向而逐渐接近于所述中心主沟槽;和外侧倾斜部,该外侧倾斜部朝向轮胎旋转方向而逐渐离开所述中心主沟槽,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形成有:从所述胎肩主沟槽的所述内侧倾斜部与所述外侧倾斜部的合流地点起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中间辅助沟槽。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形成倾斜沟槽,能够提高排水性。并且,通过使倾斜角度在构成倾斜沟槽的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有所不同,能够使所形成的陆地部的宽度尺寸均匀化。因此,能够使陆地部的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化,从而提高耐偏磨损性及直行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局部展开图。图2是以图1的中间花纹块为中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符号说明:1…胎面表面;2…中心主沟槽;3…胎肩主沟槽;4…倾斜沟槽;5…胎肩横沟槽;6…中心肋;7…中间花纹块;8…胎肩花纹块;9…内侧倾斜部;10…外侧倾斜部;11…第一倾斜部;12…第二倾斜部;13…第一倾斜面;14…第一垂直面;15…第二倾斜面;16…第二垂直面;17…底面;18…内侧合流地点;19…第一胎肩横沟槽;20…外侧合流地点;21…第二胎肩横沟槽;22…中心辅助沟槽;23…中间辅助沟槽;24…第一狭缝;25…第二狭缝;26…第一胎肩部;27…第三倾斜面;28…第二胎肩部;29…第四倾斜面;30…第五倾斜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不意图限制本专利技术、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各尺寸的比率不同。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1的局部展开图,图2是其局部放大立体图。通过中心主沟槽2、胎肩主沟槽3、倾斜沟槽4以及胎肩横沟槽5,而在胎面表面1形成有陆地部亦即中心肋6、中间花纹块7及胎肩花纹块8。图1的上下方向为轮胎周向,左右方向为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主沟槽2以夹持着在胎面部上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心线O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于中心线O的两侧。通过中心主沟槽2的内侧侧面2a,来形成中心肋6。中心主沟槽2的内侧侧面2a沿着轮胎周向笔直延伸。中心主沟槽2的外侧侧面2b从与内侧侧面的距离最接近的接近位置朝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而逐渐离开内侧侧面,从最远的间隔位置再次接近而到达下一个接近位置。亦即,形成为:在湿路面上行驶时,朝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排水方向,重复进行:宽度从宽度狭窄的部分逐渐扩大、再次变窄的状态。胎肩主沟槽3在轮胎周向上以锯齿状延伸。即,胎肩主沟槽3由朝向轮胎旋转方向而逐渐接近于中心主沟槽2的内侧倾斜部9和朝向轮胎旋转方向而逐渐离开中心主沟槽2的外侧倾斜部10构成。内侧倾斜部9位于后述的倾斜沟槽4的第二倾斜部12的延长线上。倾斜沟槽4由第一倾斜部11和与其相连接的第二倾斜部12构成。第一倾斜部11从中心主沟槽2朝向轮胎旋转反方向而逐渐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第一倾斜部11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第一角度α倾斜。此处,第一角度α为约50°,不过,只要为45°~55°即可。第一倾斜部11随着离开中心主沟槽2而使胎面表面1上的开口宽度尺寸逐渐增大。第一倾斜部11的截面为三角形,且第一倾斜部11由第一倾斜面13和第一垂直面14构成。其中,在第一倾斜面13与第一垂直面14相交叉的底面部分形成有细沟槽(未图示),并进一步加深。第一倾斜面13与胎面表面1的垂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随着离开中心主沟槽2而逐渐减小。第二倾斜部12从第一倾斜部11的终端朝向轮胎旋转反方向而逐渐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其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第二角度β倾斜。第二角度β设定为比第一角度α小的值。此处,第二角度β为约15°,不过,只要为10°~20°即可。第二倾斜部12形成为:随着离开第一倾斜部11而使胎面表面1上的开口宽度尺寸逐渐增大。第二倾斜部12的截面为梯形,且第二倾斜部12由第二倾斜面15、第二垂直面16以及底面17构成。其中,第二倾斜面15与第二垂直面16相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比底面17深的细沟槽(未图示)。第二倾斜面15的倾斜角度随着离开第一倾斜部11而逐渐减小。第二倾斜部12的终端位置为:胎肩主沟槽3的内侧倾斜部9的端部,以使得在第二倾斜部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8 JP 2016-238749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表面具有:中心主沟槽,该中心主沟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胎肩主沟槽,该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所述中心主沟槽的位置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倾斜沟槽,该倾斜沟槽由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构成,且在轮胎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其中,该第一倾斜部以宽度尺寸从所述中心主沟槽朝向所述胎肩主沟槽而增大的方式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第一角度延伸,该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连接,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比所述第一角度小的第二角度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沟槽具有:随着朝向槽底而逐渐向内侧突出的倾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所述胎肩主沟槽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槽,而在轮胎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胎肩花纹块,所述胎肩花纹块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与所述胎肩横沟槽相交叉的角部具有:宽度以及深度尺寸从踏入侧朝向离开侧而减小的倾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伸悟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