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电插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636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8:43
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第一弹性件、脱钩件、复位件、中空导体及棒体,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第二贯孔、限位孔以及凸部,第二贯孔与第一贯孔相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侧壁,凸部设置在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中一侧设置在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第二贯孔且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一贯孔相通,第二开孔抵在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棒体穿设在中空导体,棒体包括导磁件以及对应设置在脱钩件一侧的非导磁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电插头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尤指一种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接电插头结构。
技术介绍
居家生活中,用电安全常常是一大隐忧,漏电的情形时有所闻,其原因较为常见的像是电器设备或电线老旧、用电负荷过高、使用不当或是施工配线方法有误,一旦发生漏电而不及时处理,便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例如电线走火造成火灾。对于具备通常知识的人来说,会定时检查家中电器及电源的可用性,例如从电源箱加强防漏电措施,为插座或电器安装接地线等等,然而,并非每人都具备所需的相关知识,尤其对于老人与小孩来说,警觉性上的不足仍让意外不时发生。为了提醒使用者以及防止漏电造成使用者受伤,市面上的插座或是插头会有漏电保护结构,一旦发生漏电即令内部电路断开以禁止继续使用,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及时防止漏电发生的插头或插座,是目前业界所需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第二贯孔、限位孔以及凸部,第一贯孔及第二贯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且相互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滑块本体侧壁,凸部设置在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一侧设置在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第二贯孔,脱钩件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一贯孔相通,第二开孔抵在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中空导体以及棒体,棒体穿设在中空导体,棒体包括导磁件与非导磁件,非导磁件对应设置在脱钩件的一侧。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导磁件与非导磁件是可分离的相结合。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还包括壳体,其中,滑块本体、复位件及中空导体是设置在壳体内。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复位件包括头部及延伸部,延伸部其中一端连接在头部,另一端穿设在第一贯孔内以及脱钩件的第一开孔。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脱钩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卡设在第一弹性件,第二限位部设在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之间。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壳体包括上盖与底盖,上盖是可拆卸的盖设在底盖,其中,上盖并具有通孔,复位件的头部设置在通孔而露出在上盖顶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接电插头结构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并设置在中空导体上方,其中,复位件的延伸部还穿设在电路板,且其中,延伸部的另一端还设有凹孔,而脱钩件的第二限位部卡设在凹孔。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型态中,接电插头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套设在复位件的延伸部,其中,第二弹性件的其中一端抵靠在复位件的头部下方,另一端抵设在电路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漏电保护结构的插电接头,当漏电时会让中空导体产生电磁感应,驱动棒体击打脱钩件,让复位件脱钩进而产生断路,待漏电原因排除后,仅需再将复位件向下按压便可再令脱钩件复位,让插头重新导通可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漏电保护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脱钩件及滑块本体的组合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凸部及第二开孔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未脱钩结构的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脱钩结构的剖面图。组件标号说明:1滑块本体11第一贯孔12第二贯孔13限位孔14凸部2第一弹性件3脱钩件31第一开孔32第二开孔33第一限位部34第二限位部4复位件41头部42延伸部43凹孔5中空导体6棒体61导磁件62非导磁件7壳体71上盖72底盖73通孔8电路板9第二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在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在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外」、「底」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在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合先叙明。请并合参阅图1、图2及图3,图1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漏电保护结构的示意图。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1、第一弹性件2、脱钩件3、复位件4、中空导体5以及棒体6,滑块本体1可包括第一贯孔11、第二贯孔12、限位孔13以及凸部14,第一贯孔11与第二贯孔12是设置在滑块本体1并且相连通,由图3可知,第一贯孔11是以上下方向设置,第二贯孔12则是以垂直在第一贯孔11的方向设置,脱钩件3具有第一开孔31与第二开孔32,且脱钩件3可穿设过第二贯孔12,因此第二贯孔12的洞口形状是设计成配合脱钩件3断面形状的长方形,限位孔13设置在滑块本体1侧壁,第一弹性件2的其中一侧可设置在其中。另外,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还可包括壳体7,壳体7可分为上盖71与底盖72,滑块本体1、第一弹性件2、脱钩件3、复位件4、中空导体5以及棒体6可分别设置在底盖72上,利用上盖71可分离的盖合在底盖72以让这些组件置在壳体7内部。请继续并合参阅图4及图5,图4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脱钩件及滑块本体的组合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凸部及第二开孔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及图5所示,当脱钩件3穿设过第二贯孔12时,第一开孔31会与第一贯孔11相连通,第二开孔32会抵靠在凸部14,脱钩件3可以是一种L型铁片,脱钩件3还可包括第一限位部33与第二限位部34,第一限位部33可卡设在第一弹性件2以防止脱钩件3不会左右偏移,第二限位部34是设在第一开孔31与第二开孔32之间,第一弹性件2可以是一弹簧,利用弹簧本身的张力,加上凸部14及第一限位部33分别卡设在第二开孔32及第一弹性件2,会让脱钩件3的A、B两处分别产生向下与向上的应力,让脱钩件3与滑块本体1的凸部14相扣,进而将滑块本体1、第一弹性件2及脱钩件3模块化。请再次参阅图3,棒体6包括导磁件61与非导磁件62,导磁件61可为一金属棒,非导磁件62可为一种塑料棒且对应着脱钩件3,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金属棒与塑料棒是以插销式组装方式进行组合及拆卸,而棒体6可穿设在中空导体5,中空导体5是会产生电磁感应的金属线圈,棒体6本身包含导磁部分与非导磁部分是为了让导磁部分维持在线圈偏心的位置,当接头内部发生漏电时,电流流经中空导体5而令其产生磁性,吸引棒体6中的导磁件61往线圈中心移动,并带动与导磁件61相结合的非导磁件62一起移动而击打脱钩件3。了解棒体6与中空导体5的运作原理之后,接着请继续并合参阅图6及图7,图6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未脱钩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的接电插头结构的脱钩结构的剖面图。复位件4是穿设过滑块本体1的第一贯孔11,更详而言之,复位件4可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接电插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第二贯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且所述第二贯孔与所述第一贯孔相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侧壁;以及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一侧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所述第二贯孔,所述脱钩件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一贯孔相通,所述第二开孔抵在所述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所述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中空导体;以及棒体,穿设在所述中空导体,所述棒体包括导磁件与非导磁件,所述非导磁件对应设置在所述脱钩件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插头结构包括:滑块本体,包括:第一贯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第二贯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且所述第二贯孔与所述第一贯孔相连通;限位孔,设置在所述滑块本体侧壁;以及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贯孔的出口端的上缘;第一弹性件,其一侧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脱钩件,穿设在所述第二贯孔,所述脱钩件具有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一贯孔相通,所述第二开孔抵在所述凸部;复位件,穿设在所述滑块本体的第一贯孔;中空导体;以及棒体,穿设在所述中空导体,所述棒体包括导磁件与非导磁件,所述非导磁件对应设置在所述脱钩件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与所述非导磁件是可分离的相结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其中,所述滑块本体、复位件及中空导体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电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头部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其中一端连接在所述头部,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秉錞陈波张国益
申请(专利权)人:乐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