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389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6:59
构造构件(10)具备帽构件(1)和封板(2)。帽构件(1)具有顶面部(1a)、从顶面部(1a)的两端延伸的一对侧壁(1b)、以及凸缘(1c)。封板(2)与一对凸缘(1c)接触地设置。一对侧壁(1b)分别在侧壁(1b)的从一端部到距离Sh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具有低强度区域(1s)。距离Sh是侧壁(1b)的高度H的20%~40%。低强度区域(1s)的屈服强度是侧壁(1b)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的位置(1mid)处的屈服强度的60%~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构造构件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耐冲击性的构造构件和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用作车辆的加强用构件的构造构件要求高强度和轻量化。在例如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金属管作为耐冲击用构件,该金属管以两端支承的构造安装固定于汽车的车身。该金属管全长或局部地具有弯曲部。弯曲部的外周侧以与施加于车身的冲击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与使用了笔直管的加强构件相比,该金属管作为车身加强用构件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为了构造构件的轻量化而进行薄壁化的情况下,通常,也相应地进行高强度化。构造构件若受到超过屈服强度的冲击,则会折曲,并且折曲部突出。若使构造构件薄壁化,则构造构件由于冲击而弯折时的突出程度易于变大。与此相对,在例如将构造构件使用于车辆的情况下,优选由于碰撞导致的冲击而变形的构造构件折曲而突出的程度更小。其原因在于,折曲部大幅度突出表示,局部发生了能量吸收,构件整体的能量吸收能较小。通过构造构件更高效地吸收冲击能量,能够进一步抑制施加于车辆内的乘员的冲击能量。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构造构件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构造构件,其具备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备:顶面部;一对凸缘,其与所述封板接触地设置;以及一对侧壁,其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延伸,并彼此相对,该一对侧壁具有所述顶面部侧的一端部和与所述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在该另一端部处,所述一对凸缘向所述一对侧壁的相对方向外侧延伸,所述一对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区域,其包括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侧壁的中央;以及低强度区域,其屈服强度是所述侧壁的中央的屈服强度的60%~85%,所述低强度区域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部朝向所述另一端部形成到距所述一端部的距离为所述侧壁的高度的20%~40%的位置为止,且在所述侧壁的长度方向上跨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09 JP 2015-2009741.一种构造构件,其具备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备:顶面部;一对凸缘,其与所述封板接触地设置;以及一对侧壁,其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延伸,并彼此相对,该一对侧壁具有所述顶面部侧的一端部和与所述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在该另一端部处,所述一对凸缘向所述一对侧壁的相对方向外侧延伸,所述一对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区域,其包括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侧壁的中央;以及低强度区域,其屈服强度是所述侧壁的中央的屈服强度的60%~85%,所述低强度区域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部朝向所述另一端部形成到距所述一端部的距离为所述侧壁的高度的20%~40%的位置为止,且在所述侧壁的长度方向上跨大于等于所述侧壁的高度的距离地形成。2.一种构造构件,其具备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备: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其位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凸缘,其分别与所述封板接合;两条第2棱线,其位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以及两个侧壁,其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具备低强度区域,该低强度区域从所述第1棱线朝向所述第2棱线设置到距所述第1棱线的距离为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第2棱线之间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的20%~40%的位置为止,且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设于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第2棱线之间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的区域,该低强度区域的屈服强度是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侧壁的中央的屈服强度的60%~85%。3.一种构造构件,其具备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备: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其位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凸缘,其分别与所述封板接合;两条第2棱线,其位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以及两个侧壁,其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具备低强度区域,该低强度区域从所述第2棱线朝向所述第1棱线设置到距所述第2棱线的距离为所述第2棱线与所述第1棱线之间的在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的20%~40%的位置为止,且沿着所述第2棱线的延伸方向设于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2棱线与所述第1棱线之间的在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的区域,该低强度区域的屈服强度是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侧壁的中央的屈服强度的60%~85%。4.一种构造构件,其具备至少1张封板和槽型构件,所述槽型构件具备: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其位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接合部,其将所述槽型构件和所述封板接合;以及两个侧壁,其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个接合部之间,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具备低强度区域,该低强度区域从所述第1棱线朝向所述接合部设置到距所述第1棱线的距离为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接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瀬智史石森裕一福地弘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