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造和连接构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058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4:44
一种连接构造,其不使用焊料而能够实现具有高耐久性的内窥镜操作用的线与连结部件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内窥镜操作用的线(12)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到从连结部件(1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至后端部而形成的贯通孔(11d)中,后端部的一部分塑性变形而使贯穿插入到贯通孔(11d)中的线(12)的一端部和连结部件(11)固定,在前端部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构造和连接构造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连接内窥镜操作用的线和连结部件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构造体。
技术介绍
在插入于观察对象或处置对象而使用的内窥镜中,通过对配设在插入部的内部的内窥镜操作用的线(也被称作操作线、角度线)进行操作来进行设置在插入部前端的弯曲部的弯曲操作。一方面,该线的前端组装在弯曲部上,另一方面,线的基端经由连结部件组装在内窥镜的操作部上。连结部件和线需要确保能重复使用的耐久性。因此,以往,公知有将连结部件焊接在线上而进行接合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289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对连结部件和线进行焊接的作业的难度高,因而质量有可能不稳定。另外,在进行焊接时通常使用焊剂作为辅助剂,但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焊剂对线的腐蚀,需要在进行焊接之后清洗焊剂而将其去除,因而加工时间变长。在这样的状況下,要求不使用焊料而能够实现具有高耐久性的线与连结部件的连接的技术。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使用焊料而能够实现具有高耐久性的内窥镜操作用的线与连结部件的连接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构造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在将内窥镜操作用的线经由连结部件向具有操作杆的操作机构连结时用于连接所述线和所述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到从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至后端侧而形成的贯通孔中,所述后端侧的一部分塑性变形而使贯穿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所述线的一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在所述前端侧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所述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非塑性变形部位分离。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后端侧的最后端部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所述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最后端部的非塑性变形部位分离。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体该连接构造体具有内窥镜操作用的线和呈筒状的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形成有供所述线贯穿插入的贯通孔,并且该连结部件用于向具有操作杆的内窥镜的操作机构连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具有:第一筒状部,其设置在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通过加压使一部分塑性变形而使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变形从而与所述线接合;以及第二筒状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前端侧,外径比所述第一筒状部小,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第二筒状部分离。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该连接构造体还具有第三筒状部,该第三筒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后端侧,外径比所述第一筒状部大,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第三筒状部分离。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不使用焊料而能够实现具有高耐久性的内窥镜操作用的线与连结部件的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部件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示出将贯穿插入有内窥镜操作用的线的连结部件设置在压接装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将穿过图3的B-B线并且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作为切断面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连接构造体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C-C线剖视图。图7是示出将连接构造体组装在内窥镜的操作部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D-D线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部件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的连接构造体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组装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构造体向组装部件组装的组装方式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受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附图是示意性的,需要注意到各部的尺寸关系和比例与现实不同。另外,即使在附图的相互之间也包含有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所应用的连结部件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1和图2所示的连结部件11是用于将内窥镜操作用的线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到形成在内部的贯通孔中从而组装在内窥镜的操作部上的部件。连结部件11具有:小径部11a,其呈圆筒状;中径部11b,其呈圆筒状,设置在小径部11a的高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上,外径比小径部11a大并且轴线与小径部11a一致;以及大径部11c,其呈圆筒状,设置在中径部11b的高度方向的端面中的不同于与小径部11a相连的端面的端面上,外径比中径部11b大并且轴线与中径部11b一致。小径部11a、中径部11b以及大径部11c的中空部彼此连通而形成贯穿连结部件11的轴线方向的贯通孔11d。贯通孔11d的内径具有能够供作为连结对象的线贯穿插入的大小。连结部件11组装在组装部件(后述)上,该组装部件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上。小径部11a以在外周安装有后述的连接用部件的状态组装在组装部件上。中径部11b以为了固定贯穿插入到贯通孔11d中的线而被实施压接加工从而发生了塑性变形的状态组装在组装部件上。连结部件11例如由黄铜等金属形成。以下,将沿连结部件11的长度方向小径部11a所处的一侧(在图1中是连结部件11的右侧)称作前端侧,将沿连结部件11的长度方向大径部11c所处的一侧(在图1中是连结部件11的左侧)称作后端侧。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连结部件11与线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线贯穿插入到连结部件11的贯通孔11d中。在将线贯穿插入到贯通孔11d中时,将线从连结部件11的前端侧插入,贯穿插入至线的端部从连结部件11的后端侧出来为止。线例如是不锈钢制的绞线。接着,将贯穿插入有线的状态下的连结部件11设置在压接装置上而进行压接加工。图3是示出将贯穿插入有内窥镜操作用的线12的连结部件11设置在压接装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将穿过图3的B-B线并且与连结部件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作为切断面的剖视图。在进行压接加工时,将连结部件11的中径部11b配置在压接装置所具有的一对模具13a、13b之间。中径部11b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模具13a、13b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稍长。在将中径部11b配置在一对模具13a、13b之间时,以在轴线方向的两侧分别产生与模具13a、13b不抵接的非抵接部11ba、11bb的方式进行配置。2个非抵接部11ba、11bb如果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等,则更加优选。如图4所示,模具13a、13b具有V字型的剖面。当向压接装置发送加工开始的信号而使该压接装置进行工作时,模具13a、13b中的任意一个模具(在图3和图4中是模具13a)向接近另一个模具(在图3和图4中是模具13b)的方向移动,对中径部11b进行加压而使其塑性变形。贯通孔11d中的位于中径部11b的内侧的部分随着该塑性变形而变形,并且贯通孔11d内部的线的剖面形状变形为扁平而其外周部的线的线材咬入于贯通孔11d的内壁。由此,连结部件11与线12接合。然后,在将一个模具(在图4中是模具13a)返回到加压前的位置之后,通过对中径部11b进行脱模来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完成由连结部件11和线12构成的连接构造体的制作。图5是示出通过以上说明的连接方法而制作出的连接构造体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C-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构造和连接构造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构造,其在将内窥镜操作用的线经由连结部件向具有操作杆的操作机构连结时用于连接所述线和所述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到从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至后端侧而形成的贯通孔中,所述后端侧的一部分塑性变形而使贯穿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所述线的一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在所述前端侧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07 JP 2015-1996641.一种连接构造,其在将内窥镜操作用的线经由连结部件向具有操作杆的操作机构连结时用于连接所述线和所述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的一端部贯穿插入到从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至后端侧而形成的贯通孔中,所述后端侧的一部分塑性变形而使贯穿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所述线的一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固定,在所述前端侧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非塑性变形部位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端侧的最后端部形成有非塑性变形部位,所述塑性变形的部位与所述最后端部的非塑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塚瑶子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