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05804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所述降噪集流器包括:装配段(1),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导流段(2),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集流器外部沿导流段被导流,且所述导流段(2)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凹槽结构(3),开设于所述导流段(2)的所述背风面上、且所述凹槽结构(3)为盲槽。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回旋气流流经凹槽后,流动方向放生改变,脱离原有的轨迹,从而避免生成大的漩涡,离散漩涡强度,同时气流与凹槽内壁产生撞击和摩擦,降低涡流速度,消耗能量,从而有效降低离心风叶叶顶与集流器空间区域的涡流噪音,降噪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且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
本技术属于风机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常规离心柜机空调风道结构中,为保证集流器良好的集流效果及防止运行过程中离心风叶与集流器发生碰撞,离心风叶叶顶与集流器之间常留有较大的空间间隙。空调运行时,多翼离心风叶在叶顶处常常发生气流卷吸,形成漩涡,产生较大的涡流噪音。为降低该涡流噪音,专利CN105570201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利用空腔结构进行吸声降噪,该空腔结构复杂,制造工艺成本高,且占用空间较大,增加了产品体积。专利CN101592166A中,集流器采用下凹弧线结构,消除了风叶与集流器之间的空间区域,从而避免气流回旋,产生噪音。由于存在下凹面,气流从外部经集流器进入到风叶时,容易在集流器下凹面处汇聚,形成漩涡,一方面产生涡流噪音,另一方面降低进风效率。专利CN106321520A针对轴流风机导流圈,同样采用开通孔加空腔结构,调节导流圈周向方向静压的不平衡度,降低气流在导流圈周向方向上的湍动,同时利用亥姆霍兹共振腔进行消音降噪,其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应用于离心风机的集流器结构存在消音降噪程度有限、且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应用于离心风机的集流器结构存在消音降噪效果不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其包括:装配段,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导流段,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集流器外部沿导流段逐渐收缩集流,且所述导流段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凹槽结构,开设于所述导流段的所述背风面上、且所述凹槽结构为盲槽。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的形状为多面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为部分球体结构、圆柱体结构、圆锥体结构、或长方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导流段的所述背风面上均匀排布或疏密间隔排布。优选地,所述集流器为具有中心轴线的回转体结构,多个所述凹槽结构围绕所述中心轴线沿周向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导流段的所述背风面上所占的总表面积不低于所述背风面总表面积的25%。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为部分球体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的直径取值范围在3~5mm。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为部分球体结构,且所述凹槽结构的体积占该球体结构的总体积的1/3~2/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离心风机,其包括前述的降噪集流器,还包括所述蜗壳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前述的离心风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通过在集流器的导流段的背风面上设置的凹槽结构、且凹槽结构为盲槽,能够使得回旋气流流经凹槽后,流动方向放生改变,脱离原有的轨迹,从而避免生成大的漩涡,离散漩涡强度,同时气流与凹槽内壁产生撞击和摩擦,降低涡流速度,消耗能量,从而有效降低离心风叶叶顶与集流器空间区域的涡流噪音,降噪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且本技术的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制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降噪集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降噪集流器的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降噪集流器的B-B方向的半剖视图;图4是图2中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降噪集流器与蜗壳结构配合的风机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G-G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H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装配段;2、导流段;21、迎风面;22、背风面;3、凹槽结构;4、集流器;5、蜗壳结构;6、离心风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其包括:装配段1,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导流段2,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集流器外部沿导流段逐渐收缩集流,且所述导流段2包括迎风面21和背风面22;凹槽结构3,开设于所述导流段2的所述背风面22上、且所述凹槽结构3为盲槽。通过在集流器的导流段的背风面上设置的凹槽结构、且凹槽结构为盲槽,能够使得回旋气流流经凹槽后,流动方向放生改变,脱离原有的轨迹,从而避免生成大的漩涡,离散漩涡强度,同时气流与凹槽内壁产生撞击和摩擦,降低涡流速度,消耗能量,从而有效降低离心风叶叶顶与集流器空间区域的涡流噪音,降噪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且本技术的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制作方便。而且,凹槽结构设置为盲槽、相对于通槽或通孔的结构形式而言,能够防止气流回流到入口段而造成气流混合而带来损失,有效地降低了气流混合带来的噪音;如果将凹槽结构设置为通孔或通槽的话,气流流经该凹槽结构会贯通流出,无法使得流动方向发生改变而离散漩涡、无法降低噪音,且无法使得气流与凹槽内壁产生撞击和摩擦而降低涡流速度、无法降低涡流噪音。本技术涉及一种集流器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风机结构、空调器及其他生活电器和通风设备。基于相同的空调风机系统,分别采用本技术的集流器与现有技术中的集流器进行噪音实验对比,其送风模式、超强风档下实验数据如下:集流器测试模式风档转速rpm总值dB(A)峰值dB(A)峰频Hz现有方案送风超强56054.439.6330本技术送风超强56052.837.3334可见采用本技术集流器结构,其噪音整体基本可降低1~2dB。如图1所示,该集流器结构主要包括:1.装配段,与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2.导流段,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外部沿导流段逐渐收缩集流;3.凹槽结构,开置于导流段内表面(背风面),用于改变回旋气流的流动方向,避免生成大的漩涡,同时回旋气流撞击凹槽结构,并发生摩擦,消耗回旋气流的能量。现有离心风叶柜机,为保证集流器良好的导流效果,以及确保风叶转动时不与集流器内表面发生摩擦或碰撞,风叶叶顶与集流器内表面之间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区域。现有的集流器装配段内表面为光滑的平面结构,导流段内表面则为光滑的曲面结构,装配段与导流段内表面相切光滑过渡。基于现有离心柜机风叶叶顶与集流器内表面留有较大空间区域、现有集流器内表面为光滑过渡结构,离心风叶运行时很容易发生气流回旋的现象,即风叶顶附近部分气流从风叶流出后,并未进入蜗壳风道,而是绕过叶顶沿着光滑的集流器内表面流动,再次流入风叶内,从而形成叶顶处气流漩涡,进而产生较大的涡流噪音。为降低该处涡流噪音,本技术集流器在导流段内表面开置凹槽结构,如图1-5所示。采用本技术集流器,当空调运行时,回旋气流流经凹槽结构后,其流动方向发生变化,脱离原有的轨迹,即不再沿着光滑的集流器内表面进行流动,从而破坏了大漩涡生成的路径,将大漩涡气流进行离散后,由其引发的涡流噪音得到改善,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采用本技术集流器,回旋气流流经凹槽时,气体与凹槽内壁面发生碰撞和摩擦,其流动速度显著下降,大大消耗了回旋气流的能量,从而降低涡流噪音。优选地,所述凹槽结构3的形状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离心风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段(1),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导流段(2),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集流器外部沿导流段被导流,且所述导流段(2)包括迎风面(21)和背风面(22);凹槽结构(3),开设于所述导流段(2)的所述背风面(22)上、且所述凹槽结构(3)为盲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离心风机的降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段(1),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结构相配合,用于固定集流器;导流段(2),与装配段相接,气流从集流器外部沿导流段被导流,且所述导流段(2)包括迎风面(21)和背风面(22);凹槽结构(3),开设于所述导流段(2)的所述背风面(22)上、且所述凹槽结构(3)为盲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3)的形状为多面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3)为部分球体结构、圆柱体结构、圆锥体结构、或长方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降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3)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结构(3)在所述导流段(2)的所述背风面上均匀排布或疏密间隔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建吴俊鸿高旭陈志伟廖俊杰赵万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