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71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6: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下轴承座固定于电机座上,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的顶端和电机座的底端,转子的上端穿过机壳的上端,下端穿过电机座,且转子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内,转子与机壳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二转动间隙,转子与电机座之间形成有第三转动间隙,第一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的间距,第二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三转动间隙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和第三转动间隙的间距,可以对转子在径向方向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没有安装轴承的情况,转子永磁体外圆不会吸附到定子内孔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在安装时(如图1),是先将上角接触轴承21和转子13安装在一起,下角接触轴承22和下轴承座安装一起安装在电机座上,然后转子13再从主机上面插入定子内部,继续往下插入下角接触轴承22内孔中。缺陷是不便于更换机械轴承(所述上、下角接触轴承),每次更换需将转子13从机壳11内拔出,装配繁琐。如果不采取上述方式更换轴承,而选择直接拔取掉轴承座来更换轴承,就会导致转子13在径向没有约束,而转子13内部是含有带磁的永磁体,从而使转子被定子12吸附过去贴住定子,难以拆卸和安装轴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包括机壳、定子、转子和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固定于机壳的底端,定子固定于机壳内,转子转动支承于定子内,且转子和定子之间形成第一转动间隙,还包括上角接触轴承、下角接触轴承、上轴承座、轴套环、下轴承座和轴端套,所述下轴承座固定于电机座上,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的顶端和电机座的底端,转子的上端穿过机壳的上端,下端穿过电机座,且转子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内,转子与机壳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二转动间隙,转子与电机座之间形成有第三转动间隙,第一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的间距,第二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三转动间隙的间距;上角接触轴承置于上轴承座内,轴套环套设于转子上,且轴套环与转子之间过盈配合,轴套环的一端抵接于上角接触轴承的内圈上;所述下角接触轴承置于下轴承座内,轴端套固定连接在转子的底端,且轴端套的套口抵触于下角接触轴承的内圈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间隙的间距为2.5~3.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间隙的间距为0.6~1.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转动间隙的间距为0.3~0.5mm。进一步地,所述上轴承座上设有第一凸台部,在机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相适配的上定位台阶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第一转动间隙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和第三转动间隙的间距,可以对转子在径向方向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在没有安装轴承的情况,转子永磁体外圆不会吸附到定子内孔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现有技术中超速试验台主机中转子的安装结构。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图3和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包括机壳11、定子12、转子13、电机座14、上角接触轴承21、下角接触轴承22、上轴承座31、轴套环34、下轴承座41和轴端套44,电机座14固定于机壳11的底端,定子12固定于机壳11内,转子13转动支承于定子12内,且转子13和定子12之间形成第一转动间隙100。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11的顶端和电机座14的底端,转子13的上端穿过机壳11的上端,下端穿过电机座14,且转子13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内,转子13与机壳1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二转动间隙200,转子13与电机座14之间形成有第三转动间隙300,第一转动间隙100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大于第三转动间隙300的间距。上角接触轴承21置于上轴承座31内,轴套环34套设于转子13上,且轴套环34与转子13之间过盈配合。轴套环34的一端抵接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上。下角接触轴承22置于下轴承座41内,轴端套44固定连接在转子13的底端,且轴端套44的套口抵触于下角接触轴承22的内圈上。为便于更好地将上轴承座31定位于机壳11上,在上轴承座31上设有第一凸台部311,在机壳1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部311相适配的上定位台阶孔。第一转动间隙100的间距为2.5~3.5mm,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间隙100的间距取3mm。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为0.6~1.5mm,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取1mm。第三转动间隙300的间距为0.3~0.5mm,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间隙300的间距取0.5mm。在更换轴承(上角接触轴承21或下角接触轴承22)时,可以直接在机壳11上先拆卸掉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此时转子13不需要拔出,受转子13中永磁体磁性的影响,转子径向方向上会向定子吸附过去。转子外圆到定子内孔的半径差(第一转动间隙100)在3mm,而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只有1mm,此时机壳11起到限位作用,转子13的上外圆会贴在机壳11上,下外圆会贴在电机座14的内孔上,而不会使转子吸附到定子内孔上,产生强烈吸力,难以分离。同时机座上在轴承及轴承座被拆卸后,与转子的端面接触,对转子有一个轴向的定位,这样即使拆卸掉轴承而不拔出转子,转子也不会从机壳里掉出来。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包括机壳(11)、定子(12)、转子(13)和电机座(14),所述电机座(14)固定于机壳(11)的底端,定子(12)固定于机壳(11)内,转子(13)转动支承于定子(12)内,且转子(13)和定子(12)之间形成第一转动间隙(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角接触轴承(21)、下角接触轴承(22)、上轴承座(31)、轴套环(34)、下轴承座(41)和轴端套(44),所述下轴承座(41)固定于电机座(14)上,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11)的顶端和电机座(14)的底端,转子(13)的上端穿过机壳(11)的上端,下端穿过电机座(14),且转子(13)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内,转子(13)与机壳(1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二转动间隙(200),转子(13)与电机座(14)之间形成有第三转动间隙(300),第一转动间隙(100)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大于第三转动间隙(300)的间距;上角接触轴承(21)置于上轴承座(31)内,轴套环(34)套设于转子(13)上,且轴套环(34)与转子(13)之间过盈配合,轴套环(34)的一端抵接于上角接触轴承(21)的内圈上;所述下角接触轴承(22)置于下轴承座(41)内,轴端套(44)固定连接在转子(13)的底端,且轴端套(44)的套口抵触于下角接触轴承(22)的内圈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速试验台主机中的转子安装结构,包括机壳(11)、定子(12)、转子(13)和电机座(14),所述电机座(14)固定于机壳(11)的底端,定子(12)固定于机壳(11)内,转子(13)转动支承于定子(12)内,且转子(13)和定子(12)之间形成第一转动间隙(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角接触轴承(21)、下角接触轴承(22)、上轴承座(31)、轴套环(34)、下轴承座(41)和轴端套(44),所述下轴承座(41)固定于电机座(14)上,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分别固定连接在机壳(11)的顶端和电机座(14)的底端,转子(13)的上端穿过机壳(11)的上端,下端穿过电机座(14),且转子(13)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上轴承座(31)和下轴承座(41)内,转子(13)与机壳(1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二转动间隙(200),转子(13)与电机座(14)之间形成有第三转动间隙(300),第一转动间隙(100)的间距大于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第二转动间隙(200)的间距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吴立华董继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