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594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属于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设有软水泵的软水箱管道,所述软水箱管道连通锅筒与软水箱,还包括连通外网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一补水管道、连通静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二补水管道,在第一补水管道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双截止阀和第一逆止阀,在第二补水管道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双截止阀和第二逆止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保证加热炉断、掉电及给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的异常情况下,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能够顺利补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
本技术属于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轧钢生产线加热炉大多采用汽化冷却热炉,此类加热炉汽化循环系统大部分采取强制循环的方式,因此,汽化冷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加热炉乃至轧钢生产线显得格外重要。汽化冷却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如下:动力厂提供软水打入软水箱→软水箱的软水经给水泵打入锅筒内→锅筒内的软水经下降管均匀流入加热炉炉内各支水梁→水在水梁内流动冷却水梁水管形成汽水混合物→汽水混合物回到锅筒进行汽、水分离,蒸汽并入外网,软水再次进入水梁内进行循环冷却。为了保证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时时向锅筒内进行补软水以弥补蒸汽带走的软水量,一般在汽化冷却式加热炉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在正常生产时采用两台电动给水泵向锅筒内补水,一用一备;二是在停、掉电时,为了保证汽化系统中锅筒内的软水量增加一台汽动给水泵代替电动给水泵向锅筒补水,以防由于锅筒缺水造成重大工艺设备事故。但在加热炉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电动给水泵虽然是一用一备,但在现场使用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两台泵同时故障不可用的现象,从而造成无法向锅筒内正常补水,增加不安全因素;2、汽动给水泵设备运行稳定性差,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在曲柄连杆动作慢、输出压力不稳定、波动大,不能保证锅筒正常供水。同时汽动给水泵的日常维修与保养比较麻烦,多数生产厂家已倒闭,备件不能正常供应,费用较高;3、汽动给水泵的动力汽源来自汽化系统自身设备锅筒内蒸汽压力,而汽动给水泵工作时又需要将软水打入锅筒,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压力差的矛盾。如果锅筒压力较高,汽动给水泵动作正常、可以正常工作,但锅筒内压力也随之较高,泵的出口与汽包内压差比较小,水不易被汽动给水泵打入锅筒;如果锅筒采取放散降低蒸汽压力的方式,汽动泵的动力源压力变低,动作缓慢,泵的出口压力也随着降低,水也不易被打入锅筒。所以在加热炉使用汽动给水泵给锅筒补水时,经常不能满足汽化系统自身循环冷却的要求,容易造成汽化系统缺水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能够解决加热炉断、掉电及给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的异常情况下,汽化冷却系统缺水,造成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重大工艺设备事故的问题,旨在保证加热炉断、掉电及给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的异常情况下,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能够顺利补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包括设有软水泵的软水箱管道,所述软水箱管道连通锅筒与软水箱,还包括连通外网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一补水管道、连通静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二补水管道,在第一补水管道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双截止阀和第一逆止阀,在第二补水管道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双截止阀和第二逆止阀。作为优选,在所述软水箱管道上还设有两个串联的串联闸阀,分别为前串联闸阀和后串联闸阀,在两个串联闸阀之间设有调节阀。作为优选,在所述前串联闸阀的前端和后串联闸阀的后端之间并列设置设有并列闸阀的支路管道。作为优选,所述串联闸阀和并列闸阀为法兰楔式闸阀。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补水管道和第二补水管道的末端与所述软水箱管道的末端连通,进而实现与锅筒连通。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补水管道和第二补水管道后部的软水箱管道上设有单向逆止阀。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逆止阀、第二逆止阀以及单向逆止阀均为旋启式逆止阀。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补水管道和第二补水管道的管道直径≥所述外网软水管道和静环水管道的管道直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补水管道和第二补水管道均采用20#钢材质的无缝钢管制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增加连通外网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一补水管道以及通静环水管道与锅筒的第二补水管道,与两条管路连接的外网软水管道和静环水管道的水压分别为0.3~0.4Mpa,防止加热炉断、掉电及给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的异常情况下,汽化冷却系统缺水,造成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重大工艺设备事故,两条管路上分别安装第一双截止阀和第一逆止阀以及第二双截止阀和第二逆止阀,第一逆止阀和第二逆止阀是为防止在使用这两条水路使时发生水倒流的现象,第一双截止阀和第二双截止阀的作用是在平时关闭对应水路,需要时打开对应水路。本技术能够保证加热炉断、掉电及给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的异常情况下,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能够顺利补水,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锅筒,2—第一补水管道,3—第二补水管道,4—软水箱管道,5—软水泵,6—单向逆止阀,7—串联闸阀,8—调节阀,9—并列闸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设有软水泵5的软水箱管道4,所述软水箱管道4连通锅筒1与软水箱,还包括连通外网软水管道(现有技术已有的管道)与锅筒1的第一补水管道2、连通静环水管道(现有技术已有的管道)与锅筒1的第二补水管道3,在第一补水管道2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双截止阀11和第一逆止阀10,在第二补水管道3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双截止阀13和第二逆止阀12。正常情况下,第一补水管道2和第二补水管道3是不工作的,只有软水箱管道4工作,通过软水泵5向锅筒1内补水,但是一旦系统突然出现加热炉断、掉电及软水泵无法正常工作时,立即打开第一双截止阀11和第二双截止阀13,上述两条管路连接的外网软水管道和静环水管道的水压分别为0.3~0.4Mpa,通过第一补水管道2和第二补水管道3向锅筒1内供水,避免锅筒1缺水;如果此时锅筒1内蒸汽压力较高,不能正常补水,由于不再使用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

【技术保护点】
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包括设有软水泵(5)的软水箱管道(4),所述软水箱管道(4)连通锅筒(1)与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外网软水管道与锅筒(1)的第一补水管道(2)、连通静环水管道与锅筒(1)的第二补水管道(3),在第一补水管道(2)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双截止阀(11)和第一逆止阀(10),在第二补水管道(3)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双截止阀(13)和第二逆止阀(12)。

【技术特征摘要】
1.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包括设有软水泵(5)的软水箱管道(4),所述软水箱管道(4)连通锅筒(1)与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外网软水管道与锅筒(1)的第一补水管道(2)、连通静环水管道与锅筒(1)的第二补水管道(3),在第一补水管道(2)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双截止阀(11)和第一逆止阀(10),在第二补水管道(3)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双截止阀(13)和第二逆止阀(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软水箱管道(4)上还设有两个串联的串联闸阀(7),分别为前串联闸阀和后串联闸阀,在两个串联闸阀(7)之间设有调节阀(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串联闸阀的前端和后串联闸阀的后端之间并列设置设有并列闸阀(9)的支路管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的应急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闸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全贺超王进寇磊磊褚文龙张海刚
申请(专利权)人: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