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45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混气座及内环混气座,所述外环混气座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环形混气腔,所述内环混气座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二环形混气腔,还包括顶盖,所述内环混气座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第二环形混气腔围绕通孔的外周布置,所述顶盖能上下升降的盖置于通孔上方并与通孔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一二次空气进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装配完成后,外环混气座套置于内环混气座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在内环混气座中部的通孔上方设置了能上下升降的顶盖,该顶盖与内环混气座的通孔边缘之间形成有面积可调的第一二次空气进口,该结构便于对二次空气补充量进行研究,为高性能灶具燃烧器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一般都包括有炉头和安装在炉头上的内环火盖、外环火盖,燃烧器工作时,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上分别形成内圈火和外圈火。例如,专利号为ZL201310426955.9的中国中国专利《一种家用燃气燃烧器的内火盖及应用该火盖的燃烧器》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内火盖本体,内火盖本体包括下开口的筒体、设置在筒体上部的径向火孔和位于筒体下部的接口,接口上部的筒体的外周向面上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轴向的下壁板上有贯通下壁板的火孔。专利号为ZL200920112857.7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开的《一种燃气灶外环火盖》,其外环火盖在外侧面上开设有稳焰孔,稳焰孔位于外环火孔下方且与外环火孔交替排列,稳焰孔里端与火盖的燃气通道连通,由于稳焰孔的设置使得燃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室内一氧化碳的排放。对于灶具燃烧器技术开发人员来说,系统地试验研究燃烧器各部件结构及工作参数对燃烧器性能的影响,分析总结出各参数下的性能变化规律,是研制高性能燃烧器必要的前期技术准备。上述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中,二次空气进口面积都是固定的,无法满足目前烧器试验平台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通过调节二次空气进口面积而为高性能灶具燃烧器提供技术支持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混气座及内环混气座,所述外环混气座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环形混气腔,所述内环混气座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二环形混气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所述内环混气座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第二环形混气腔围绕通孔的外周布置,所述顶盖能上下升降的盖置于通孔上方并与通孔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一二次空气进口。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环混气座上设置有能使顶盖上下升降的驱动机构。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支撑臂及螺杆,所述支撑臂的第一端连接于内环混气座上,所述支撑臂的第二端向内环混气座的通孔中延伸并对应顶盖的下方布置,所述螺杆竖向连接于支撑臂的第二端上,所述顶盖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能与螺杆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旋转顶盖,即可调节顶盖边缘与内环混气座边缘之间的第二二次空气进口面积,便于研究该处二次空气进入量对燃烧效果的影响。作为改进,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还包括具有若干个外火孔的外环火孔网盘及挡火圈,所述外环火孔网盘盖置于外环混气座的顶部开口上,所述挡火圈脱卸式盖置于外环火孔网盘上,且所述挡火圈的面积小于外环火孔网盘的面积。采用该结构,更换不同面积的挡火圈,即可调节外环火孔网盘的火孔面积,实现燃烧器外火孔强度在3.0~6.5W范围内的调整,便于研究外环火孔面积对燃烧效果的影响。为了便于装配,所述外环混气座顶部开口的外边缘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圈,对应的,所述外环混气座顶部开口的内边缘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圈,该第二装配圈与第一装配圈的顶部内壁面上对应设置有用以搁置外环火孔网盘的第一台阶。再改进,所述第一装配圈的内壁面形成为自下而上内径逐渐扩大的导流面。该结构有利于缓冲燃气流速,起到稳焰效果。优选地,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还包括具有若干个内火孔的内环火孔网盘,该内环火孔网盘盖置于内环混气座的顶部开口上。该结构可起到稳焰作用。为了便于装配,所述内环混气座顶部开口的外边缘上设置有第三装配圈,对应的,所述内环混气座顶部开口的内边缘上设置有第四装配圈,所述内环火孔网盘的内外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有环向布置的垫圈,所述第四装配圈与第三装配圈的顶部外壁面上对应设置有用以搁置相应垫圈的第二台阶。在上述各优选方案中,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还包括外环引射管及内环引射管,所述外环混气座的一侧开有与外环引射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进气口,所述内环混气座的一侧开有与内环引射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二进气口。作为改进,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上设置有能喷嘴座,该喷嘴座上开有至少两个引射孔,各引射孔的轴心线交点位于所述外环引射管中。引射孔优选为3个,3个引射孔间隔布置于喷嘴座上,且喷嘴座与外环引射管相对应的喷射面成形为由3个扇形面拼接而成的内凹面,即各扇形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之和小于360°。该结构有利于通过调整射流角度而改变引射孔的轴心线交点在外环引射管内的位置,以便于研究射流角度对混气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引射管的一次空气引射系数。优选地,所述外环引射管选用具有不同喉道截面积的引射管,以便于实现一次空气系数α’在0.5~0.9范围内变化。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外环混气座套置于内环混气座外,且所述外环混气座与内环混气座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二二次空气进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采用了分体结构的内环混气座、外环混气座,装配完成后,外环混气座套置于内环混气座外,本技术还在内环混气座中部的通孔上方设置了能上下升降的顶盖,该顶盖与内环混气座的通孔边缘之间形成有面积可调的第一二次空气进口,该结构便于对二次空气补充量进行研究,为高性能灶具燃烧器提供技术支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分解图(隐藏外环引射管及内环引射管);图4为图1的剖视图(隐藏外环引射管及内环引射管);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喷嘴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混气座1、内环混气座2、顶盖3、外环火孔网盘4、挡火圈5、内环火孔网盘6、外环引射管7及内环引射管8,外环混气座1具有顶部开口11的第一环形混气腔10,内环混气座2具有顶部开口21的第二环形混气腔20,外环混气座1套置于内环混气座2外,且二者通过螺栓连接,内环混气座2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22,顶盖3能上下升降的盖置于通孔22上方并与通孔22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一二次空气进口203。外环混气座1与内环混气座2之间的缝隙构成第二二次空气进口102。在本实施例中,内环混气座2上设置有能使顶盖3上下升降的驱动机构9。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9包括支撑臂91及螺杆92,支撑臂91的第一端通过螺钉连接于内环混气座2的底壁上,支撑臂91的第二端向内环混气座2的通孔22中延伸并对应顶盖3的下方布置,螺杆92竖向连接于支撑臂91的第二端上,顶盖3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能与螺杆92螺纹配合的螺纹孔31。旋转顶盖3,即可调节顶盖3边缘与内环混气座2边缘之间的第二二次空气进口203面积,便于研究该处二次空气进入量对燃烧效果的影响。本实施例的外环火孔网盘4具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外火孔41,外环火孔网盘4盖置于外环混气座1的顶部开口11上,挡火圈5脱卸式盖置于外环火孔网盘4上,且挡火圈5的面积小于外环火孔网盘4的面积。挡火圈5可进行更换,不同面积的挡火圈5可将不同面积的外环火孔网盘4遮盖,从而调节外环火孔网盘4的火孔面积,实现燃烧器外火孔强度在3.0~6.5W范围内的调整,便于研究外环火孔面积对燃烧效果的影响。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的外环混气座1顶部开口11的外边缘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圈12,对应的,外环混气座1顶部开口11的内边缘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圈13,该第二装配圈13与第一装配圈12的顶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混气座(1)及内环混气座(2),所述外环混气座(1)具有顶部开口(11)的第一环形混气腔(10),所述内环混气座(2)具有顶部开口(21)的第二环形混气腔(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3),所述内环混气座(2)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22),所述第二环形混气腔(20)围绕通孔(22)的外周布置,所述顶盖(3)能上下升降的盖置于通孔(22)上方并与通孔(22)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一二次空气进口(2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外环混气座(1)及内环混气座(2),所述外环混气座(1)具有顶部开口(11)的第一环形混气腔(10),所述内环混气座(2)具有顶部开口(21)的第二环形混气腔(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3),所述内环混气座(2)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22),所述第二环形混气腔(20)围绕通孔(22)的外周布置,所述顶盖(3)能上下升降的盖置于通孔(22)上方并与通孔(22)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一二次空气进口(2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混气座(2)上设置有能使顶盖(3)上下升降的驱动机构(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9)包括支撑臂(91)及螺杆(92),所述支撑臂(91)的第一端连接于内环混气座(2)上,所述支撑臂(91)的第二端向内环混气座(2)的通孔(22)中延伸并对应顶盖(3)的下方布置,所述螺杆(92)竖向连接于支撑臂(91)的第二端上,所述顶盖(3)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能与螺杆(92)螺纹配合的螺纹孔(3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若干个外火孔(41)的外环火孔网盘(4)及挡火圈(5),所述外环火孔网盘(4)盖置于外环混气座(1)的顶部开口(11)上,所述挡火圈(5)脱卸式盖置于外环火孔网盘(4)上,且所述挡火圈(5)的面积小于外环火孔网盘(4)的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座(1)顶部开口(11)的外边缘上设置有第一装配圈(12),对应的,所述外环混气座(1)顶部开口(11)的内边缘上设置有第二装配圈(13),该第二装配圈(13)与第一装配圈(12)的顶部内壁面上对应设置有用以搁置外环火孔网盘(4)的第一台阶(1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试验用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圈(12)的内壁面形成为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志新茅忠群诸永定蔡国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