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液及其磷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0744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液,包括锌离子、磷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酒石酸、镁离子、钠离子、镍离子、硫酸根离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采用所述磷化液进行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待处理工件毛坯用酸洗;(2)连续二次冷流水清洗;(3)磷化;(4)磷化后的工件用冷流水清洗,自然风干;(5)皂化,即在5~80℃下用活性润滑剂浸泡5~10分钟;(6)自然干燥;(7)冷轧;使用这种磷化液,不需要在每次冷轧加工前都经过退火、酸洗、浸润滑剂等处理,从而大大简化了工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表面处理技术,更详细地是用于钢铁件冷轧加工的磷化液及其磷化工艺。本案是申请号为00117296.4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介绍
冷轧加工涉及金属在各种工具(如拔丝模、冲头和冲模)之间的压力塑性变形问题。在金属芯棒或空心管上实施冷轧加工,都涉及金属内外表面不同程度的变形。在这样的加工作业中,金属与模具的表面应力都很高,显然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特性很重要,良好的润滑在变形加工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磷化工艺出现之前的技术是将钢铁件毛坯经过酸洗清洗后便浸于热的皂液或乳化润滑剂中处理,然后进行冷轧加工(室温下将钢铁件如钢管拉长),使管子横截面减少25~35%。冷轧后会使金属硬化,因此在进一步冷轧之前需要退火、酸洗、浸润滑剂等处理。另一种工艺就是将酸洗后的待加工工件放置一段时间,令其自然生锈,待工件表面形成疏松的氧化物层,再将其浸于热的皂液或乳化润滑剂中处理,然后进行冷轧。这种工艺形成的氧化物层与基体的结合不够紧密,在拉伸变化中容易脱落,对工件的磨损以及冷加工所需动力消耗均较大,且每次冷轧前都必须经过退火、酸洗、发锈、浸润滑剂等处理。现有技术也有采用磷化液处理技术,所用的磷化液不具有专有性,且存在许多弊端。如以氯酸盐作为加速剂的磷化液会严重腐蚀金属,且在磷化液使用过程中为消除过量的氯离子,需要加入硝酸银。还有的磷化液采用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加速剂,但亚硝酸盐更适合于常温磷化处理,冷轧加工工件一般是在中温区间(50~80℃)磷化,不需要亚硝酸盐。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情况是,将硝酸锌、磷酸二氢锌按一定比例溶入水中,作为磷化液使用。由于磷化液组分过于简单,由此形成的磷化膜质量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影响后续的冷轧加工产品的质量,且磷化溶液的调变有一定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钢铁件冷轧加工的磷化液。使用这种磷化液,不需要在每次冷轧加工前都经过退火、酸洗、浸润滑剂等处理,从而大大简化了工艺。在这种磷化液中钢铁加工件表面能形成膜重适中,质量符合冷加工要求的磷化膜,并且能有效形成润滑层,有利于减小冷加工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少动力消耗和工具的磨损,因而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钢铁件冷轧加工的磷化工艺。本专利技术的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液重量体积比如下锌离子 3g/l~18g/l磷酸根离子 6g/1~45g/l硝酸根离子 5g/l~30g/l酒石酸 0.5g/l~8.0g/l镁离子 0.1g/l~4.0g/l钠离子 0.1g/l~2.0g/l镍离子 0.05g/l~1.0g/l硫酸根离子 0.50g/l~8.50g/l。组成磷化液的离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锌离子采用氧化锌、或硫酸锌、或硝酸锌、或磷酸二氢锌,钠、镁、镍离子采用硫酸盐或硝酸盐,磷酸根离子采用磷酸或磷酸二氢盐,硝酸根离子采用其锌盐、或镁盐、或钠盐,硫酸根离子采用硫酸钠或硫酸镁。使用所述的磷化液进行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待处理工件毛坯用酸洗;(2)、连续二次冷流水清洗;(3)、磷化,将磷化液放入专用的磷化池或槽中,按照1∶10的比例用水稀释,升温至50~80℃,保温10~24小时,将待处理工件放入磷化池或槽中,在40~90℃下浸泡5~40分钟,磷化液的游离酸度控制在FA=0.1~10,总酸度控制在TA=5~50;(4)、磷化后的工件用冷流水清洗,自然风干;(5)、皂化,即在5~80℃下用活性润滑剂浸泡5~10分钟;(6)、自然干燥;(7)、冷轧。对磷化池内磷化液的要求将本专利技术的浓缩磷化液放入专用的磷化池(槽)中,按照1∶10的比例用水稀释,升温至50~80℃,保温10~24小时,测定池中磷化液的总酸度(TA)及游离酸度(FA),达到要求时,可以将待处理工件放入磷化。磷化后的工件表面应呈青灰色,并有闪闪发光的点滴晶体,用指甲划后有白痕,磷化膜层牢固,用手抹不掉。上述第(1)步的目的是除去退火处理时生成氧化物或氧化皮,并使金属表面活化,从而与磷化膜结合得更牢固。所用的酸可以是硫酸、盐酸。当酸洗温度控制在40~70℃时,去除氧化皮效果最佳。第(2)步的冷流水清洗最好是在水压690~800kpa下冲洗,高压水冲洗至每条钢管内流出清水为止。清水池应保持清洁,每一个工作班必须更换清水。第(3)步的磷化温度在55~75℃,磷化时间在5~15min,磷化液的游离酸度控制在FA=1~8,总酸度控制在TA=10~30时,得到的磷化膜层对后续的冷加工最有利。上述活性润滑剂是冷轧加工通用的润滑剂,如肥皂等。在磷化过程中,磷化液中有效成分的不断消耗,为了使上述磷化液的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需要对磷化液进行补充和调整,原则如下1、一般地,磷化液中总酸度、游离酸度及锌离子的含量均低于浓度下限时,添加浓缩磷化液,测试各种离子浓度,合格后继续磷化处理。2、在某些情况下,磷化液中游离酸度低于下限,而总酸度及锌离子含量还较高,可以只加入少量磷酸来调整磷化液到合适的浓度范围。3、如果磷化液中游离酸度很高,而总酸度及锌离子含量较低,钢管不能有效被磷化,这时可以加入少量硝酸锌来调整磷化液到合适的浓度范围。4、对于不同的磷化处理对象,磷化液的组成有所不同,一般地,对于毛管及厚壁空拔管,磷化液浓度及游离酸度应偏高,而对于中间管及薄壁管,各项浓度指标应适当降低,磷化处理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磷化液的特点是磷酸盐溶液中含有锌离子、镁离子、磷酸根离子以及氧化剂等。专利技术人通过添加镁离子、钠离子作为形成磷酸盐结晶的阳离子,使生成的磷化膜更适合冷轧加工;另外,磷化液中适当添加硫酸根离子,使生成的磷化膜膜重适中,以利于在后续工序中实现连续冷轧加工;2、磷化液组成简单,制备方便,稳定性、重现性好,在磷化过程中易于调整和控制;3、本专利技术采用的磷化工艺,所形成的涂层相当于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可显著减小摩擦力,减少动力消耗和工具的磨损,更使其后涂覆的润滑剂粘得比较牢固,不致因成型加工而除去。本专利技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一根直径为35mm,壁厚1.7mm,长500mm的钢管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在55℃下将该钢管浸入浓度为12%的硫酸溶液中酸洗10分钟,以除去钢管表面的氧化皮。2、在环境温度下用高压水冲洗,再放入清水池中自来水漂洗两次。3、在75℃及含有锌离子7.8g/l磷酸根离子45g/l硝酸根离子10.5g/l酒石酸8.0g/l镁离子0.1g/l钠离子0.8g/l镍离子0.1g/l硫酸根离子8.5g/l的磷化液中浸渍5分钟,形成膜厚为6g/m2的磷化层。4、在环境温度下进行漂洗,再放入皂化池中皂化,从皂化池取出后自然干燥,立即进行冷轧操作。5、钢管在拉伸速度为4mm/sec下冷轧,最后得到直径为32mm,壁厚为1.0mm的无缝管。实施例2一根直径为27mm,壁厚1.9mm,长450mm的钢管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在55℃下将该钢管浸入浓度为10%的硫酸溶液中酸洗10分钟,以除去钢管表面的氧化皮。2、在环境温度下用高压水冲洗,再放入清水池中自来水漂洗两次。3、在55℃及含有锌离子 3g/l磷酸根离子 18g/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铁冷轧加工的磷化液,其特征在于重量体积比如下:锌离子3g/l~18g/l磷酸根离子6g/l~45g/l硝酸根离子5g/l~30g/l酒石酸0.5g/l~8.0g/l镁离子0. 1g/l~4.0g/l钠离子0.1g/l~2.0g/l镍离子0.05g/l~1.0g/l硫酸根离子0.50g/l~8.50g/l。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渊明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