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55910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烹饪设备,锅具包括:锅体,包括锅身和设于锅身底部的锅底,锅底呈一端开口的凹形;外复合层,覆盖锅底的外表面,并与锅底压合成一体,其中,凹形的侧壁上通过该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外复合层上通过该压合处理成型有与变形壁段相适配的凹凸面;本方案提供的锅具,锅底与外复合层压合成一体,利用模具进一步使凹形的侧壁在压合过程中构造成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且使外复合层在压合过程中构造出凹凸面与变形壁段相互咬合,以强化锅底的侧壁与外复合层之间的连接,防止外复合层脱落,且本结构中凹凸不平的变形壁段结构可作为膨胀结以吸收锅底及外复合层上的膨胀位移量,降低复合底的层间松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具及烹饪设备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一种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复底锅中,主要利用复合底将热量向内传递给锅体,并经锅体进一步传递到锅体的内部空间中,实现烹饪加热,可以理解的是,这类产品中,将复合底在锅体上的位置设计得越高,可相应使锅内传热效率越高、烹饪加热效果越好,但是,受现有加工技术水平与设备限制,将复合底在锅体上的位置设计得越高,工艺难度相应会越大,且由于不锈钢层与铝层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别比较大,这对层间的连接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在加热时容易因热膨胀差异导致层间产生相对位移,造成层间松动、甚至脱落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包括锅身和设于所述锅身底部的锅底,所述锅底呈一端开口的凹形;外复合层,覆盖所述锅底的外表面,并与所述锅底压合成一体,其中,所述凹形的侧壁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所述外复合层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与所述变形壁段相适配的凹凸面。本技术提供的锅具,外复合层覆盖于凹形的锅底的外表面上,即形成对锅底从底面和侧面进行包覆的结构,相对于外复合层仅对平面状的锅底底面进行包覆的低位复合底锅而言,升高了复合底在锅体上的位置,可以在加热场合中实现对锅体进行三维加热,提高烹饪效率和锅内的热分布均匀性,此基础上,本方案设计锅底与外复合层压合成一体,并可利用模具进一步使凹形的侧壁在压合过程中构造成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且使外复合层在压合过程中构造出凹凸面与变形壁段相互咬合,以强化锅底的侧壁与外复合层之间的连接,防止外复合层脱落,且本结构中的该凹凸不平的变形壁段结构可作为膨胀结用以吸收锅底及外复合层上的膨胀位移量,实现降低复合底的层间松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且该结构简单,具有加工生产方便的优点,可以兼顾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可加工性。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壁上的至少邻近所述开口的部位被构造成所述变形壁段。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锅底呈凹形,且外复合层覆盖于锅底外表面的结构而言,侧壁上的邻近开口的部位与外复合层的边沿相对应,此处,通过设置侧壁上的至少邻近开口的部位被构造成变形壁段,这样可以起到加强外复合层边沿与锅底之间的连接强度的目的,以防止外复合层的边沿部位发生起翘变形,提高产品质量。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变形壁段的内表面上,呈凹陷状的部位的凹陷深度H1满足:0.5δ≤H1≤0.7δ,所述δ为所述锅体的壁厚。在本方案中,设置变形壁段的内表面上呈凹陷状的部位的凹陷深度H1为锅体壁厚的0.5~0.7倍,这样可以确保锅底的变形壁段与外复合层之间具有一定的咬合深度,防止咬合过浅而对连接强度的加强效果不明显,同时,防止变形壁段的凹陷深度过深、变形壁段上发生的变形量过大而导致锅底的刚度被削弱的问题。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复合层包括:中间层,其内表面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贴合,且其内表面的部分被构造成所述凹凸面;导磁包底片,设在所述中间层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导磁包底片的内表面与所述中间层的外表面为相互适配的平坦表面。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复合层包括位于锅底外侧的中间层及位于中间层外侧的导磁包底片,其中,将外复合层的凹凸面设于中间层的内表面上,且设置导磁包底片的内表面与中间层的外表面为相互适配的平坦表面,即设置导磁包底片的内表面与中间层的外表面适配且均为非凹凸不平状的平坦、光滑结构,相对于在导磁包底片上压制花纹使之与中间层构成凹凸咬合结构方案而言,可以防止导磁包底片上的凹凸结构对磁力线的分布造成干扰,实现降低电控调整电磁参数的难度,保证锅具的电磁加热效率,此外,由于导磁包底片的430不锈钢材质的塑性比锅底的304不锈钢材质差,通过将凹凸结构转移到锅底上,这样可以避免导磁包底片在复打过程中出现裂痕等质量隐患的问题,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层及所述导磁包底片通过所述压合成为一体。在本方案中,设置中间层与导磁包底片在外复合层与锅底压合的工艺步骤中被压合成为一体,该结构简单,具有加工生产方便的优点,可以兼顾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可加工性,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中间层与导磁包底片通孔钎焊层连接。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形底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凹坑。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形底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凹坑,该凹坑结构可以提供促进锅内汽泡生成的汽化核心,以起到增加锅底表面汽泡生成数量和生成速率的目的,利于提高烹饪时锅内的热分布均匀性,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的深度H2满足:0.5δ≤H2≤0.7δ,所述δ为所述锅体的壁厚,和/或所述凹坑的宽度的最大值不超过6mm。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的深度H2不小于锅体壁厚的0.5倍,这样可明显增加锅底与锅具内容物之间的传热面积,提升锅底向锅内的散热效率,减少锅底上的热富集,防止高温条件下由于锅底和外复合层的热膨胀差异过大引起层间位移量过大的问题,实现降低复合底的层间松动风险,且该设计可使凹坑内形成明显的立体加热而使得凹坑内优先于锅内的其他部位升温,这可进一步促进在凹坑内生成汽泡,此外,设置凹坑的深度H2不大于锅体壁厚的0.7倍,这样可以防止锅底上局部位置处的变形量过大导致锅底强度被削弱的问题,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设置凹坑的宽度的最大值不超过6mm,以使凹坑的宽度可小于一般烹饪颗粒物(例如大米、黄豆等)的粒径,这可防止烹饪颗粒物卡滞到凹坑内而不易清洗的问题,达到物理不粘锅效果,且该结构可确保凹坑内主要由液体填充以利于汽泡生成,可利于提高锅内米饭的平整度。优选地,凹坑的宽度的最大值为5mm~6mm,以最大程度地提升锅内汽泡生成效率,且对于通过压制成型该凹坑的产品而言,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形底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凹坑;其中,相邻所述凹坑之间的间距L满足:3δ≤L≤4δ,所述δ为所述锅体的壁厚;和/或相邻所述凹坑之间的间距L满足:L≤3mm。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形底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凹坑,且设置相邻凹坑之间的间距L为3δ~4δ,δ为锅体的壁厚,以使凹坑在锅底内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密度,防止凹坑分布过于稀疏,对促进锅内热分布均匀性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或设置相邻凹坑之间的间距L小于等于3mm,以使凹坑在锅底内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密度,防止凹坑分布过于稀疏,对促进锅内热分布均匀性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形的底壁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内凹外凸状的凸包,所述外复合层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与所述凸包对应的凹部,所述凸包上呈外凸的部位配合在所述凹部中,所述凸包上呈内凹的部位构造出位于所述底壁内表面上的所述凹坑。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形的底壁上通过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内凹外凸状的凸包,使凸包上呈外凸的部位与外复合层上通过压合处理成型的凹部适配,以形成凹形的底壁与外复合层相互咬合的结构,强化锅底的底壁与外复合层之间的连接,且该凸包结构可作为膨胀结用以吸收锅底及外复合层上的膨胀位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锅具及烹饪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包括锅身和设于所述锅身底部的锅底,所述锅底呈一端开口的凹形;外复合层,覆盖所述锅底的外表面,并与所述锅底压合成一体,其中,所述凹形的侧壁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所述外复合层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与所述变形壁段相适配的凹凸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包括锅身和设于所述锅身底部的锅底,所述锅底呈一端开口的凹形;外复合层,覆盖所述锅底的外表面,并与所述锅底压合成一体,其中,所述凹形的侧壁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呈凹凸不平状的变形壁段,所述外复合层上通过所述压合处理成型有与所述变形壁段相适配的凹凸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的至少邻近所述开口的部位被构造成所述变形壁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形壁段的内表面上,呈凹陷状的部位的凹陷深度H1满足:0.5δ≤H1≤0.7δ,所述δ为所述锅体的壁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复合层包括:中间层,其内表面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贴合,且其内表面的部分被构造成所述凹凸面;导磁包底片,设在所述中间层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导磁包底片的内表面与所述中间层的外表面为相互适配的平坦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健雷大法吴培洪徐腾飞刘化勇邢凤雷程志喜黄宇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