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器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636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55
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解决手段: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第一虚拟平面在第一部的相反侧从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第一部以及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稳定器衬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稳定器衬套,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Stabilizerbar)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Stabilizerbush)。
技术介绍
稳定器衬套用于通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将稳定杆弹性支承于车体。存在将被规定的分割面在周向上分割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在一起而成的稳定器衬套(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衬套主体与稳定杆被粘接在一起,因此若从稳定杆向衬套主体输入扭转方向的负荷,则衬套主体不仅会压缩变形,还会拉伸变形。通过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预压缩,能够使拉伸变形时,能够使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层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由此,能够使衬套主体难以从稳定杆上剥落,因此能够确保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6-2903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衬套主体的分割面附近容易成为衬套主体从稳定杆上剥落的起点。因此,对于上述以往的技术,要求增加分割面附近的衬套主体的预压缩量,进一步提高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本专利技术为了满足上述的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稳定器衬套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在对所述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所述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在所述第一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三)有益效果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中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的内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因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由此,在输入负荷时能够使粘接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层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一部具备前端部、连接前端部的径向内侧与第三部且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内面部、以及连接前端部的径向外侧与第三部且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外面部。前端部是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时与第二部接触的部位。由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前端部被第二部按压。而且,第一部沿着内面部以及外面部在径向上变形,同时作为与内面部以及外面部相连的部分的第三部在径向上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在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前端部的径向中央位于比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的径向中央更靠径向内侧。通过使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负荷的前端部位于径向内侧,能够使其负荷较多地作用在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附近。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外面部的径向尺寸设定得比内面部的径向尺寸更大。由此,能够使外面部比内面部更多地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因此,能够使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易于向径向内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外面部与第三部的外周面相连,因此能够确保外面部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易于以外面部来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因此,能够使第一部难以向径向外侧变形而易于向径向内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三部的外周面具备设置在轴心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被接触部、和设置在被接触部的轴心方向的两端且相对于被接触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限制部。被接触部以及限制部与外面部相连,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外面部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易于以外面部来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五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内面部与第三部的内周面相连。由此,能够使前端部被按压而沿着内面部传递的向径向内侧的负荷更多地作用在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附近的第三部上。由于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内面部以及外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平面状。若内面部、外面部呈平面状,则在前端部承受负荷时,存在充分的使内面部、外面部向外侧膨胀的余地。进一步地,在前端部承受负荷时,能够使来自前端部的负荷沿着平面状的内面部、外面部作用于第三部。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第一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与第二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的差,与第一部或第二部的与第二虚拟平面平行的尺寸相同。由此,若从衬套主体中去除第一部以及第二部,而使第三部在周向上对接,则衬套主体的内径在周向上是大致均匀的。因此,通过沿着稳定杆粘接第三部,能够使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在径向上较大地压缩。由于能够增加第一部以及第二部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在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一部和第二部是以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由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能够使第一部侧的预压缩量与第二部侧的预压缩量接近。由此,能够使与稳定杆的粘接的剥落难度在第一部侧与第二部侧均匀而接近,因此在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前视图。图2是稳定器衬套的俯视图。图3是支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稳定器衬套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器衬套,其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在对所述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所述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在所述第一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6 JP 2016-2229701.一种稳定器衬套,其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在对所述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所述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在所述第一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具备:前端部、连接所述前端部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第三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内面部、以及连接所述前端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第三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外面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所述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的径向中央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才原义之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