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03540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1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包括上筒体,设置在上筒体下方的下筒体,与上筒体和下筒体连接并用于支撑上筒体的支撑件,设置在上筒体两端的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设置在下筒体两端的第三封头和第四封头,设置在上筒体上部并且靠近第一封头一端的蒸汽进口,设置在第一封头顶部的给水出口,与上筒体下部和下筒体上部连通的蒸汽连通管,设置在下筒体下部并且靠近第三封头一端的蒸汽出口,设置在第三封头顶部的给水进口,连通第二封头和第四封头的给水连通管,分别设置在上筒体上和下筒体上的液位计上接口和液位计下接口,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内部的多根列管,设置在筒体和封头之间的挡板,以及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中部的固定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给水加热器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
技术介绍
隧道式窑炉(隧道窑或辊道窑)是我国砖瓦、陶瓷行业广泛应用的高效焙烧窑炉。由于砖瓦、陶瓷的高温烧成和产量大的特点,决定了隧道式窑炉的冷却带有大量的高品位余热。在隧道窑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对隧道窑的余热进行利用,这就需要用到隧道窑余热锅炉。在隧道窑余热锅炉中,给水进入省煤器之前,需要把给水进行加热,以提高省煤器的使用寿命,也提高隧道窑余热锅炉的换热效率,因此就需要设置给水加热器。由于隧道窑生产线内空地很少,在隧道窑的余热利用中不能选择常规结构形式的给水加热器,必须对给水加热器加以改进才能满足隧道窑现场条件。综上,如何设计一种能适应隧道窑现场条件并且换热效率高的给水加热器,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装备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包括上筒体,设置在上筒体下方的下筒体,与上筒体和下筒体连接并用于支撑上筒体的支撑件,设置在上筒体两端的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设置在下筒体两端的第三封头和第四封头,设置在上筒体上部并且靠近第一封头一端的蒸汽进口,设置在第一封头顶部的给水出口,与上筒体下部和下筒体上部连通并用于通过蒸汽的蒸汽连通管,设置在下筒体下部并且靠近第三封头一端的蒸汽出口,设置在第三封头顶部的给水进口,连通第二封头和第四封头并用于通过给水的给水连通管,分别设置在上筒体上和下筒体上用于安装液位计的液位计上接口和液位计下接口,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内部用于通过给水的多根列管,设置在筒体和封头之间并用于蒸汽导向的挡板,以及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中部并用于固定列管的固定板;所述列管穿过挡板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外径小于筒体内径并且固定板与筒体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固定板上还密布有蒸汽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蒸汽进口底部设置有导汽板,所述导汽板外径小于蒸汽进口内径并且导汽板沿中心线两端与蒸汽进口内部连接,所述导汽板与蒸汽进口内径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导汽板上开设有倾斜的第二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倾斜的角度为45°。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且沿导汽板中心呈圆周均布。进一步的,所述列管呈等间距圆周排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沿固定板中心呈圆周均布,所述第一通孔尺寸小于列管外径。进一步的,所述给水连通管为法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基于对流换热的工作原理,根据隧道窑现场安装条件优化设计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的结构形式,采用两个换热筒体串联方式减小给水换热器长度尺寸,使得本给水换热器可以方便的直接安装于隧道窑外壁,大大减小了占地空间;对蒸汽进入端设置蒸汽导汽板并且导汽板上倾斜45°设置有蒸汽通过的第二通孔,增多了蒸汽进入筒体后的流向,减小了蒸汽直接冲刷小段换热管束,增大了给水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固定板直径略小于筒体直径,同时在固定板上设计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使得蒸汽更加均匀地经过固定板,提高了换热效率,在同样换热量下减小了换热器尺寸;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设置液位计接口,通过安装液位计能有效判断蒸汽冷凝水的液位,判断疏水是否及时排出,以免影响换热效果;蒸汽走壳程,给水走管程,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本技术结构及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成本,为隧道窑余热锅炉的适用性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B-B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A-A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导汽板剖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上筒体,2-下筒体,3-支撑件,4-第一封头,5-第二封头,6-第三封头,7-第四封头,8-蒸汽进口,9-给水出口,10-蒸汽连通管,11-蒸汽出口,12-给水进口,13-给水连通管,14-液位计上接口,15-液位计下接口,16-列管,17-挡板,18-固定板,19-第一通孔,20-导汽板,21-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6所示,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2、支撑件3、第一封头4、第二封头5、第三封头6、第四封头7、蒸汽进口8、给水出口9、蒸汽连通管10、蒸汽出口11、给水进口12、给水连通管13、液位计上接口14、液位计下接口15、列管16、挡板17、固定板18。下筒体2设置在上筒体1的下方,支撑件3与上筒体1和下筒体2连接并用于支撑上筒体1,第一封头4和第二封头5设置在上筒体1的两端,第三封头6和第四封头7设置在下筒体2的两端,蒸汽进口8设置在上筒体1上部并且靠近第一封头4一端,给水出口9设置在第一封头4的顶部,蒸汽连通管10与上筒体1下部和下筒体2上部连通并用于通过蒸汽,蒸汽出口11设置在下筒体2下部并且靠近第三封头6一端,给水进口12设置在第三封头6的顶部,给水连通管13连通第二封头5和第四封头6并用于通过给水,液位计上接口14和液位计下接口15分别设置在上筒体1上和下筒体2上用于安装液位计,列管16为多根且设置在上筒体1和下筒体2内部用于通过给水,挡板17设置在筒体和封头之间并用于隔档蒸汽,固定板18设置在上筒体1和下筒体2中部并用于固定列管16;所述列管16穿过挡板17和固定板18,所述固定板18外径小于筒体内径并且固定板18与筒体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固定板18上还密布有蒸汽通过的第一通孔19,所述蒸汽进口8底部设置有导汽板20,所述导汽板20外径小于蒸汽进口8内径并且导汽板20沿中心线两端与蒸汽进口8内部连接,所述导汽板20与蒸汽进口8内径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导汽板20上开设有倾斜的第二通孔21,所述第二通孔21倾斜的角度为45°,所述第二通21孔为多个且沿导汽板20中心呈圆周均布,所述列管16呈等间距圆周排列,所述第一通孔19沿固定板18中心呈圆周均布,所述第一通孔19尺寸小于列管16外径,所述给水连通管13为法兰连接。本技术基于对流换热的工作原理,采用两个换热筒体串联方式减小给水换热器尺寸,使得本给水换热器可以方便的直接安装于隧道窑外壁,大大减小了占地空间;总体采用逆流方式,并通过对蒸汽进入端设置蒸汽导汽板,在导汽板上倾斜45°设置蒸汽通过的第二通孔,同时在固定板上设计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蒸汽走壳程,给水走管程,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增大了给水加热器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结构及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成本,为隧道窑余热发电的适用性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做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技术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1),设置在上筒体下方的下筒体(2),与上筒体和下筒体连接并用于支撑上筒体的支撑件(3),设置在上筒体两端的第一封头(4)和第二封头(5),设置在下筒体两端的第三封头(6)和第四封头(7),设置在上筒体上部并且靠近第一封头一端的蒸汽进口(8),设置在第一封头顶部的给水出口(9),与上筒体下部和下筒体上部连通并用于通过蒸汽的蒸汽连通管(10),设置在下筒体下部并且靠近第三封头一端的蒸汽出口(11),设置在第三封头顶部的给水进口(12),连通第二封头和第四封头并用于通过给水的给水连通管(13),分别设置在上筒体上和下筒体上用于安装液位计的液位计上接口(14)和液位计下接口(15),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内部用于通过给水的多根列管(16),设置在筒体和封头之间并用于隔档蒸汽的挡板(17),以及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中部并用于固定列管的固定板(18);所述列管穿过挡板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外径小于筒体内径并且固定板与筒体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固定板上还密布有蒸汽通过的第一通孔(19),所述蒸汽进口底部设置有导汽板(20),所述导汽板外径小于蒸汽进口内径并且导汽板沿中心线两端与蒸汽进口内部连接,所述导汽板与蒸汽进口内径之间留有蒸汽通过的间隙,所述导汽板上开设有倾斜的第二通孔(21);所述第二通孔倾斜的角度为4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窑余热锅炉给水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1),设置在上筒体下方的下筒体(2),与上筒体和下筒体连接并用于支撑上筒体的支撑件(3),设置在上筒体两端的第一封头(4)和第二封头(5),设置在下筒体两端的第三封头(6)和第四封头(7),设置在上筒体上部并且靠近第一封头一端的蒸汽进口(8),设置在第一封头顶部的给水出口(9),与上筒体下部和下筒体上部连通并用于通过蒸汽的蒸汽连通管(10),设置在下筒体下部并且靠近第三封头一端的蒸汽出口(11),设置在第三封头顶部的给水进口(12),连通第二封头和第四封头并用于通过给水的给水连通管(13),分别设置在上筒体上和下筒体上用于安装液位计的液位计上接口(14)和液位计下接口(15),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内部用于通过给水的多根列管(16),设置在筒体和封头之间并用于隔档蒸汽的挡板(17),以及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中部并用于固定列管的固定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国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