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思霖专利>正文

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583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包括壳体、负极片和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分别位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且负极片和正极片分别嵌入壳体的相应侧壁内,所述壳体靠近负极片的一侧内壁设有第一橡胶封闭腔,且壳体的另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橡胶封闭腔,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集流片和第二集流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的集流片能集中电离子,进而使正负极片端输出的电能相对集中,可以提高输出性能;锂金属设计成棒状,可以增大锂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产电效率,设置的隔膜可以将二氧化锰与锂金属棒分开,避免二氧化锰与锂金属棒直接接触发生短路烧坏电池,且设置的弹簧片可以使锂金属棒与电解质溶液持续接触,提高电池产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
技术介绍
从外形上来分,锂电池包括扣式锂电池和柱状锂电池,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然而,现有的扣式锂电池电池容量小,使用寿命短,但是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且相对成熟;柱状锂电池虽然其电池容量大,使用寿命长,但是所有组件均为圆柱或圆筒形,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保持各组件同心,又要保持各组件间接合紧密,工艺复杂且不成熟,生产效率极低。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方形,简单易制作,同时产电效率高的柱状扣式锂电池,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包括壳体、负极片和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分别位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且负极片和正极片分别嵌入壳体的相应侧壁内,所述壳体靠近负极片的一侧内壁设有第一橡胶封闭腔,且壳体的另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橡胶封闭腔,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集流片和第二集流片,所述第二集流片位于第一集流片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一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包括壳体(1)、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分别位于壳体(1)的相对两侧,且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分别嵌入壳体(1)的相应侧壁内,所述壳体(1)靠近负极片(10)的一侧内壁设有第一橡胶封闭腔(2),且壳体(1)的另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橡胶封闭腔(12),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集流片(4)和第二集流片(9),所述第二集流片(9)位于第一集流片(4)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一橡胶封闭腔(2)的内壁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第一橡胶封闭腔(2)内部连通,且第二集流片(9)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后与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状扣式锂电池,包括壳体(1)、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分别位于壳体(1)的相对两侧,且负极片(10)和正极片(11)分别嵌入壳体(1)的相应侧壁内,所述壳体(1)靠近负极片(10)的一侧内壁设有第一橡胶封闭腔(2),且壳体(1)的另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橡胶封闭腔(12),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集流片(4)和第二集流片(9),所述第二集流片(9)位于第一集流片(4)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一橡胶封闭腔(2)的内壁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第一橡胶封闭腔(2)内部连通,且第二集流片(9)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后与负极片(10)连接,所述第二橡胶封闭腔(12)的内壁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均与第二橡胶封闭腔(12)内部连通,且第一集流片(4)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之后与正极片(11)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片(9)上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第五通孔,第五通孔内均滑动安装有锂金属棒(6),所述锂金属棒(6)的顶部连接有与壳体(1)内部大小适配的隔离板(7),且隔离板(7)的顶部连接有弹簧片(8),所述弹簧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霖
申请(专利权)人:陈思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