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系统水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7331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用户需热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控制阀、太阳能集热器和沉淀组件,所述吸收式加热组与用户需热组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出水管道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诉出水管道连接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右侧出水管道分为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所示第一支路管道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进水管道在用户需热组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所第二阀门下端进水管道连接有沉淀组件。该供热系统水路,具有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进水管道使用寿命和再次清理效率等优点,可以普遍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热系统水路
本技术属于供热
,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水路。
技术介绍
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集中供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速度很快,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采用集中供热。目前,在供热领域中都是通过吸收式加热组对水进行加热过程中,由于都是由单一加热方式进行的,这样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因为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在管道中出现水垢的沉积,而且管道内杂质的沉积没有具体的位置,这样也无法进行清理,去疏通管道,只能对管道进行更换或者大规模的清理,这样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堵塞过程中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水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用户需热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控制阀、太阳能集热器和沉淀组件,所述吸收式加热组与用户需热组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出水管道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水管道连接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右侧出水管道分为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所示第一支路管道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进水管道在用户需热组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下端进水管道连接有沉淀组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路管道与第二支路管道在第二传感器的左侧重新汇聚为出水管道,所述第一支路管道右端安装有第一阀门,第二支路管道底端安装有控制阀。优选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连接第一支路管道内所述加热元件。优选的,所述进水管道在沉淀组件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均通过导线连接吸收式加热组内部显示器。优选的,所述沉淀组件包括U型管道、沉淀通道、第三阀门和水流传感器,所述U型管道两端连接进水管道,U型管道底端设置有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与U型管道连接处左端设置有过滤网,沉淀通道上安装有第三阀门,所述过滤网左侧U型管道内安装有水流传感器,所述水流传感器与用户需热组内部显示器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供热系统水路,通过出水管道分为两个支路管道,第一之支路管道内部安装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连接的加热元件,可以将第一支路管道内部水进行加热,减少吸收热加热组的相对输送比例,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通过用户需热组的水进行回流时,内部含有多种杂质需要进行处理,通过沉淀通道内部U型管道,使杂质进行沉淀,并通过阀门控制将沉淀排出,解决了杂质在水管中影响流速和再一次进行处理水环境时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沉淀组件主视图。图中:1吸收式加热组、2用户需热组、3进水管道、4出水管道、41第一支路管道、42第二支路管道、5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水泵、7太阳能集热器、8加热元件、9第一阀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1第二水泵、12控制阀、13沉淀组件、14第二阀门、15水流传感器、16过滤网、17沉淀通道、18U型管道、19第三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1、用户需热组2、进水管道3、出水管道4、控制阀12、太阳能集热器7和沉淀组件13,所述吸收式加热组1与用户需热组2通过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4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出水管道4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所述出水管道4连接第一水泵6,所述第一水泵6的右侧出水管道4分为第一支路管道41和第二支路管道42,所示第一支路管道41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8,所述进水管道3在用户需热组2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14,所述第二阀门14下端进水管道3连接有沉淀组件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路管道41与第二支路管道42在第二温度传感器10的左侧重新汇聚为出水管道4,所述第一支路管道41右端安装有第一阀门9,第二支路管道42底端安装有控制阀12。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7连接第二支路管道42内所述加热元件8。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道3在沉淀组件13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水泵11,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5与第二温度传感器10均通过导线连接吸收式加热组1内部显示器。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组件13包括U型管道18、沉淀通道17、第三阀门19和水流传感器15,所述U型管道18两端连接进水管道3,U型管道18底端设置有沉淀通道17,所述沉淀通道17与U型管道18连接处左端设置有过滤网16,沉淀通道17上安装有第三阀门19,所述过滤网16左侧U型管道18内安装有水流传感器15,所述水流传感器15与用户需热组2内部显示器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具体的,该供热系统水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吸收热加热组1与第一水泵6将热水和热气通过出水管道4向用户需热组2进行输送,在输送时还可以通过太阳能集热器7对第一支路管道41内水再一次进行加热,可以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0对出水管道4内的水温进行检测,根据水温可以调节吸收热加热组1的输送强度,减少能源的消耗;在热水经过用户需热组2后进行回流,因为回流的水中含有杂质,这时需要通过沉淀组件13内U型管道18进行沉淀,通过水流传感器15检测沉淀通道17内沉淀是否集满,通过第二阀门14与第三阀门19进行排放处理。该供热系统水路,能够解决单一能源使用问题,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解决回流水中沉淀问题,保证水流速度和管道使用寿命,提高再次清理效率。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供热系统水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1)、用户需热组(2)、进水管道(3)、出水管道(4)、控制阀(12)、太阳能集热器(7)和沉淀组件(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加热组(1)与用户需热组(2)通过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4)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出水管道(4)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所述出水管道(4)连接第一水泵(6),所述第一水泵(6)的右侧出水管道(4)分为第一支路管道(41)和第二支路管道(42),所示第一支路管道(41)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8),所述进水管道(3)在用户需热组(2)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14),所述第二阀门(14)下端进水管道(3)连接有沉淀组件(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1)、用户需热组(2)、进水管道(3)、出水管道(4)、控制阀(12)、太阳能集热器(7)和沉淀组件(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加热组(1)与用户需热组(2)通过进水管道(3)和出水管道(4)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4)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出水管道(4)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所述出水管道(4)连接第一水泵(6),所述第一水泵(6)的右侧出水管道(4)分为第一支路管道(41)和第二支路管道(42),所示第一支路管道(41)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8),所述进水管道(3)在用户需热组(2)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14),所述第二阀门(14)下端进水管道(3)连接有沉淀组件(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管道(41)与第二支路管道(42)在第二温度传感器(10)的左侧重新汇聚为出水管道(4),所述第一支路管道(41)右端安装有第一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怀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崇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