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金耐磨钢辊子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6637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辊子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烧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回火油浸,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的辊子有较高的耐磨性和强度,产品寿命长,工艺流程无需热处理,工序少,成品率高。经实际使用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辊子比现有辊子平均使用寿命高3倍以上。(*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特别是用含有Cr23~32%(按重量百分比计,下同)、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生产辊子的方法。现有辊子,如矫直辊、挤压辊、冷轧辊等的生产方法,一般采用60 Cr Mo V、G Cr 15、9 Si Cr、9 Cr2Mo等钢种,工艺路线是钢锭缓冷或退火→精整→加工成材→下料→锻压成毛坯→800℃左右退火处理→机械精加工→淬火→调质→研磨。采用这几种合金钢制成的辊子为达到耐磨性要求,需进行锻压和一系列热处理工艺,相应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一般成品率在30~50%,并且由于本身钢种所限,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碳化物脱落,形成峰窝状,块状脱落和断裂,影响加工钢材的表面质量,辊子寿命短。由于存在上述缺陷,现国内外较先进的辊子采用Cr12Mo V、Cr12等高合金钢种,生产工艺与上述工艺相近,并要经过多次退火,高温淬火和多次回火处理。用这种钢材制造的辊子在耐磨性上有所提高,但由于工艺更复杂,产品成品率低、成本高。在退火过程中还容易产生脱碳现象,其耐磨性也不理想。美国专利US4721153公开了一种耐磨外壳轧辊-高铬铸铁。该耐磨轧辊所用成份配比是C2.0~3.5%、Si0.5~1.5%、Mn0.4~1.5%、Cr8~25%、Mo0.5~3.0%、Ni≤1.5%,其工艺流程是铸铁→锻材→预先成型辊芯→辊壳浇铸包围辊芯→950℃~1100℃淬火→550℃~600℃进行30~60分钟回火。该专利技术中碳含量较高,冶炼后为为铸铁,所以脆性大,工艺流程中需进行较多热处理工艺,相应工艺较复杂,成品率不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高合金耐磨钢制成辊子的方法,所采用的工艺无需进行热处理,使生产过程中成品率大大提高,所生产出的辊子耐磨性好,强度较高,使用寿命长。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解决办法是一种,特别是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其特点是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进行回火油浸。通过铸造可成型为所需生产的各种辊子,避免了锻压或轧材所造成的材料浪费。用滚压加工,增加了辊子表面密度,提高了辊子表面肖氏硬度和光洁度。用低温油滚,以稳定组织,改善碳化物分布,提高耐磨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辊子可为矫直辊、挤压辊、冷轧辊、定径辊和无缝钢管冷轧孔型。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还可对带轴的辊子进行复合铸造。其方法是将有轴辊子的芯棒进行予热,放入砂型中,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浇铸在砂型中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进行回火油浸,这样可得到复合铸造的辊子。本专利技术采用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奥氏体为基体,碳化物分散在基体中,从而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强度。本专利技术通过滚压加工使辊子表面结构密度加大,提高了表面肖氏硬度,确保初次使用硬度,随着以后的使用,由于本专利技术辊子的铸造组织,油浸后改善碳化物的分布,辊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加工硬化,不断提高耐磨性和肖氏硬度(经使用后测试辊子表面肖氏硬度达到70~80左右),从而提高了辊子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经铸造后就进行机械加工,不用进行热处理,从而减少了工序,大大提高了成品率,减少材料耗费。经实际使用证明,本专利技术辊子比现有辊子平均寿命提高3倍以上。附图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辊子的金相图。本专利技术可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矫直辊的生产方法,将芯棒予热到500℃~800℃安放到砂型中,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浇铸在砂型中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至180℃的油中回火油浸。实施例2一种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挤压辊的生产方法,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60℃的油中回火油浸。实施例3一种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冷轧辊的生产方法,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150Kg/mm2的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60℃的油中回火油浸。实施例4一种,其中高合金耐磨钢的各组分配比为Cr23~32%、Ni3~8%、C1.3~2.4%、Si≤1.5%、Mn0.8~1.5%、Mo≤0.7%、Ti≤0.2%,其余为Fe,生产工艺是将按上述配比冶炼的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所需形状、大小的辊子,缓冷至200℃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回火油浸。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辊子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碳化物在基体中分布较均匀,从而可使辊子有较大的耐磨性,本实施例所制造的辊子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其表面肖氏硬度大于60。权利要求1.一种,特别是含有Cr23~32%(按重量百分比计,下同)、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其特征在于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进行回火油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铸造有轴的辊子时,可将芯棒予热后安放到砂型中,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浇铸在砂型中铸造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芯棒予热温度为500℃~800℃。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合金磨耐磨钢辊子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辊子为矫直辊、挤压辊、冷轧辊、定径辊、无缝钢管冷轧孔型。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含有Cr23~32%、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其特征是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烧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50kg/mm文档编号C22C38/40GK1060502SQ9110834公开日1992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13日专利技术者袁贤礼, 忻永芳, 蒋龙庆, 王云霄, 廖秀英, 邢素英, 骆美彬, 李元芳, 张克俭, 朱贵荣 申请人:四川江油长钢长益实业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合金耐磨钢辊子的生产方法,特别是含有Cr23~32%(按重量百分比计,下同)、Ni3~8%、C1.3~2.4%,金相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的高合金耐磨钢辊子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冶炼的高合金耐磨钢在浇铸温度1400℃~1550℃内铸造成型,缓冷至200℃以下取出,机械精加工后在200Kg/mm↑[2]~150Kg/mm↑[2]压力下滚压加工,最后在150℃~180℃的油中进行回火油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贤礼忻永芳蒋龙庆王云霄廖秀英邢素英骆美彬李元芳张克俭朱贵荣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江油长钢长益实业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