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5050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包括铜排本体、接线头、下接头、定位柱、上接头、圆柱、铜排、子线层、编织层、下夹板和上夹板,软铜排本体两端均设置有接线头,下接头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接线孔,定位柱侧面套接有上接头,上接头顶面开设有定位孔,第一凹槽一侧设置有卡口,圆柱之间通过铜排相连,子线层之间设置有编织层,铜排下方设置有下夹板,铜排上方设置有上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子线层与编织层,软铜排连接结构强度高,满足强度要求,设置有下接头与上接头,下接头与上接头通过螺栓固定,软铜排连接结构更换方便,拆卸简单,便于维修,设置有下夹板和上夹板,结构紧凑,便于接线。

A high strength soft copper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strength soft copper row connect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copper row body, a connection head, a lower joint, a positioning column, an upper joint, a cylinder, a copper row, a subline layer, a braiding layer, a lower splint and an upper splint, and a connection head is arranged at both ends of the soft copper row body, and a first connection hole is provided on one side of the top face of the lower top. The top side of the upper joint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hole on the top side of the upper joint. One side of the first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clamp, the cylinder is connected through the copper row, the knitting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ub line layers, the lower splint is arranged under the copper row, and the upper splints are arranged on the copper row. The utility model is set up with a subline layer and a braiding layer and a soft copper row. High strength, meet strength requirements, set up joint and upper joint, lower joint and upper joint through bolt, soft copper row connection structure easy to replace, simple dismantling, easy to repair, set with lower splint and upper splint, compact structure, easy to conn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力连接结构
,具体为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铜排是一种电力系统中用于连接两个电力元件的器件,导电性好,连接稳定,但在某些需要有抗振动性能的器械中无法满足要求,容易松动,存在安全隐患,而软铜排连接结构很好的满足了此点要求。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软铜排连接结构强度有限,无法满足强度要求,且软铜排连接结构更换不方便,拆卸困难,不便于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包括铜排本体、接线头、下接头、第一接线孔、定位柱、螺纹孔、上接头、定位孔、第一凹槽、卡口、圆柱、铜排、防灰套、子线层、编织层、下夹板、上夹板、第二接线孔、安装孔和第二凹槽,所述软铜排本体两端均设置有接线头,所述接线头下部设置有下接头,所述下接头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孔一侧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顶面开设有螺纹孔,且定位柱侧面套接有上接头,所述上接头顶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下接头顶面与上接头底面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一侧设置有卡口,且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圆柱,所述圆柱之间通过铜排相连,且圆柱与铜排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铜排外侧包裹有防灰套,所述铜排内部设置有子线层,所述子线层之间设置有编织层,所述铜排下方设置有下夹板,且铜排上方设置有上夹板,所述上夹板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二接线孔,所述下夹板与上夹板顶面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下夹板顶面与上夹板底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直径与定位孔直径相同,所述上接头厚度与定位柱高度相同,所述下接头与上接头通过螺栓相连。优选的,所述圆柱直径与第一凹槽宽度相同。优选的,所述卡口与铜排接触面开设有防滑纹。优选的,所述下夹板长度小于上夹板长度,所述下夹板与上夹板通过螺栓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子线层与编织层,软铜排连接结构强度高,满足强度要求,设置有下接头与上接头,下接头与上接头通过螺栓固定,软铜排连接结构更换方便,拆卸简单,便于维修,设置有下夹板和上夹板,结构紧凑,便于接线,本设计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可大面积推广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夹板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铜排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软铜排本体;2、接线头;3、下接头;4、第一接线孔;5、定位柱;6、螺纹孔;7、上接头;8、定位孔;9、第一凹槽;10、卡口;11、圆柱;12、铜排;13、防灰套;14、子线层;15、编织层;16、下夹板;17、上夹板;18、第二接线孔;19、安装孔;20、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包括软铜排本体1、接线头2、下接头3、第一接线孔4、定位柱5、螺纹孔6、上接头7、定位孔8、第一凹槽9、卡口10、圆柱11、铜排12、防灰套13、子线层14、编织层15、下夹板16、上夹板17、第二接线孔18、安装孔19和第二凹槽20,软铜排本体1两端均设置有接线头2,接线头2下部设置有下接头3,下接头3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接线孔4,第一接线孔4一侧设置有定位柱5,定位柱5顶面开设有螺纹孔6,且定位柱5侧面套接有上接头7,上接头7顶面开设有定位孔8,下接头3顶面与上接头7底面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第一凹槽9一侧设置有卡口10,且第一凹槽9内设置有圆柱11,圆柱11之间通过铜排12相连,且圆柱11与铜排1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铜排12外侧包裹有防灰套13,铜排12内部设置有子线层14,子线层14之间设置有编织层15,铜排12下方设置有下夹板16,且铜排12上方设置有上夹板17,上夹板17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二接线孔18,下夹板16与上夹板17顶面均开设有安装孔19,下夹板16顶面与上夹板17底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20。为了便于下接头3与上接头7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定位柱5直径与定位孔8直径相同,上接头7厚度与定位柱5高度相同,下接头3与上接头7通过螺栓相连。为了便于安装圆柱1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圆柱11直径与第一凹槽9宽度相同。为了增大摩擦力,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卡口10与铜排12接触面开设有防滑纹。为了便于接线,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夹板16长度小于上夹板17长度,下夹板16与上夹板17通过螺栓相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为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将圆柱11放入第一凹槽9内,定位柱5对准定位孔8,将上接头7嵌入下接头3内,通过螺钉固定上接头7与下接头3,将下夹板16与上夹板17分别放置于铜排12的下方与上方,下夹板16与上夹板17通过螺栓固定,上夹板17的第二接线孔18可接上导线,便于安排电路,设置有子线层14与编织层15,软铜排连接结构强度高,当软铜排连接损坏时,拆下上接头7即可更换铜排12,无需拆下接线头2,简单方便,便于维修。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包括软铜排本体(1)、接线头(2)、下接头(3)、第一接线孔(4)、定位柱(5)、螺纹孔(6)、上接头(7)、定位孔(8)、第一凹槽(9)、卡口(10)、圆柱(11)、铜排(12)、防灰套(13)、子线层(14)、编织层(15)、下夹板(16)、上夹板(17)、第二接线孔(18)、安装孔(19)和第二凹槽(2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铜排本体(1)两端均设置有接线头(2),所述接线头(2)下部设置有下接头(3),所述下接头(3)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接线孔(4),所述第一接线孔(4)一侧设置有定位柱(5),所述定位柱(5)顶面开设有螺纹孔(6),且定位柱(5)侧面套接有上接头(7),所述上接头(7)顶面开设有定位孔(8),所述下接头(3)顶面与上接头(7)底面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第一凹槽(9)一侧设置有卡口(10),且第一凹槽(9)内设置有圆柱(11),所述圆柱(11)之间通过铜排(12)相连,且圆柱(11)与铜排(1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铜排(12)外侧包裹有防灰套(13),所述铜排(12)内部设置有子线层(14),所述子线层(14)之间设置有编织层(15),所述铜排(12)下方设置有下夹板(16),且铜排(12)上方设置有上夹板(17),所述上夹板(17)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二接线孔(18),所述下夹板(16)与上夹板(17)顶面均开设有安装孔(19),所述下夹板(16)顶面与上夹板(17)底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软铜排连接结构,包括软铜排本体(1)、接线头(2)、下接头(3)、第一接线孔(4)、定位柱(5)、螺纹孔(6)、上接头(7)、定位孔(8)、第一凹槽(9)、卡口(10)、圆柱(11)、铜排(12)、防灰套(13)、子线层(14)、编织层(15)、下夹板(16)、上夹板(17)、第二接线孔(18)、安装孔(19)和第二凹槽(2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铜排本体(1)两端均设置有接线头(2),所述接线头(2)下部设置有下接头(3),所述下接头(3)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接线孔(4),所述第一接线孔(4)一侧设置有定位柱(5),所述定位柱(5)顶面开设有螺纹孔(6),且定位柱(5)侧面套接有上接头(7),所述上接头(7)顶面开设有定位孔(8),所述下接头(3)顶面与上接头(7)底面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第一凹槽(9)一侧设置有卡口(10),且第一凹槽(9)内设置有圆柱(11),所述圆柱(11)之间通过铜排(12)相连,且圆柱(11)与铜排(1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铜排(12)外侧包裹有防灰套(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赢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