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0963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包括深井模拟机构、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充填体加压机构和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深井模拟机构包括保温箱体、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采场模拟区域和充填体模拟区域;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包括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下料模拟机构和充填控制系统;充填体加压机构包括加压动力系统、压力加载板、传力板、液压千斤顶和传力座;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计算机、应力分布数据采集控制器、摄像头、位移传感器和声发射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用于含冰充填料浆均匀充填、含冰充填体受压应变情况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深井开采实验室模拟
,具体涉及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过程节能减排及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无废清洁采矿是未来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绿色、安全生产,充填技术的应用在资源开发中必不可少。充填采矿法可以将地表堆积废料回填到井下,从而大大提高回采作业安全程度,提高深部资源回收率30%,且解决地表堆积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开采。目前,浅部矿产资源逐渐减少和枯竭,开采深度越来越大,我国面临深部开采的矿山占全国矿山总数的90%。深部开采将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等诸多问题,导致开采难度加大、作业环境恶化、通风降温和生产成本急剧增加,降温系统耗电量约占深井开采总耗电量的25%以上,为深部资源开采提出了严峻挑战,亟待研究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的矿井降温系统。将充填采矿法与矿井降温相结合,利用充填体对采场进行降温是一种新颖的矿井降温方式。基于“蓄冷-相变降温充填”思想,将冰粒与充填料浆搅拌制成含冰充填材料进行充填,随着冰的融化,吸收相变潜热,从而实现对临近采场的降温。这种降温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冰是一种携有高品位冷量的物质,1kg的冰融化可以吸收335kJ的热量,相当于8kg的水温度升高10℃吸收的热量,将冰掺入充填体能够实现更高效的降温;冰融化后为水,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融化后的水与充填材料中的胶结材料发生水化反应,固结后能保证充填体的强度;与常规井下空调相比,不需要在每个采场布置复杂的空调管线,投资小、施工及管理简洁;充填可使采场原岩暴露面积大大减小,从而降低了原岩的散热面积,因此可以降低原岩的热量散发;充填体能有效地阻止风流渗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废风串联,从而提高风流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坑内温度。含冰充填体具有降温效率高,绿色环保,经济性高等优点,是高温井下采矿技术发展的趋势。为了研究含冰充填体在高温深井下的应用,需要先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含冰充填料浆充填体的受力产生变形的情况,以及含冰充填料浆充填体的采场降温情况,而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这些试验,如果每个都放到实际的采场去做,耗费的人力物力高,且试验效率低,因此,如果能有一套能够用于进行含冰充填料浆充填体的受力产生变形实验以及含冰充填料浆充填体的采场降温情况实验的实验装置,将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还缺乏这样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能够很好地用于进行含冰充填料浆均匀充填、含冰充填体受压应变情况,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的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通过采用小型采场空气调节系统,还能够真实地模拟出采场空气特性,进而真实地模拟深井含冰充填体采场降温,还能够用于高温深井地热开采的理论研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深井模拟机构、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充填体加压机构和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深井模拟机构包括立方体框架结构的保温箱体和设置在保温箱体内的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保温箱体内位于上隔板上方的区域为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内填充有岩体;所述保温箱体内位于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的区域为采场模拟区域,所述保温箱体内位于下隔板下方的区域为充填体模拟区域,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为由顶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底部开口箱体,位于采场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为由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底部开口箱体,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的顶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采场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的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为由底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前侧开口箱体,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的底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板和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的加热腔温度传感器,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内设置有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安装管,所述采场模拟区域内设置有采场区传感器安装管,所述充填体模拟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充填含冰充填料浆的抽屉式充填盒,所述抽屉式充填盒内设置有充填区传感器安装管,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的左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左侧门,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的保温箱体的右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右侧门;所述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包括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下料模拟机构和充填控制系统,所述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包括导轨和在导轨上行走的移动小车台架,所述移动小车台架顶部设置有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所述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的出料口连接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上设置有料浆输送电磁阀,所述移动小车台架包括用于带动移动小车台架的行走轮沿导轨行走的行走电机;所述下料模拟机构包括流浆漏斗、下料板和固定连接在下料板底面上呈蛇形盘旋布置的齿条,所述流浆漏斗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下料电机,所述下料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流浆漏斗的底部设置有流浆管,所述流浆管上设置有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所述充填控制系统包括充填控制器,所述流浆漏斗内设置有用于对流浆漏斗内含冰充填料浆的料位进行实时检测的料位传感器,所述料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流浆漏斗是否已到达其下方的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填控制器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行走电机的行走电机驱动器、用于驱动下料电机的下料电机驱动器、用于对碳纤维电热板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继电器、用于驱动料浆输送电磁阀的第一电磁阀驱动器和用于驱动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的第二电磁阀驱动器,所述行走电机与行走电机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料电机与下料电机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输送电磁阀与第一电磁阀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填体加压机构包括加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上方的压力加载板和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内充填体顶部的传力板,所述压力加载板的底部均匀吊装有四个液压千斤顶,所述传力板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位于四个液压千斤顶正下方的传力座;所述加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一端与液压油箱连接的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所述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同步阀连接有第一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和第二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上通过第二同步阀连接有两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上通过第三同步阀连接有两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四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分别对应与四个液压千斤顶的油口连接,所述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深井模拟机构、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充填体加压机构和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深井模拟机构包括立方体框架结构的保温箱体(1)和设置在保温箱体(1)内的上隔板(5‑1)和下隔板(5‑2),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上隔板(5‑1)上方的区域为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填充有岩体;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上隔板(5‑1)与下隔板(5‑2)之间的区域为采场模拟区域(3),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下隔板(5‑2)下方的区域为充填体模拟区域(4),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的保温箱体(1)为由顶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底部开口箱体,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为由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底部开口箱体,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的保温箱体(1)的顶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为由底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前侧开口箱体,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底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板(7)和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的加热腔温度传感器(20),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设置有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安装管(21),所述采场模拟区域(3)内设置有采场区传感器安装管(22),所述充填体模拟区域(4)内设置有用于充填含冰充填料浆的抽屉式充填盒(6),所述抽屉式充填盒(6)内设置有充填区传感器安装管(53),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左侧门(8),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右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右侧门(9);所述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包括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下料模拟机构和充填控制系统,所述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包括导轨(11)和在导轨(11)上行走的移动小车台架(12),所述移动小车台架(12)顶部设置有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13),所述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13)的出料口连接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上设置有料浆输送电磁阀(40),所述移动小车台架(12)包括用于带动移动小车台架(12)的行走轮(12‑1)沿导轨(11)行走的行走电机(15);所述下料模拟机构包括流浆漏斗(16)、下料板(57)和固定连接在下料板(57)底面上呈蛇形盘旋布置的齿条(17),所述流浆漏斗(16)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下料电机(18),所述下料电机(18)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齿条(17)相啮合的齿轮(19),所述流浆漏斗(16)的底部设置有流浆管(25),所述流浆管(25)上设置有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所述充填控制系统包括充填控制器(32),所述流浆漏斗(16)内设置有用于对流浆漏斗(16)内含冰充填料浆的料位进行实时检测的料位传感器(35),所述料位传感器(35)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流浆漏斗(16)是否已到达其下方的测距传感器(36),所述测距传感器(36)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填控制器(32)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行走电机(15)的行走电机驱动器(37)、用于驱动下料电机(18)的下料电机驱动器(38)、用于对碳纤维电热板(7)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继电器(39)、用于驱动料浆输送电磁阀(40)的第一电磁阀驱动器(41)和用于驱动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的第二电磁阀驱动器(42),所述行走电机(15)与行走电机驱动器(3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料电机(18)与下料电机驱动器(3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输送电磁阀(40)与第一电磁阀驱动器(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与第二电磁阀驱动器(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填体加压机构包括加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6)上方的压力加载板(73)和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6)内充填体顶部的传力板(74),所述压力加载板(73)的底部均匀吊装有四个液压千斤顶(75),所述传力板(74)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位于四个液压千斤顶(75)正下方的传力座(76);所述加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60)和一端与液压油箱(60)连接的液压千斤顶进油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深井模拟机构、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充填体加压机构和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深井模拟机构包括立方体框架结构的保温箱体(1)和设置在保温箱体(1)内的上隔板(5-1)和下隔板(5-2),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上隔板(5-1)上方的区域为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填充有岩体;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上隔板(5-1)与下隔板(5-2)之间的区域为采场模拟区域(3),所述保温箱体(1)内位于下隔板(5-2)下方的区域为充填体模拟区域(4),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的保温箱体(1)为由顶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底部开口箱体,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为由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前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底部开口箱体,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的保温箱体(1)的顶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为由底部保温板、左侧保温板、右侧保温板和后侧保温板构成的顶部和前侧开口箱体,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底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板(7)和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的加热腔温度传感器(20),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设置有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安装管(21),所述采场模拟区域(3)内设置有采场区传感器安装管(22),所述充填体模拟区域(4)内设置有用于充填含冰充填料浆的抽屉式充填盒(6),所述抽屉式充填盒(6)内设置有充填区传感器安装管(53),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左侧门(8),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右侧保温板上转动连接有右侧门(9);所述含冰充填料浆充填模拟机构包括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下料模拟机构和充填控制系统,所述料浆搅拌输送模拟机构包括导轨(11)和在导轨(11)上行走的移动小车台架(12),所述移动小车台架(12)顶部设置有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13),所述含冰充填料浆搅拌机(13)的出料口连接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上设置有料浆输送电磁阀(40),所述移动小车台架(12)包括用于带动移动小车台架(12)的行走轮(12-1)沿导轨(11)行走的行走电机(15);所述下料模拟机构包括流浆漏斗(16)、下料板(57)和固定连接在下料板(57)底面上呈蛇形盘旋布置的齿条(17),所述流浆漏斗(16)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下料电机(18),所述下料电机(18)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齿条(17)相啮合的齿轮(19),所述流浆漏斗(16)的底部设置有流浆管(25),所述流浆管(25)上设置有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所述充填控制系统包括充填控制器(32),所述流浆漏斗(16)内设置有用于对流浆漏斗(16)内含冰充填料浆的料位进行实时检测的料位传感器(35),所述料位传感器(35)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含冰充填料浆输送管道(14)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流浆漏斗(16)是否已到达其下方的测距传感器(36),所述测距传感器(36)的输出端与充填控制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填控制器(32)的输出端接有用于驱动行走电机(15)的行走电机驱动器(37)、用于驱动下料电机(18)的下料电机驱动器(38)、用于对碳纤维电热板(7)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继电器(39)、用于驱动料浆输送电磁阀(40)的第一电磁阀驱动器(41)和用于驱动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的第二电磁阀驱动器(42),所述行走电机(15)与行走电机驱动器(3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料电机(18)与下料电机驱动器(3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输送电磁阀(40)与第一电磁阀驱动器(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料浆流量控制电磁阀(26)与第二电磁阀驱动器(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填体加压机构包括加压动力系统、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6)上方的压力加载板(73)和放置在抽屉式充填盒(6)内充填体顶部的传力板(74),所述压力加载板(73)的底部均匀吊装有四个液压千斤顶(75),所述传力板(74)的顶部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位于四个液压千斤顶(75)正下方的传力座(76);所述加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60)和一端与液压油箱(60)连接的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61),所述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6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同步阀(62)连接有第一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63)和第二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64),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63)上通过第二同步阀(66)连接有两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65),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进油支管(64)上通过第三同步阀(67)连接有两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65),四条液压千斤顶进油分管(65)分别对应与四个液压千斤顶(75)的油口连接,所述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61)上从连接第二液压油箱(60)到第一同步阀(62)的方向依次连接有双向油泵(68)、换向阀(69)和压力计(70),位于换向阀(69)和压力计(70)之间的一段液压千斤顶进油总管(61)上连接有接入第二液压油箱(60)的第二溢流管(71),所述第二溢流管(71)上连接有第二溢流阀(72);所述下隔板(5-2)、下料板(57)和压力加载板(73)均通过抽拉式滑轨活动连接在保温箱体(1)内,所述保温箱体(1)内两侧侧壁上靠近抽屉式充填盒(6)顶部的位置处均设置有隔板定滑轨(55),所述下隔板(5-2)的两侧均设置有与隔板定滑轨(55)相配合构成抽拉式滑轨的隔板动滑轨(56);所述保温箱体(1)内两侧侧壁上位于隔板定滑轨(55)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下料板或压力加载板定滑轨(58),所述下料板(57)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下料板或压力加载板(58)相配合构成抽拉式滑轨的下料板动滑轨(59),所述压力加载板(73)的两侧均设置有与下料板或压力加载板(58)相配合构成抽拉式滑轨的压力加载板动滑轨(77);所述充填体应力分布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计算机(33)、应力分布数据采集控制器(79)、吊装在压力加载板(73)的底部且用于拍摄抽屉式充填盒(6)内充填体表面图像的摄像头(80)和均匀布设在压力加载板(73)的底部且用于对抽屉式充填盒(6)内充填体的应力应变位移进行实时检测的多个位移传感器(81),以及声发射传感器(82)与抽屉式充填盒(6)内充填体相接触的声发射系统;所述压力计(70)的输出端、摄像头(80)的输出端和多个位移传感器(81)的输出端均与应力分布数据采集控制器(7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应力分布数据采集控制器(79)的输出端接有油泵驱动器(83)和换向阀驱动器(84),所述双向油泵(68)与油泵驱动器(8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换向阀(69)与换向阀驱动器(8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充填控制器(32)和应力分布数据采集控制器(79)均与计算机(33)相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发射系统为SAEU2S声发射系统,所述SAEU2S声发射系统包括与计算机(33)连接的数据采集机箱(85),以及通过电缆与数据采集机箱(85)连接的前置放大器(86);所述前置放大器(86)的输入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有声发射传感器(82)。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系统,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上连接有用于对采场模拟区域(3)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采场空气调节系统,位于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的保温箱体(1)的顶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前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位于充填体模拟区域(4)的保温箱体(1)的底部保温板内壁上、左侧保温板内壁上、右侧保温板内壁上和后侧保温板内壁上均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碳纤维电热板(7)和用于对所述加热腔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的加热腔温度传感器(20),所述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设置有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安装管(21),所述采场模拟区域(3)内设置有采场区传感器安装管(22),所述抽屉式充填盒(6)内设置有充填区传感器安装管(53);所述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控制器(87)、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组、采场模拟区域传感器组和充填体模拟区域传感器组,所述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控制器(87)与计算机(33)相接,所述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组包括布设在未开采岩体层模拟区域(2)内的多个未开采岩体温度传感器(27),多个未开采岩体温度传感器(27)的信号线均通过未开采岩体层传感器安装管(21)引出到保温箱体(1)外;所述采场模拟区域传感器组包括布设在采场模拟区域(3)内的多个采场模拟区域温度传感器(28),多个采场模拟区域温度传感器(28)的信号线均通过采场区传感器安装管(22)引出到保温箱体(1)外;所述充填体模拟区域传感器组包括布设在抽屉式充填盒(6)内且用于对充填体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的多个充填体温度传感器(34),多个充填体温度传感器(34)的信号线均通过充填区传感器安装管(53)引出到抽屉式充填盒(6)外;所述加热腔温度传感器(20)的输出端、未开采岩体温度传感器(27)的输出端、采场模拟区域温度传感器(28)的输出端和充填体温度传感器(34)的输出端与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控制器(8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采场降温模拟数据采集控制器(87)的输出端接有用于对碳纤维电热板(7)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继电器(39),所述第一继电器(39)串联在碳纤维电热板(7)的供电回路中。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井含冰充填料浆充填及充填体应力分布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的左侧保温板上设置有采场进风口,位于采场模拟区域(3)的保温箱体(1)的右侧保温板上设置有采场出风口;所述采场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空气处理与输送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23-1)、电磁四通阀(23-2)、第一盘管式换热器(23-3)、节流电磁阀(23-5)和第二盘管式换热器(23-4),所述空气压缩机(23-1)的排气管与电磁四通阀(23-2)的D端口连接,所述电磁四通阀(23-2)的C端口与第一盘管式换热器(23-3)的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盘管式换热器(23-3)的第二连接端口与节流电磁阀(23-5)的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所述节流电磁阀(23-5)的第二连接端口与第二盘管式换热器(23-4)的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盘管式换热器(23-4)的第二连接端口与电磁四通阀(23-2)的E端口连接,所述电磁四通阀(23-2)的S端口与空气压缩机(23-1)的吸气管连接,所述第一盘管式换热器(23-3)的旁侧设置有风扇(23-6);所述空气处理与输送系统包括引风机(24-2)和加湿器(24-4),所述引风机(24-2)的进风口与采场出风口连接,所述引风机(24-2)的出风口通过第一风道(24-1)与第二盘管式换热器(23-4)的进风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盘管式换热器(23-4)的出风端口通过第二风道(24-3)与加湿器(24-4)的进风端口连接,所述加湿器(24-4)的出风端口通过第三风道(24-5)与采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美刘浪陈柳张小艳姬长发张波秦学斌邱华富孙伟博王湃贾宇航方治余朱超辛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