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043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调节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底层,包括调节区(1);沉淀消毒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中间层;生物处理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顶层,包括生物处理区(2);所述调节区(1)的进水端接入外部污水,出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消毒层的进水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脱氮除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具有占地面积小,造价低,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剩余污泥产生量少,脱水性能好,且管理运行简单等优点,适用于用地紧张、地势起伏较大以及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波动较大的地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水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的不断紧缺及国家“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对城镇污水进行治理的工作。目前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无动力多级厌氧复合生态处理系统、污水净化池、厌氧-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稳定塘等。但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陷:1.现有技术的污水处理设施占地较大、工艺比较单一,不能依据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进行灵活处理。普通的污水处理池用地面积大,能耗高、噪音大,成本高,建造困难。2.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较小,水量水质不太稳定,若采用传统工艺,则有点“大牛拉小车”之嫌,投资过高,运行成本也不低,且难以保证处理设施的高效运行,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基于小城镇污水厂的可行的污水处理技术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各组成部分空间上独立,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实现了脱氮除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解决了普通的污水处理池用地面积大,能耗高、噪音大,成本高,建造困难,不适合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较小,水量水质不太稳定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底层,包括调节区;生物处理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顶层,包括生物处理区;沉淀消毒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中间层;所述调节区的进水端接入外部污水,出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生物处理区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消毒层的进水端连接。进一步,所述沉淀消毒层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区、沉淀区、滤布滤池区以及消毒区;所述混凝区的进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消毒区的出水端为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进一步,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加药区;所述加药区包括多个加药装置、多个加药泵以及鼓风机;每个所述加药装置连接一个所述加药泵。进一步,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储药区;所述储药区与所述加药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加药装置提供药剂。进一步,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储泥区;所述储泥区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区连接,用于收集所述沉淀区排出的污泥。进一步,所述加药装置通过管道和所述加药泵分别与所述混凝区和储泥区连接,用于向所述混凝区和储泥区中加入药剂。进一步,所述沉淀区设置有斜管或斜板,还设置有泥斗;所述斜管为蜂窝斜管,其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范围为25~50mm;所述泥斗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泥区连接。进一步,所述滤布滤池区设置有竖式滤布滤池;所述竖式滤布滤池包括纤维滤片、集水干管、移动吸泥系统以及排泥槽。进一步,所述生物处理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厌氧层、缺氧层以及好氧层;所述厌氧层的进水端与所述调节区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好氧层内设置生物转盘,所述好氧层的出水端与所述混凝区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好氧层与缺氧层之间设置回流泵。进一步,所述调节区设置有格栅、潜水泵以及穿孔曝气管;所述格栅设置在所述调节区的进水端;所述调节区内设置有凹部,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所述凹部内,用于将所述调节区内污水输送至所述生物处理区;所述穿孔曝气管设置在所述调节区的底部。进一步,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搅拌机。(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空间,将调节区、生物处理区、混凝区、沉淀区、滤布滤池区、消毒区等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各区空间上独立,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经有效结合后可实现脱氮除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具有占地面积小,造价低,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剩余污泥产生量少,脱水性能好,且管理运行简单等优点,适用于用地紧张、地势起伏较大以及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波动较大的地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总平面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间层的平面布置图;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调节区,11、潜水泵,12、穿孔曝气管,13、水泵检修孔,14、爬梯,2、生物处理区,21、生物转盘,3、混凝区,31、搅拌机,4、沉淀区,41、斜管,42、泥斗,43、吸泥管,44、布水管,45、出水堰,5、滤布滤池区,51、竖式滤布滤池,6、消毒区,61、紫外消毒设备,7、加药区,71、加药装置,72、加药泵,73、鼓风机,8、储药区,9、储泥区,91、污泥浓缩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详细描述之前,首先进行术语定义。PAM:Polyacrylamid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是一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C:PolyaluminiumChlorid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聚合氯化铝也称碱式氯化铝,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总平面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间层的平面布置图。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层、沉淀消毒层、生物处理层。调节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底层,包括调节区1,用于去除大尺寸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同时起到均匀水量的作用,维护后续处理工艺稳定运行。调节区1的进水端接入外部污水,出水端与生物处理区2的进水端连接。生物处理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顶层,包括生物处理区2,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提高硝化作用,实现高效脱氮除磷及降低污水COD。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与沉淀消毒层的进水端连接。沉淀消毒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中间层。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区3、沉淀区4、滤布滤池区5以及消毒区6;混凝区3的进水端与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连接;消毒区6的出水端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口。污水首先经过调节区1的进水端进入调节区1,进行初步处理。请参照图2、图3,调节区1设置有格栅、潜水泵11以及穿孔曝气管12。为方便检修、观察,调节区1顶板上设置水泵检修孔13,并设爬梯14。格栅设置在调节区1的进水端,用于去除大尺寸的漂浮物和悬浮物,以保护潜水泵11的正常运转,并尽量去掉那些不利于后续处理过程的杂物;起到均匀水量的作用,维护后续处理工艺稳定运行。可选的,格栅包括但不限于提篮式格栅。调节区1内设置有凹部,潜水泵11设置在凹部内,用于将调节区1内污水输送至生物处理区2。穿孔曝气管12设置在调节区1的底部,防止污染物沉积在调节区1的底部,解决了调节区1因淤泥沉积,需定期清理掏空的问题。鉴于调节区1作为组合池的第一道处理设施,为方便污水重力流进水,调节区1位于整套系统的最底层;调节区1内设置潜水泵11,将污水抽至生物处理区2,将生物处理区2放置在最顶层,方便后续工艺的重力流,整套系统仅设置一次提升。可选的,调节区1的容积按水力停留时间8小时设计,因为乡镇污水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生活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底层,包括调节区(1);生物处理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顶层,包括生物处理区(2);沉淀消毒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中间层;所述调节区(1)的进水端接入外部污水,出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消毒层的进水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层,位于污水处理系统的底层,包括调节区(1);生物处理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顶层,包括生物处理区(2);沉淀消毒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中间层;所述调节区(1)的进水端接入外部污水,出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消毒层的进水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消毒层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区(3)、沉淀区(4)、滤布滤池区(5)以及消毒区(6);所述混凝区(3)的进水端与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消毒区(6)的出水端为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加药区(7);所述加药区(7)包括多个加药装置(71)、多个加药泵(72)以及鼓风机(73);每个所述加药装置(71)连接一个所述加药泵(7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储药区(8);所述储药区(8)与所述加药装置(71)连接,用于向所述加药装置(71)提供药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消毒层还包括:储泥区(9);所述储泥区(9)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区(4)连接,用于收集所述沉淀区(4)排出的污泥。6.根据权利要求3-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装置(71)通过管道和所述加药泵(72)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锋苏思石硕覃晖舒海民王思佳康冠军赫建勋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