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液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8213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6 03:07
本申请提供新型的电池液冷结构。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轻巧紧凑、传热性能优异、流阻较低、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

Liquid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This application provides a new type of battery liquid cooling structure. The battery liquid cooling structure includes at least one set of liquid cooling components, each of which includes the first liquid cooling unit and the two liquid cooling unit, which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the first liquid cooling unit and the second liquid cooling unit respectively set up the upstream channel and the downstream channel flow out of the coolant for the cooling liquid, respectively. The upper passage of a liquid cooling unit is connected to the upper passage of the second liquid cooling unit, the downlink channel of the first liquid cool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downlink of the second liquid cooling unit, the upstream channel of the second liquid cool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downlink channel, and the upper passage entrance of the first liquid cooling part forms a cooling fluid. The outlet of the downstream passage of the first liquid cooling component forms an outlet for cooling liquid outflow. The battery liquid cooling structure of the applic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light and compact, excellent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low flow resistance and low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液冷结构
本申请涉及电池液冷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池液冷结构。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倘若不能及时地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久而久之会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动力电池散热方式多为液冷散热,即将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体传导出去。随着电池包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节省成本的需求,人们对电池液冷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设计结构简单紧凑、流阻较低且有利于提高传热性能的电池液冷结构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申请内容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电池液冷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液冷结构,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其中: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两个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以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对应连接。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三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对应连接,相间位置的两个通孔与同一导流管连接。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且数量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及所述第三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两个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三集流管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两个通孔对应连接,相间位置的两个通孔与同一导流管连接。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行通道、和/或所述下行通道采用多孔扁管构成;各所述多孔扁管的扁平面与电池包箱体底板平行设置。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内设置有分流片,以令各所述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流量均匀。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导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导流管通过连接管连接。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软管。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包括软管部分和硬管部分,其中,所述软管部分用于与导流管连通,所述硬管部分的一端与所述软管部分连通,所述硬管部分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出口。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进口包括软管部分和硬管部分,其中,所述软管部分用于与导流管连通,所述硬管部分的一端与所述软管部分连通,所述硬管部分的另一端形成所述进口。如上所述,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采用上下双层模组的结构,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结构简单、轻巧紧凑的技术方案,具有传热性能优异、流阻较低、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附图说明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池液冷结构的布置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除去电池包箱体底板的电池液冷结构的仰视图。图1C为图1B所示电池液冷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1D为图1A电池液冷结构的E部放大图。图1E为图1A电池液冷结构的H部放大图。图1F为图1A电池液冷结构的进/出口放大图。图2为图1A中的其中一个液冷组件的结构图。图3A为图2中液冷组件的第一液冷部件结构图。图3B为图3A所示第一液冷部件的T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液冷组件的第二液冷部件结构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液冷组件尾部部分的集流体和集流管的距离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在仿真过程中未加导流片水管静压压力分布图。图7为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在仿真过程中外侧增加导流片的压差分布图。图8为图7中圆圈标注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在仿真过程中内侧增加导流片的压差分布图。图10为图9中圆圈标注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液冷结构,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一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一对,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液冷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其中: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其中: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两个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以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对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三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爱驰亿维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