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卫东专利>正文

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7613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解决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结构无法对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内、外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的问题,技术方案是:电极层包括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低层的分区导电层和高层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区导电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导电区块和中部的内导电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导电区块外延部连接电极层外部的内区电极外引线;分区电场施加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中部的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其能够准确地对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的内、外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施加电场,并且对电极片的两侧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Three layer combined zoned double-sided electrode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ochromic device with three layers of composite partitioned double-sided electrode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chromic device can not apply electric field to the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of the electrochromic film and all regions. The technical scheme is that the electrode layer includes the zoning on the substrate side. The integral electrode layer of the electrode layer and the other side consists of a low layer conductive layer and a high layer electric field application layer. The zoned conductive layer is a conductive film composed of an isolated peripheral conductive block and an inner conductive block in the middle. The inner conductive area epitaxial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inner electrode outside the electrode layer. A zoning electric field application layer is a conductive film composed of blocks imposed by an isolated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and an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in the middle. It can accurately apply electric field to the inner and outer regions of the film with electrochr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ll regions, respectively, and apply electric fields on either side of the electrode or both sides respectiv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件器,特别是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用于向电极片两侧施加电场的电极构件。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颜色、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目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第一种结构组合层如图21所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二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三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极层──基底”结构。当通过前述电致变色器件两侧的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时,电致变色层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表观上呈现为电致变色器件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但因前述电致变色器件两侧的电极层是均匀、连续地布满需要变色的全部区域,并且两侧电极层又兼具有导电和向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施加电场双重功能,因此当需要在局部区域变色时,该电极层无法避免对非期望变色的局部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使非期望变色区域变色,尤其是,当期望变色区为电致变色器件内部区域,非期望变色区为电致变色器件外围区域时,无法避免地使外围区域也发生变色。并且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片无法对其两侧的电致变色层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解决了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结构无法对电致变色器件中具有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内、外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的问题,其能够准确地对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的内、外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施加电场,并且能够对电极片的两侧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技术要点是: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低层的分区导电层和高层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区导电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导电区块和中部的内导电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导电区块外延部连接电极层外部的内区电极外引线;所述分区电场施加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中部的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与内导电区块对应连通为一体,并通过内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内导电区导电通路,外围电场施加区块联通电极层外部的外围电极外引线形成外围电场施加区导电通路,在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导电区块之间设置有至少覆盖引出内导电区块外延部的外围导电区块开口处的绝缘层,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有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所述外围导电区块、内导电区块、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中至少一区块是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单元区块组成。所述内导电区块是由至少两个单元内导电块排布组成,各单元内导电块的外延部分别连接对应的内区电极外引线,且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由与单元内导电块对应的单元内电场施加块排布组成,各单元内电场施加块与对应的各单元内导电块连通为一体。所述外围导电区块设置有一侧开口或相对两侧的两开口,单元内导电块横向排布,各单元内导电块的外延部利用所述外围导电区块开口连接对应的内区电极外引线。所述外围导电区块采用相对两侧的两开口,单元内导电块呈一行或两行排布,各单元内导电块外延部分别利用邻近的外围导电区块开口连接对应的内区电极外引线。所述绝缘层上在与外围导电区块开口处相隔离的区域设置有外围导电联通口,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利用外围导电联通口经外围导电区块连接外围电极外引线。所述绝缘层仅设置在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导电区块开口处之间,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导电区块连通。所述内区电极外引线和/或外围电极外引线和/或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为多条,沿电极层周边布置。所述分区电场施加层采用同时具有导电特性和电致变色特性的导电聚合物制成。所述分区电场施加层外层或整体式电极层的外层设置电致变色层或离子储存层。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在基底片一面设置的分区式电极层,另一面设置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分区导电层和分区电场施加层的叠加结构,并带有绝缘层,分区导电层采用相隔离的外围导电区块和中部的内导电区块,分区电场施加层也采用相隔离的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并使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与内导电区块对应并连通为一体,并通过内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内导电区导电通路,外围电场施加区块通过外围电极外引线形成外围电场施加区导电通路,因此,当仅有内导电区导电通路的内区电极外引线与直流电源的一极相连形成导电通路时,内位电场施加区块获得与连通的直流电源极相同的电极电势而形成局部电场,而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不形成电场;当仅有外围电场施加区导电通路的外围电极外引线与直流电源的一极相连时,外围电场施加区块获得与连通的直流电源极相同的电极电势而形成局部电场,而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不形成电场;当内区电极外引线和外围电极外引线均与直流电源的一极相连时,内位电场施加区块和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均获得与连通的直流电源极相同的电极电势而在分区电场施加层全部区域形成电场,因而可对内、外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而不对不期望施加电场的区域施加电场。当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与直流电源的一极相连时,该电极层获得与连通的直流电源极相同的电极电势,在该电极层全部区域形成电场。尤其是,可以在两面分别设置电致变色特性膜层,进而对两侧电致变色特性膜层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向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布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绝缘层分布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分区导电层分布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C─C向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布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分区导电层分布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左视图;图14是图13的D─D向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布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分区导电层分布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绝缘层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绝缘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绝缘层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1是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第一种结构组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基底片、2分区导电层、21内导电区块、211单元内导电块、22内导电区块外延部、23外围导电区块、3绝缘层、31外围导电联通口、4分区电场施加层、41内位电场施加区块、411单元内电场施加块、42外围电场施加区块、5内区电极外引线、6外围电极外引线、7间隙、8电致变色层、9整体式电极层、91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20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实施例1,如图1至7所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1,电极层包括一分区式电极层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它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低层的分区导电层和高层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区导电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导电区块和中部的内导电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导电区块外延部连接电极层外部的内区电极外引线;所述分区电场施加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中部的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与内导电区块对应连通为一体,并通过内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内导电区导电通路,外围电场施加区块联通电极层外部的外围电极外引线形成外围电场施加区导电通路,在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导电区块之间设置有至少覆盖引出内导电区块外延部的外围导电区块开口处的绝缘层,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有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它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低层的分区导电层和高层的分区电场施加层,分区导电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导电区块和中部的内导电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导电区块外延部连接电极层外部的内区电极外引线;所述分区电场施加层是由相互隔离的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中部的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组成的导电膜,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与内导电区块对应连通为一体,并通过内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内导电区导电通路,外围电场施加区块联通电极层外部的外围电极外引线形成外围电场施加区导电通路,在外围电场施加区块与外围导电区块之间设置有至少覆盖引出内导电区块外延部的外围导电区块开口处的绝缘层,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有整体式电极层电极外引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导电区块、内导电区块、外围电场施加区块和内位电场施加区块中至少一区块是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单元区块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电区块是由至少两个单元内导电块排布组成,各单元内导电块的外延部分别连接对应的内区电极外引线,且内位电场施加区块由与单元内导电块对应的单元内电场施加块排布组成,各单元内电场施加块与对应的各单元内导电块连通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用三层组合分区式双面电极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卫东宋波刘畅姜金花陈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姜卫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