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693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混纺纱线I、若干个垂直于混纺纱线I并与混纺纱线I交叉编织的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间隔分布,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为依次穿过相邻两个混纺纱线I的其中一个混纺纱线I的上表面和另一个混纺纱线I的下表面,混纺纱线III的编织方式与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相反,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采用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两者顺捻成麻花状,混纺纱线I采用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三者顺捻成麻花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编捻方便,结构简单,能防止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发生松散、打结的情况,同时提高编织物舒适度和柔韧性,具有较好的吸水恢复性能。

A kind of blended yarn with high flexibility and toughnes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kind of blended yarn braiding with high flexibility, including several crosswise blended yarns I, several blended yarn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ended yarn I and the blended yarn I, II and blended yarn III, the mixed yarn II and the blended yarn III spaced distribution, and the blended yarn II is woven by the way of knitting. The upper surface of one of the two blended yarns, one of the two blended yarns,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lended yarn I and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other blended yarn I, the blending yarn III is wove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at of the blended yarn II. The mixed yarn II and the blended yarn III are twisted into the twist form with pure cotton yarn and acrylic yarn, and the blended yarn I is pure. Cotton yarn, acrylic yarn and wool yarn are twisted into three pattern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easy weaving and twisting and simple structure, and can prevent the loosening and knot of the blended yarn I, the blended yarn II and the blended yarn III,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braiding comfort and flexibility, and have better water absorption and recovery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属于纺织

技术介绍
混纺纱线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组成的纱线,如涤/棉混纺纱、毛/涤混纺纱、毛/腈混纺纱、涤/粘/腈混纺纱、真丝/棉纱交捻纱等等,混纺纱线又分为混纺纱和混纤纱,有两种以上短纤维混合纺成的短纤维纱,称为混纺纱,而由两种以上长丝纱组合(如加捻)成的纱,叫混纤纱,不同的组合形成的混纺纱线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使用特点,由混纺纱线编织而成的编织物可以制成各式各样的布匹,合理的对混纺纱线进行配比并按顺序进行编织可以满足纺织行业对产品的需求,在市场上,高柔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需求量大,因此对这一编织物的结构进行优化有利于应对市场化的竞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动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混纺纱线I、若干个垂直于混纺纱线I并与混纺纱线I交叉编织的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前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间隔分布,前述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为依次穿过相邻两个混纺纱线I的其中一个混纺纱线I的上表面和另一个混纺纱线I的下表面,前述混纺纱线III的编织方式与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完全相反,前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两者顺捻成麻花状,前述混纺纱线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三者顺捻成麻花状,本技术提供的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编捻方便,编织后能使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紧密的贴合在混纺纱线I上,能防止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发生松散、打结的情况,提高编织物舒适度和柔韧性。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中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的质量比为6:4,能使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获得较好的触感外减少产品的吸水变形。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中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的质量比为5:3:2,增加的毛纱线提高了产品的柔韧度和蓬松感。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中捻距为纯棉纱线直径的3~4倍。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中捻距为纯棉纱线直径的5~6倍。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与相邻的混纺纱线I相互平行且间隔为0.3-0.6mm,有利于留有编织物一定的纵向收缩余量。优选地,前述混纺纱线II和相邻的混纺纱线III相互平行且间隔为0.2-0.5mm,有利于留有编织物一定的横向收缩余量。优选地,前述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的四周进行包边处理。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编捻方便,结构简单,编织后能使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紧密的贴合在混纺纱线I上,能防止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发生松散、打结的情况,同时提高编织物舒适度和柔韧性,具有较好的吸水恢复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中的混纺纱线II相邻的混纺纱线III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中的混纺纱线I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混纺纱线I,2、混纺纱线II,3、混纺纱线III。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见图1,本技术的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混纺纱线I1、若干个垂直于混纺纱线I1并与混纺纱线I1交叉编织的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间隔分布,混纺纱线II2的编织方式为依次穿过相邻两个混纺纱线I1的其中一个混纺纱线I1的上表面和另一个混纺纱线I1的下表面,混纺纱线III3的编织方式与混纺纱线II2的编织方式完全相反,混纺纱线I1与相邻的混纺纱线I1相互平行且间隔为0.3mm,有利于留有编织物一定的纵向收缩余量,混纺纱线II和相邻的混纺纱线III3相互平行且间隔为0.2mm,有利于留有编织物一定的横向收缩余量。参见图2,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两者顺捻成麻花状,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中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的质量比为6:4,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中捻距为纯棉纱线直径的3~4倍,能使混纺纱线II2和混纺纱线III3获得较好的触感外减少产品的吸水变形。参见图3,混纺纱线I1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三者顺捻成麻花状,混纺纱线I1中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的质量比为5:3:2,混纺纱线I1中捻距为纯棉纱线直径的5~6倍,增加的毛纱线提高了产品的柔韧度和蓬松感。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的四周进行包边处理,防止编织后的编织物发生松散的情况。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编捻方便,结构简单,编织后能使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紧密的贴合在混纺纱线I上,能防止混纺纱线I、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发生松散、打结的情况,同时提高编织物舒适度和柔韧性,具有较好的吸水恢复性能。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混纺纱线I、若干个垂直于混纺纱线I并与混纺纱线I交叉编织的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所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间隔分布,所述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为依次穿过相邻两个混纺纱线I的其中一个混纺纱线I的上表面和另一个混纺纱线I的下表面,所述混纺纱线III的编织方式与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完全相反,所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两者顺捻成麻花状,所述混纺纱线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三者顺捻成麻花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柔韧性的混纺纱线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横向排列的混纺纱线I、若干个垂直于混纺纱线I并与混纺纱线I交叉编织的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所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间隔分布,所述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为依次穿过相邻两个混纺纱线I的其中一个混纺纱线I的上表面和另一个混纺纱线I的下表面,所述混纺纱线III的编织方式与混纺纱线II的编织方式完全相反,所述混纺纱线II和混纺纱线II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和腈纶纱线两者顺捻成麻花状,所述混纺纱线I采用相同直径的纯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毛纱线三者顺捻成麻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淑华朱拥军蔡丽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华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