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种可分离的溶液排出沉降槽的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38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两种可分离的溶液排出沉降槽的设备,为从沉降槽中将各所述溶液排往提取溶液流槽和水端,将比所述流槽和水端深的烟囱状溢流道箱相连,烟囱状溢流道箱的底部是又与相应溶液的输送管相连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沿垂直方向调节液-液提取中的,因重力而相互分离的两种溶液的界面或分离区的位置的方法,并涉及将已分离的溶液从发生分离的空间导出,从而有效地防止在输送步骤中溶液充气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实施此方法的设备。现有技术在大型提取厂中,如铜提取厂中,通过采用两种设有溶液溢流口的流槽而将溶液界面的调节及溶液的排放结合起来的,所述各流槽垂直延伸超过分离部的整个终端部。通常使用两个相连的流槽,沿溶液流向的第一个是收集作为溢流的,较轻的有机溶液的固定流槽,而后一个是收集水溶液的,设有可调的溢流沿的流槽。较重的溶液,即水溶液,从两槽下面,经形成于两槽底和分离部底间的导管被导出。从此导管,水溶液转而向上,然后转U形弯并在该收集槽中沿与原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这种可调的水溶液溢流口由现有技术中公知水溶液流槽的外沿构成,该流槽是由上延伸到一定高度的壁板及对着它移动的另一块板构成的。这种设有水平溢流沿的构件,从调节的观点看,作为基本溢流口高度其安装高度在无需低于其高度位置。这种调节范围完全在此水平之上,而且它借助一可移动的板被小心维持,其溢流沿同样按水平位置维持。上述设有溢流沿的水溶液流槽有一些缺点。两彼此相对移动的板不能作得紧凑,很大部分的溢流,约10%-40%,沿某些其它途径,而不是漫过溢流沿通过。因此,相界面的调节仅在输入溶液超过半量时才正常进行,提取厂则是按此量设计的。此外,当向下一过程进行时,上述溢流使溶液流向下一工艺步骤,因此,由于下一步抬高,使提取结果减弱。还有这样的危险分离部的界面上下波动,在此情况下,位于各纯相之间的载有杂质的悬浮相随着被分开的相一起被输送。
技术实现思路
借助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设备,我们一直试图避免上述缺点,而我们的目的在于提高各溶液间的调节精度,同时防止溶液吸收气体,从而提高分离中的溶液流的可控性。当使工艺过程向上和向下进行时,良好液-液提取调节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按本专利技术,溶液间的界面是通过调节溢流表面而得以调节的,从而在水溶液端的底部装有若干可垂直调节的管状件,水溶液从向下方流去,然后经该管状件的顶部部件排到包围水溶液的流槽。借助这样的结构可防止被分离的溶液吸气在该结构中,经沉降的溶液从该溶液端经由位置低于该溶液端底的烟囱状溢流道箱流向各管线。对于提取溶液而言,防止吸气是特别重要的。所述的溢流道箱还可设有辅助的,用于避免形成紊流及经其将空气吸入溶液的构件。从所附的专利权利要求书可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新颖的特点。附图简介现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分离部,即沉降槽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图2说明用于排放水溶液的结构;图3是说明沉降槽排出端的俯视图;图4展示了沉降槽排出端结构的剖面;图5a展示了用于排放提取液结构的横剖视图;图5b是说明同一结构的侧视图;图6a是展示同样结构的最佳实施方案的侧视图;图6b是说明相同结构的俯视图;图7a展示了用于排放提取液的液封剂视图; 图7b是图7a说明物的俯视图。实施例图1示意性地示出分离部,即,沉降槽1的结构。在混合装置,即混合器(图中未示)中混合的两不同相悬浮液2流入沉降槽中,在其前方设有防护栏3、4和5。当向前流时,该悬浮液逐渐分成两个分开的层,即上面的有机相层6和下面的水溶液层7。在此两相之间,留有连续变薄的悬浮液层。在最后的防护栏5后的部分水溶液可从沉降槽经收集槽8排入循环系统。有机相成为溢流被排向较轻相的流槽9,所述流槽的前端是固定的,但按照此图,作成圆形是有益的。水溶液从有机相流槽之下到水溶液相的水端被连续处理。水溶液首先经管状件11升至水端部,然后从为溢流从其内侧全部流向水端部10。在图2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水溶液的优越的排放方法。水溶液经过由水端10的下底部12和沉降槽13的底部构成管道14流向管状件11的下管状部件15,该件15是与上管状部件16套筒式地相连的。将顶部部件的上沿17作成向上扩张状,从而借助这种结构及更精确的调节可降低溢流速度。为了以紧凑的方式将套筒状连接的管15和16相连,还可通过将一波纹管状部件18连在相互连接的各管的表面上可使此结构更为安全可靠。该波纹管状件18的高度是这样的它可使这些管在整个调节范围内,彼此相对地升降。溢流管11的下部部件15与下底12紧密相连。下底本身位于与有机溶液排放流槽9的底相同的高度处是有利的。用该图所示的方法,就可以精确而可控的方式调节水溶液表面的高度,而不会有不受控制的溶液流过该调节缘,与此同时,还可调节此二溶液间的界面。图3是展示相排放端的俯视图,在此情况下,沿流动方向首先置有有机相排放流槽9,其后是水溶液的水端10。在该图中可见。管状件11的高度可借助调节杆19按组进行调节。在此图中,其中的调节杆与3个溢流件相连,当然这个数目是可以改变的。在图4中,展示了相同的相排放端的剖面图。在各溢流管之间可以看到排放端的支撑结构。这样就在沉降槽中形成了不变的水溶液的空间10,当沿溶液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其前端受有机相溢流流槽9的限制,其后端受沉降槽1的背端的限制,而在其侧面受沉降槽侧壁的限制。比如,如从图3可见,溢流管11一个挨一个地置于水端10中。调节溢流管的数目,以便将其中的流速设定在0.3~0.7m/s的范围内。大型铜提取厂包括多个工艺步骤,其中从外部供入该步骤中的水溶液,及从该步骤中排放的水溶液的量都比从一个步骤流向下一步骤的提取溶液的量要小得多。因为在混合器中有机溶液和水溶液进行接触的溶液比大致为1∶1,而且从此步骤外供入混合器中的水溶液仍很少,所以大部分水溶液必须经相同步骤中的沉降槽部供入。结合图1,其中曾提到收集槽8,大部分经其流过的水溶液被吸入循环系统是有利的,因而在这种重复循环系统中的所需的水溶液未加到水溶液排放端10中。在此情况下,仅为了使进入外部再循环系统的水循环才需要水端10。比如,在提取液的洗涤步骤中,虽然供入混合器中的水溶液的数量级为1000-2000m3/h,但外供的水溶液的数量级仅为50m3/h。在此情况下可知水端10中所需的溢流管的数目是相当少的。按本专利技术的安排,从提取溶液流槽及从水端中去除被分离的溶液,并将这些溶液导向下一工艺步骤,从而在将此溶液,尤其是提取液送往下一步骤时避免了溶液吸收气体。在图3和4中可见,提取液流槽9是如何在侧向上在通往沉降槽外的路途上是完全连续的,以及如何将溶液经所述流槽的外溢流道箱20导向下一工艺点的。根据图5a和5b,提取液流槽的溢流道箱20为烟囱状件,其本身比流槽9深,而且提取液输送管在溢流道箱底处与其相连、输送管的数目比如可为2个,而不是一个,在此情况下,可以避免循环管尺寸过大。这种双管结构的优点是避免了这样的情况比如,有机溶液的一个大管的底部充有可能阻碍提取液处理进程的水溶液。提取液流槽的溢流道箱位于沉降槽的任一侧,而相应的水溶液的烟囱状溢流道箱被自由地置于水端的背墙处,或水端10的侧面的任一侧处都是有利的。如上所述,水溶液的去除结构可置于流槽中的不同点处。该位置取决于涉及哪一个步骤及将水溶液导向哪一个步骤。将去除点设在使输往下一步骤的输送管数目尽可能小之处自然是合理的。烟囱状结构能将管路的水平出口在尽可能高的水平面上与该结构相连,在此情况下,泵送变得容易并可避免深的管路挖掘工程。已经很明显的优点是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两种可分离的溶液排出沉降槽的设备,其特征为,为从沉降槽中将各所述溶液排往提取溶液流槽(9)和水端(10),将比所述流槽和水端深的烟囱状溢流道箱(20)相连,烟囱状溢流道箱的底部是又与相应溶液的输送管(21)相连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布鲁尔内曼洛诺莉利亚斯提格E霍尔托尔姆尤哈尼吕拉拉伊莫库西斯托彼德里泰帕莱提莫萨伦帕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昆普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I[芬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