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113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抑制异物的侵入的电动机。该电动机包括支承于前侧壳体的筒状构件的环状构件。环状构件具有以与沿旋转轴的环构件的周向延伸的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相对部。环状构件具有与环构件的第1表面相对的第1覆盖部和与环构件的第2表面相对的第2覆盖部。第1覆盖部和第2覆盖部以使夹在第1覆盖部与第1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同夹在第2覆盖部与第2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相同的方式与环构件分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
技术介绍
电动机有时在异物发生飞散的环境下使用。例如,机床的主轴头配置于用于加工工件的加工室。主轴头在切削时产生的切屑和切削液等异物发生飞散的环境下使用。主轴头具有用于使主轴旋转的电动机。当异物侵入到电动机的内部时,有可能使绕组产生绝缘不良或损害轴承的功能。因而,电动机优选具有抑制异物侵入到电动机的内部的机构。在以往的技术中,研究一种抑制异物自电动机的旋转轴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侵入到内部的构造。在日本特开2003-5214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内容:通过配置与电动机的旋转轴相接触的油封,从而抑制异物侵入到电动机的内部。在日本特开2016-8656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包括:第1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该第1槽的一个端部与壳体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另一个端部与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及第2槽,其形成于轴承的外周面并沿旋转轴的周向延伸。并且,公开了经由第1槽后的压缩空气被吹送至旋转轴的内容。在日本特开2015-22302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自外部向前方的壳体构件的内部供给加压后的空气的电动机。在该电动机中,公开了:在前方的壳体构件形成有用于将加压后的空气供给至轴承的周围的空间的空气流路。在转速为低速的电动机的情况下,能够在壳体与旋转轴之间设置油封。然而,在为以例如每分钟超过8000转那样的高速进行旋转的电动机的情况下,油封会发生磨损。因而,有时无法实现期望的密封功能。对此,公知有一种在旋转轴与固定于壳体的构件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并向该间隙供给空气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当电动机进行驱动时,内部的空间成为负压,因此,存在在使电动机停止时异物侵入到内部的情况。因而,如所述日本特开2015-223022号公报所记载那样,存在需要用于供给被压缩的空气的机构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其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以及壳体,其支承旋转轴,该壳体配置于旋转轴与其他构件相连结的一侧。电动机包括支承于壳体的环状构件。旋转轴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环状构件具有以与沿突出部的周向延伸的表面隔开预先确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相对部。环状构件具有与突出部的靠一侧的第1表面相对的第1覆盖部和与突出部的靠另一侧的第2表面相对的第2覆盖部。第1覆盖部以与第1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第2覆盖部以与第2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第1覆盖部和第2覆盖部以使夹在第1覆盖部与第1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同夹在第2覆盖部与第2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相同的方式与突出部分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够使第1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与第2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能够使第1覆盖部与第1表面之间的间隔形成为同第2覆盖部与第2表面之间的间隔相同。能够使第1覆盖部的径向上的长度形成为与第2覆盖部的径向上的长度相同。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够使第1表面和第2表面中的、一个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比另一个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能够形成为使第1覆盖部和第2覆盖部中的、一个覆盖部与一个表面相对且使另一个覆盖部与另一个表面相对。能够使一个覆盖部与一个表面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比另一个覆盖部与另一个表面之间的间隔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够使第1表面和第2表面中的、一个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比另一个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大。能够形成为使第1覆盖部和第2覆盖部中的、一个覆盖部与一个表面相对且使另一个覆盖部与另一个表面相对。能够使一个覆盖部的径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另一个覆盖部的径向上的长度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够使相对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环状构件能够包括具有第1覆盖部的外侧构件和具有第2覆盖部的内侧构件。外侧构件能够以可自内侧构件拆下的方式固定于内侧构件。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抑制异物的侵入的电动机。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第1电动机的剖视图。图2是第1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第1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比较例的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第2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第3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中的第4电动机的环状构件的一部分和环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7来说明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在异物发生飞散的环境下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用于在机床中使安装有工具的主轴旋转。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配置于机床的主轴头的内部。主轴头配置于机床的加工室。在主轴头的周围存在在对工件进行切削时产生的切屑和向加工室喷射的切削液的液滴等异物。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具有抑制这些异物侵入到内部的构造。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动机的局部剖视图。电动机1包括转子11和定子12。定子12由例如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钢板形成。在定子12卷绕有线圈16。转子11具有旋转轴13和固定于旋转轴13的外侧且具有多个磁体的转子芯17。旋转轴13与用于传递旋转力的主轴等其他构件相连结。旋转轴13绕旋转轴线RA旋转。本实施方式的轴向指的是,旋转轴13的旋转轴线RA延伸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径向指的是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指的是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另外,在电动机1中,将旋转轴13与其他构件相连结的一侧称作前侧。另外,将与前侧相反的一侧称作后侧。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箭头81表示电动机1的前侧,箭头82表示电动机1的后侧。电动机1具有作为壳体的、前侧壳体51和后侧壳体52。在壳体固定有定子12。另外,壳体借助轴承将转子11支承为能够旋转。前侧壳体51配置于旋转轴13与其他构件相连结的一侧。后侧壳体52具有形成为筒状且作为后侧壳体52的主体部发挥功能的筒状构件22和对后侧轴承15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构件26。轴承支承构件26利用螺栓38固定于筒状构件22。轴承支承构件26对后侧轴承15的外圈进行支承。后侧轴承15的内圈对旋转轴13进行支承。在旋转轴13的后侧的端部配置有用于检测旋转轴13的旋转位置或转速的编码器19。在筒状构件22的后侧的端部固定有将筒状构件22的内部的空间封闭的后罩23。前侧壳体51具有形成为筒状且作为前侧壳体的主体部发挥功能的筒状构件21。定子12固定于前侧壳体51的筒状构件21和后侧壳体52的筒状构件22。转子11的旋转轴13被作为支承于筒状构件21的轴承的前侧轴承14和作为支承于筒状构件22的轴承的后侧轴承15支承。在图2中示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壳体的一部分和前侧轴承的一部分剖切时的局部剖视图。参照图1和图2,前侧壳体51具有固定于筒状构件21的轴承支承构件25。轴承支承构件25对前侧轴承14进行支承。本实施方式的轴承支承构件25利用螺栓固定于筒状构件21。或者,轴承支承构件25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筒状构件21。轴承支承构件25固定于筒状构件21的内表面。前侧轴承14以使旋转轴13的前侧的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13。前侧轴承14具有外圈31、内圈32、以及配置于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的滚珠33。内圈32与旋转轴13一起旋转。轴承支承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该电动机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壳体,其支承所述旋转轴,该壳体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与其他构件相连结的一侧;以及环状构件,其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所述环状构件具有以与沿所述突出部的周向延伸的表面隔开预先确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相对部、与所述突出部的靠所述一侧的第1表面相对的第1覆盖部、以及与所述突出部的靠另一侧的第2表面相对的第2覆盖部,所述第1覆盖部以与所述第1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所述第2覆盖部以与所述第2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所述第1覆盖部和所述第2覆盖部以使夹在所述第1覆盖部与所述第1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同夹在所述第2覆盖部与所述第2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相同的方式与所述突出部分开。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24 JP 2016-207961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该电动机包括: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壳体,其支承所述旋转轴,该壳体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与其他构件相连结的一侧;以及环状构件,其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所述环状构件具有以与沿所述突出部的周向延伸的表面隔开预先确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相对部、与所述突出部的靠所述一侧的第1表面相对的第1覆盖部、以及与所述突出部的靠另一侧的第2表面相对的第2覆盖部,所述第1覆盖部以与所述第1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所述第2覆盖部以与所述第2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所述第1覆盖部和所述第2覆盖部以使夹在所述第1覆盖部与所述第1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同夹在所述第2覆盖部与所述第2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压力相同的方式与所述突出部分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中,所述第1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与所述第2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所述第1覆盖部与所述第1表面之间的间隔同所述第2覆盖部与所述第2表面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谷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发那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