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3715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包括一个基座本体、两个打印平台和两个承托平台,每个打印平台分别位于一个承托平台正上方,每个打印平台和对应位置的一个承托平台通过调节螺栓连接,基座本体的顶部设有两个竖直并对称设置的导向板,每个承托平台均呈水平状态设置在两个导向板之间,每个导向板上均设有供承托平台可平移的调节部件,基座本体顶部设有两个敞口朝上并对称设置的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均设有第一驱动部件,基座顶部一侧位于两个导向板之间设有第二驱动部件,基座本体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打印平台交换式平移不间断工作,提高效率。

A 3D printer base for an exchangeable platfor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3D printers, in particular to a 3D printer base for an exchangeable platform, including a base body, two printing platforms and two supporting platforms. Each printing platform is located above a supporting platform, and each printing platform and a supporting platform for their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are adjusted by adjustment. The top of the base body is provided with two vertical and symmetrical guide plates, each of which is set horizontally between two guiding plates. Each guid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n adjustment unit for a supporting platform to be moved. At the top of the base body, there are two open and symmetrical accommodating chambers. A first drive part is provided in the accommodating chamber, and the top side of the bas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guiding plates with second driving parts, and the top of the base body is provided with two symmetrical lifting and lifting parts.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the printing platform exchange translation continuously and improve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
本技术涉及3D打印机
,特别涉及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
技术介绍
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机基本相同,是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这是一项颠覆传统制造工艺的技术革命。传统的3D打印机包括一个基座,一个打印平台和一个XY轴线的打印喷头,其缺点在于,因为3D打印机打印出的产品一开始是有一定热量的,所以需要等待其冷却,那么平台承载着等待冷却的产品,所以3D打印机处于停工状态,这样就直接耽误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包括一个基座本体、两个打印平台和两个承托平台,所述基座本体为矩形结构,每个所述打印平台分别位于一个承托平台正上方,每个所述打印平台和对应位置的一个承托平台通过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基座本体的顶部设有两个竖直并对称设置的导向板,每个所述承托平台均呈水平状态并且可循环交换式的设置在两个导向板之间,每个所述导向板上均设有供承托平台可交换式平移的调节部件,所述基座本体顶部设有两个敞口朝上并对称设置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承托平台平移的第一驱动部件,所述基座顶部一侧位于两个导向板之间设有第二驱动部件,所述基座本体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部件。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导向板上均设有矩形通槽,每个所述导向板均结构相同,每个所述导向板均包括不少于三个调节板,每个所述调节板均沿导向板长度方向并间隔设置在矩形通槽内,每个所述调节板外侧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均与一个导向板一侧连接,每个所述调节板的两侧与矩形通槽内的两个侧面留有距离。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调节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供承托平台滑动的凹槽,每个导向板位于矩形通槽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矩形凹槽,所述位于矩形通槽中间位置的调节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一矩形凹槽结构相同的第二矩形凹槽,每个所述导向板上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一矩形凹槽连通的通槽,每个所述位于矩形通槽中间位置的调节板上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二矩形凹槽连通的通槽,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底部均设有第一弹簧组,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内均设有与一个调节板连接的第一推动块,每个所述第一推动块均穿过通槽并向导向板的外侧面延伸,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内均设有与矩形通槽两端的调节板连接的第二推动块,每个所述第二推动块均穿过对应位置的通槽并向导向板的外侧延伸。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件均包括若干个沿导向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承托板,若干所述承托板包括第一承托板和第二承托板,所述第一承托板对应于第一推动块设置,所述第二承托板对应于第二推动块设置,所述第一承托板和第二承托板上均设有推动组件,所述第一承托板上的推动组件与第一推动块连接,所述第二承托板上的推动组件与第二推动块连接。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二推动块的上下两端面均设有复位板,每个所述复位板均呈水平状态设置并且通过第二弹簧组与其端面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均包括若干个沿导向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齿轮、传动杆和皮带轮,每个所述齿轮均竖直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且与一个传动杆固定连接,每个所述传动杆均呈水平状态设置并且另一端穿过基座本体的一侧面并与一个皮带轮连接,同一列的皮带轮上套设有驱动其转动的一个皮带,每个所述位于导向板一侧的一个皮带轮旁侧均设有步进电机。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承托平台底部均设有与齿轮啮合传动的齿条。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承托平台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平移块,每个所述平移块均呈水平状态设置,每个所述平移块一端均与承托平台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导向板内,每个所述位于导向板内的一端的底部均设有滚珠。进一步地,所述基座本体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圆形通槽,每个所述圆形通槽分别靠近导向板一端设置,每个所述升降部件均包括升降柱、矩形板和海绵,每个所述升降柱均竖直设置在圆形通槽内,每个所述升降柱的轴线方向均垂直于导向板的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矩形板均呈水平状态设置在一个升降柱的顶端,每个所述海绵均设置在一个矩形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气缸和电动推杆,所述气缸设置在基座本体顶部的一侧,所述气缸输出方向垂直导向板长度方向,所述电动推杆设置在气缸输出端上,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杆上设有连接部,所述电动推杆的推送方向与导向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每个所述承托平台底部设有与连接部插入的连接槽。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当第一个打印平台承载着已经打印好的产品后,会被第二驱动部件进行驱动,平移至导向板远离3D打印机喷头的一侧,同时在承载着打印好的产品的打印平台进行移动时,导向板远离3D打印机喷头的一侧的另一个打印平台也开始平移,两个打印平台同时相向移动,没有承载产品的打印机平台是在靠近导向板底部进行平移,承载着产品的打印机平台是在靠近导向板顶部进行平移,当两个打印机平台都上下平移至设定位置后,对应两个打印平台下方的升降部件会对其底部的承托平台进行贴合支撑,随后调节部件会进行调节,随后承载着产品的打印平台会随着升降部件进行下降至靠近导向板底部的滑道中,另一个打印机平台会随着另一个升降部件进行上升至靠近导向板顶部的滑道中,如此循环,保证了生产效率,并且本技术结构简单,明了,后期维护很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导向板、调节板和调节部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基座本体1,打印平台2,承托平台3,导向板3a,调节板3b,固定板3c,第一弹簧组3d,第一推动块4,第二推动块5,复位板5a,第二弹簧组5b,调节部件6,第一承托板6a,第二承托板6b,推动组件6c,第一驱动部件7,齿轮7a,步进电机7b,齿条7c,第二驱动部件8,气缸8a,电动推杆8b,连接部8c,升降柱9a,矩形板9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包括一个基座本体1、两个打印平台2和两个承托平台3,所述基座本体1为矩形结构,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分别位于一个承托平台3正上方,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和对应位置的一个承托平台3通过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基座本体1的顶部设有两个竖直并对称设置的导向板3a,每个所述承托平台3均呈水平状态并且可循环交换式的设置在两个导向板3a之间,每个所述导向板3a上均设有供承托平台3可交换式平移的调节部件6,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敞口朝上并对称设置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承托平台3平移的第一驱动部件7,所述基座顶部一侧位于两个导向板3a之间设有第二驱动部件8,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部件,当第一个打印平台2承载着已经打印好的产品后,会被第二驱动部件8进行驱动,平移至导向板3a远离3D打印机喷头的一侧,同时在承载着打印好的产品的打印平台2进行移动时,导向板3a远离3D打印机喷头的一侧的另一个打印平台2也开始平移,两个打印平台2同时相向移动,没有承载产品的打印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基座本体(1)、两个打印平台(2)和两个承托平台(3),所述基座本体(1)为矩形结构,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分别位于一个承托平台(3)正上方,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和对应位置的一个承托平台(3)通过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基座本体(1)的顶部设有两个竖直并对称设置的导向板(3a),每个所述承托平台(3)均呈水平状态并且可循环交换式的设置在两个导向板(3a)之间,每个所述导向板(3a)上均设有供承托平台(3)可交换式平移的调节部件(6),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敞口朝上并对称设置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承托平台(3)平移的第一驱动部件(7),所述基座顶部一侧位于两个导向板(3a)之间设有第二驱动部件(8),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基座本体(1)、两个打印平台(2)和两个承托平台(3),所述基座本体(1)为矩形结构,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分别位于一个承托平台(3)正上方,每个所述打印平台(2)和对应位置的一个承托平台(3)通过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基座本体(1)的顶部设有两个竖直并对称设置的导向板(3a),每个所述承托平台(3)均呈水平状态并且可循环交换式的设置在两个导向板(3a)之间,每个所述导向板(3a)上均设有供承托平台(3)可交换式平移的调节部件(6),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敞口朝上并对称设置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用于驱动承托平台(3)平移的第一驱动部件(7),所述基座顶部一侧位于两个导向板(3a)之间设有第二驱动部件(8),所述基座本体(1)顶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升降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板(3a)上均设有矩形通槽,每个所述导向板(3a)均结构相同,每个所述导向板(3a)均包括不少于三个调节板(3b),每个所述调节板(3b)均沿导向板(3a)长度方向并间隔设置在矩形通槽内,每个所述调节板(3b)外侧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固定板(3c),每个所述固定板(3c)的一侧均与一个导向板(3a)一侧连接,每个所述调节板(3b)的两侧与矩形通槽内的两个侧面留有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节板(3b)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供承托平台(3)滑动的凹槽,每个导向板(3a)位于矩形通槽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矩形凹槽,所述位于矩形通槽中间位置的调节板(3b)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一矩形凹槽结构相同的第二矩形凹槽,每个所述导向板(3a)上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一矩形凹槽连通的通槽,每个所述位于矩形通槽中间位置的调节板(3b)上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二矩形凹槽连通的通槽,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和第二矩形凹槽底部均设有第一弹簧组(3d),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内均设有与一个调节板(3b)连接的第一推动块(4),每个所述第一推动块(4)均穿过通槽并向导向板(3a)的外侧面延伸,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内均设有与矩形通槽两端的调节板(3b)连接的第二推动块(5),每个所述第二推动块(5)均穿过对应位置的通槽并向导向板(3a)的外侧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交换平台的3D打印机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6)均包括若干个沿导向板(3a)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承托板,若干所述承托板包括第一承托板(6a)和第二承托板(6b),所述第一承托板(6a)对应于第一推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坤民程帅李大成胡鹏冲丁绪星方长松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创融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