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582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包括上柱模块、下柱模块、中部矩形节点模块、左梁模块、右梁模块、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和高强螺栓;中部矩形节点模块与上柱模块、下柱模块、左梁模块和右梁模块用高强螺栓连接装配,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贯穿且横截面形心重合于上柱模块、下柱模块和中部矩形节点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场焊接工作量大,焊接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大大提高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有效提高节点域受力性能,具有施工方便、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及节能环保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业发展迅猛,由此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亟待处理,而建筑垃圾总量的一半为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废弃混凝土的回收,使其恢复部分原有性能,形成新的建筑成品,不但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再生利用,而且解决了部分环保问题,符合绿色、可持续要求。钢管再生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灌注再生混凝土,使钢管与核心再生混凝土能共同承担纵向荷载的结构构件,施工中无需绑扎钢筋和支模,其内部再生混凝土在钢管的横向约束作用下,使构件的承载力即延性均有显著提高,同时再生混凝土的存在也增大了钢管的侧向刚度,避免了向内凹曲。该类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又充分利用了再生混凝土这一绿色环保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地铁、高层建筑结构、工业厂房和桥梁结构中。但如今随着建筑物高度跨度等的不断增加,柱子承担的荷载也越来越大,保证在高轴压比下,柱子仍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较好的延性成为目前工程界的一种迫切要求,而传统钢管再生混凝土易发生屈曲失稳破坏,无论从强度还是延性上均难以满足当今工程应用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

【技术保护点】
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所述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分别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上柱模块(1)、下柱模块(2)、左梁模块(4)、右梁模块(5),所述上柱模块(1)、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及下柱模块(2)之间连通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6)。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所述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分别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上柱模块(1)、下柱模块(2)、左梁模块(4)、右梁模块(5),所述上柱模块(1)、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及下柱模块(2)之间连通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6)与所述腔体内壁之间填充有再生混凝土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矩形节点模块(3)包括节点处矩形厚壁钢管(3-1),所述节点处矩形厚壁钢管(3-1)的上下两端口分别焊接节点上端板(3-2)、节点下端板(3-3),所述节点处矩形厚壁钢管(3-1)相对的两侧壁、节点上端板(3-2)和节点下端板(3-3)均开设有螺栓孔,所述上柱模块(1)连接节点上端板(3-2),所述下柱模块(2)连接节点下端板(3-3),所述左梁模块(4)、右梁模块(5)分别连接节点处矩形厚壁钢管(3-1)两侧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上端板(3-2)和节点下端板(3-3)均为“一”字型或“十”字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型钢高强混凝土芯柱叠合柱-钢梁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梁模块(4)包括左侧工字型钢梁(4-1)和左梁端板(4-2),所述左侧工字型钢梁(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辉厉嘉鑫刘云贺李哲郭婷婷张鹏毛肇玮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