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814458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6: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将假栅的主刻蚀过程分为两次刻蚀过程,即对假栅层的第一次刻蚀和对假栅雏形结构的第二次刻蚀,并且在两次主刻蚀过程中引入了一次氮化处理,以在第一次刻蚀形成的假栅雏形结构背离衬底一端表面形成绝缘薄膜,所述绝缘薄膜在第二次刻蚀过程中起到了对假栅雏形结构背离所述衬底一端的假栅的保护作用,避免了顶部的假栅在第二次刻蚀过程中被长时间过刻蚀而形成凹陷等受损现象的可能,从而改善了后续形成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的形貌,进而改善了最终形成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不断小型化的需求,半导体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晶体管在20nm线程以下时出现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漏电流现象,真正将半导体器件的制程带入到了20nm线程以下领域,为半导体器件的小型化提供了新的方向。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所述衬底10表面的多个鳍部11,位于相邻的所述鳍部11之间的隔离部(图1中未示出);位于所述鳍部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源区12、沟道区13和漏区14,所述沟道区13位于所述源区12和漏区14之间;位于所述鳍部11背离所述衬底10一侧表面的栅极结构20,所述栅极结构20朝向所述衬底10一侧的锗鳍11为所述沟道区13,位于所述栅极结构两侧,覆盖所述栅极结构侧面的侧墙30以及覆盖所述鳍部11、隔离部侧面和顶面以及所述侧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表面具有多个相间排列的隔离部和鳍部,所述隔离部部分覆盖所述鳍部侧壁;在所述鳍部背离所述衬底一侧表面沉积假栅介质层,以使所述假栅介质层覆盖所述鳍部的裸露表面;在所述隔离部和鳍部背离所述衬底一侧表面沉积假栅层;对所述假栅层进行第一次刻蚀,以形成假栅雏形结构,所述第一次刻蚀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预设时间;对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进行氮化处理,以在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背离所述衬底一端表面形成绝缘薄膜;对氮化处理后的假栅雏形结构进行第二次刻蚀,以形成横跨至少一个所述鳍部的假栅,所述假栅与所述假栅介质层构成假栅结构,所述第二次刻蚀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预设时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表面具有多个相间排列的隔离部和鳍部,所述隔离部部分覆盖所述鳍部侧壁;在所述鳍部背离所述衬底一侧表面沉积假栅介质层,以使所述假栅介质层覆盖所述鳍部的裸露表面;在所述隔离部和鳍部背离所述衬底一侧表面沉积假栅层;对所述假栅层进行第一次刻蚀,以形成假栅雏形结构,所述第一次刻蚀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预设时间;对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进行氮化处理,以在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背离所述衬底一端表面形成绝缘薄膜;对氮化处理后的假栅雏形结构进行第二次刻蚀,以形成横跨至少一个所述鳍部的假栅,所述假栅与所述假栅介质层构成假栅结构,所述第二次刻蚀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预设时间,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与第二预设时间之和等于假栅主刻蚀工艺所需时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进行氮化处理,以在所述假栅雏形结构背离所述衬底一端表面形成绝缘薄膜包括:将所述假栅雏形结构所处环境的反应墙体压力设置为70-80毫托,每分钟通入40-60毫升氮气,以700-900瓦的反应功率对所述假栅雏形结构氮化处理90-110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包括端点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龙霍宗亮叶甜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