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0904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该油雾分离器包括:壳体,其相对于发动机的主体独立设置;以及油分离部,其对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进行分离。壳体包括:入口外壳,其设于油分离部的上游侧;出口外壳,其设于油分离部的下游侧;以及第1主体外壳和第2主体外壳,该第1主体外壳和第2主体外壳为相同形状,沿着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油分离部由沿着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的第1油分离部和第2油分离部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对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成分进行分离的油雾分离器。
技术介绍
以往以来,使用有一种对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含有的油雾进行分离并使油返回到发动机的油盘的油雾分离器。在发动机的缸盖罩等没有安装的空间时,将油雾分离器设于与发动机的主体分开的部位。然而,在发动机中,由于窜气的流量等根据发动机的排气量而变化,因此,油雾分离器也被要求是与其相对应的规格。例如,当窜气以高速流动时,由于可能产生一度利用油雾分离器的油分离部分离并排出的油被吸引到壳体内并再次飞散而自流出口流出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发动机的性能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增大油雾分离器的壳体的下游侧的截面积而减少窜气的流速等的措施。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33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与发动机的性能相对应的设计自由度较大的油雾分离器。如图6所示,专利文献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成为以下的结构:壳体62包括形成有窜气的流入口64的上游侧半分割体63和形成有窜气的流出口66的下游侧半分割体65,油分离部67被夹在上游侧半分割体63与下游侧半分割体65之间。因而,通过准备多种上游侧半分割体63或下游侧半分割体65,能够选择与各发动机的规格相对应的上游侧半分割体63或下游侧半分割体65来进行组装使用。另外,对于油分离部67也能够同样地进行选择使用。如此一来,能够提高油雾分离器61的设计自由度。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61中,关于油分离部67的设计自由度,由于成为在壳体62内仅设有一个整体的油分离部67的结构,因此,只能在对该一个整体的油分离部67进行设定并可调整的规格的范围内应对发动机的要求,而无法更细致地应对发动机的规格。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油分离部的设计自由度较大而可极细致地应对各发动机的规格的油雾分离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该油雾分离器包括:壳体,其相对于发动机的主体独立设置;以及油分离部,其安装于该壳体内,对在所述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进行分离,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入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上游侧;出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下游侧;以及主体外壳,其配设于所述入口外壳与所述出口外壳之间,形成有将油排出的排油口,设有多个所述油分离部,各所述油分离部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设有多个所述主体外壳,各所述主体外壳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各所述油分离部分别安装于各所述主体外壳。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各所述主体外壳均形成为相同形状。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所述主体外壳由相同形状的第1主体外壳和第2主体外壳构成,所述油分离部由夹在所述入口外壳与所述第1主体外壳之间的第1油分离部、和夹在所述第1主体外壳与所述第2主体外壳之间的第2油分离部构成。其他的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所述入口外壳和所述出口外壳形成为相同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油分离部设有多个,各油分离部沿着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因此,不仅能够在各个油分离部以各种规格进行设定,还能够在油分离部彼此之间使规格相互相同或相互不同。因此,油分离部能够作为整体而以非常多样的规格进行设定,因此,能够更细致地对应各发动机的规格。另外,主体外壳设有多个,所述各主体外壳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所述各油分离部设于每个所述主体外壳,该情况下,以各主体外壳为单位组装各油分离部即可,因而,容易将多个油分离部组装在壳体内。而且,各主体外壳均形成为相同形状,该情况下,能够使多个主体外壳通用化,因此,能够降低成本。而且,所述入口外壳和所述出口外壳形成为相同形状,该情况下,能够使入口外壳和出口外壳通用化,因此,能够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中,列举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的非限定性的例子,参照所提及的多个附图,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相同的参考附图标记在多个附图中表示相同的部位。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的分解剖视图。图3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油雾分离器和以往的油雾分离器的性能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以往的油雾分离器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此示出的内容是例示用的内容,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提供被认为是最有效且不难理解的说明为目的,叙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概念性的特征。基于这一点,无意超出为了让人从根本上理解本专利技术所需的程度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详细构造,而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与附图相匹配的说明明确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实际上是如何实现的。以下,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本实施方式的油雾分离器为独立于发动机的主体设置的外置式的油雾分离器。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在内部所含有的油在通过油雾分离器的过程中被分离,然后回到进气系统并被重新燃烧。另一方面,分离出的油自排油口返回到油盘。油雾分离器设于窜气的流路的中途。油雾分离器包括:壳体;以及油分离部,其安装于壳体内,用于将在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分离出来。壳体包括有入口外壳、出口外壳以及多个主体外壳。油分离部设有多个,各油分离部沿着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分离部例示了将两个油分离部直排配设而成的2级油分离部。以下,详细说明各构件。在图1至图3中,壳体2包括:入口外壳11,其设于油分离部41的上游侧;出口外壳31,其设于油分离部41的下游侧;以及两个主体外壳21,该两个主体外壳21配设于入口外壳11与出口外壳31之间。入口外壳11在上游侧形成有小径的圆筒状的管连接部12,管连接部12与窜气的流路中的未图示的上游侧配管连接。入口外壳11的另一侧构成大径的圆筒状并形成为与管连接部12的流路空间连通的入口壁部13,在其开口端侧形成有以环状向外侧突出的凸缘14。入口外壳11由合成树脂形成。主体外壳21包括材质、形状等完全相同的第1主体外壳22和第2主体外壳23,第1主体外壳22和第2主体外壳23沿着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在同一轴上。各主体外壳形成为大径的圆筒状,且内部成为油分离室24。在各主体外壳的两开口端侧形成有以环状向外侧突出的凸缘,两凸缘形成为与入口外壳11的凸缘14相同的外径,第1主体外壳22的上游侧的凸缘25的靠上游侧的面与入口外壳11的凸缘14的靠下游侧的面抵接,第2主体外壳23的上游侧的凸缘25的靠上游侧的面与第1主体外壳22的下游侧的凸缘26的靠下游侧的面抵接,利用该抵接部分将各外壳彼此接合。在各主体外壳的上游侧的凸缘25形成有台阶部27,在该台阶部27形成有供后述的油分离部41的分隔板部45的周端部安装的安装部28。而且,在各主体外壳的底面29的靠下游的位置向垂直下方一体地设有将利用油分离部41分离出的油排出的排油口30。另外,未图示,用于连结排油口30和回收被排出的油的发动机的排油盘的配管分别与油盘连接。各主体外壳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出口外壳31形成为与入口外壳11材质相同、形状相同,由管连接部32、出口壁部33以及凸缘34形成,以使入口外壳11左右翻转后的状态连接于第2主体外壳23。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油雾分离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包括:壳体,其相对于发动机的主体独立设置;以及油分离部,其安装于该壳体内,对在所述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进行分离,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入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上游侧;出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下游侧;以及主体外壳,其配设于所述入口外壳与所述出口外壳之间,形成有将油排出的排油口,设有多个所述油分离部,各所述油分离部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19 JP 2016-2054041.一种油雾分离器,其包括:壳体,其相对于发动机的主体独立设置;以及油分离部,其安装于该壳体内,对在所述发动机内产生的窜气中的油进行分离,该油雾分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入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上游侧;出口外壳,其设于所述油分离部的下游侧;以及主体外壳,其配设于所述入口外壳与所述出口外壳之间,形成有将油排出的排油口,设有多个所述油分离部,各所述油分离部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中,设有多个所述主体外壳,各所述主体外壳沿着所述窜气的流通方向直排配设,各所述油分离部分别安装于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永斋庸堀内洋志森下豪人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