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感应淬火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076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齿轮感应淬火定位装置,适用于齿轮单齿连续感应淬火。定位装置由定位杆(12),调节支架(16),感应器(11)以及挡油板(19)组成。定位装置的设计采用当齿定位技术,保证齿轮感应加热的稳定性、均匀性。定位装置中感应器的左右二侧,设有挡油板,可防止感应加热时背冷的冷却液进入加热齿面,从而保证得到良好的加热层、硬化层。(*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轮单齿连续感应淬火的定位装置。齿轮单齿连续感应淬火是将一感应器置于二相邻A、B齿间的空隙处,与A、B齿二齿面沿齿形保持均匀的间隙,对二相邻齿表面进行感应加热,加热后通过淬火得二相邻齿表面的硬化层。由于淬火是单齿连续进行的,每一个齿的二个侧面是二次加热的,故就难以保证每一次加热时感应器与加热齿齿面间隙相同。且当感应器于A、B齿间对A、B齿的一个侧面加热时,A、B齿的另一侧面会由于加热侧热量影响而导致退火等现象,弱化已得的硬化层。GB2143854A提出另齿定位思想及定位机构。即当A、B齿二相邻齿面加热时,于另一个齿间进行定位。并提出为避免当A、B齿二相邻齿面加热时,热量影响A、B齿的另一侧面而采用背冷技术,即在另侧齿面上喷射冷却介质。虽然这些技术改进了齿轮感应淬火的效果。但由于齿轮本身的误差,另齿定位精度不高,仍难以稳定间隙。再一方面,背冷技术带来了冷却介质有可能进入加热齿面间影响加热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改进定位结构,防止背冷的冷却介质进入加热齿间,提出一种能于感应加热齿面定位(即当齿定位),且能防止背冷冷却介质进入加热齿面的感应淬火定位装置。本专利技术感应淬火定位装置,其特点是设计有与感应器直接紧固在一起的定位机构。当感应加热二相邻A、B齿齿表面时,先由定位杆在该处(即当齿)精确定位。在精确定位的条件下进行感应加热。定位的目的是使感应器与二相邻A、B齿齿面的间隙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得到最佳的加热层,淬火后沿齿廓、齿根有良好分布的硬化层。在感应器的左右二侧设计有挡油板,可排除背冷的冷却介质进入加热的A、B齿齿表面,保证A、B齿齿表面的加热状态不被破坏。由于本专利技术装置定位杆当齿定位,定位精确,使感应器与加热齿面的间隙呈最佳状态,且能在全部处理过程中自动地始终保持一致,再加上挡油板防止背冷冷却液进入加热区,保证得到稳定的、沿齿廓齿根均匀的硬化层。以下结合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总图,定位装置由定位杆(12)、调节支架(16)、感应器(11)及挡油板(19)组成,其特征是定位杆固定在调节支架上,调节支架通过螺丝(112)固定在感应器上。感应加热时,定位球头(12-3)的位置可根据工艺参数规定的感应器与齿廓之间的间隙来确定,并且通过调节支架上的微调螺丝(14a)、(14b)定位杆的调节螺母(15a)、(15b)来调整位置。定位、调节机构有二个,分布在感应器的前后二侧,保证感应器在加热时,无论感应器沿齿根槽那个方向(前或后)移动,无论感应器处于齿根槽的什么位置,感应器都是在精确定位下加热,稳定最佳间隙,得到最佳热量分布,淬火后得稳定的最佳硬化层。且在全部处理过程的状态相同,而得每个齿的硬化层相同。图2是定位杆结构图。定位杆(12)系弹性结构,由定位球头(12-3)、芯轴(12-4)、调节螺母(15a)、(15b)、弹性元件(12-5)、限位滚珠(12-1)、锁紧螺母(12-2)及间隙垫圈(12-6)组成。定位杆的弹性结构,能保证定位球头(12-3)在齿轮的径向有一定的微动量,当齿轮齿面平直度发生变化时,由于弹性作用,定位球头在定位过程中,虽然齿轮齿面平直度有变化、但它始终与被加热齿的齿面紧密接触,使感应器处于最佳位置保持与齿面的最佳间隙。同时由于定位杆的弹性作用,保证了定位稳定。在感应器的左右二侧,有固定在感应器上的挡油板(19)。挡油板由绝缘垫板(111)与感应器保持绝缘。挡油板起着当感应加热时,防止由于采用背冷而喷射在A、B齿另一侧(背侧)上的冷却液进入加热区而影响加热齿面的加热状态。在定位杆芯轴端部,设计有限位滚珠(12-1)。定位装置工作时,其位置处于工艺参数允许的感应器与齿根最小间隙的地方,从而保证感应器与所加热的齿根保持最佳间隙,避免齿底部过热。限位滚珠(12-1)与定位球(12-3)的相对位置由间隙垫圈(12-6)调节。由于定位杆使感应器在被加热齿间直接定位即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当齿定位,因而避免了因淬火机床、夹具、齿轮的精度变化以及感应器通过加热后尺寸、位置的变化而使感应器与齿廓相对位置发生偏移,并且感应器与A、B二相邻齿齿廓的间隙在齿轮的全部处理过程中能自动地始终保持稳定一致,有效地保证对齿轮进行均匀稳定的加热。定位杆、调节支架用顺磁性材料弹性元件用磷青铜材料。定位球头(12-3)、限位滚珠(12-1)应经过表面处理,如表面渗氮。定位杆、调节支架用绝缘垫(13)与感应器保持绝缘。附图3、4、5是实施应用图,附图四所示是感应器在进入(或离开)齿槽时,定位装置的工作状态。附图五所示是感应器在齿槽中间位置时,定位杆的工作状态。A、B齿二相邻齿面感应淬火后,感应器(11),定位杆(12)退出A、B齿间,然后拨齿机构按顺序拨过一齿,接着感应器,定位杆再进入BD的齿间,定位杆(12)即自动精确定位进行加热淬火,从而保证经感应淬火后的齿轮有稳定的、同一的、均匀的硬化层。图中冷却水管(17)、汇流板(18)、挡油板固定螺丝(110)、调节支架固定螺丝(112)、背冷冷却液(31)、屏蔽板(33)、硬化层(34)、齿轮(35)、齿顶(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齿轮感应淬火定位装置,由定位杆、调节支架、感应器及挡油板组成。其特征是定位杆固定在调节支架上,调节支架固定在感应器上,在感应器的左右二侧,有固定在感应器上的挡油板。

【技术特征摘要】
1.齿轮感应淬火定位装置,由定位杆、调节支架、感应器及挡油板组成。其特征是定位杆固定在调节支架上,调节支架固定在感应器上,在感应器的左右二侧,有固定在感应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裕增姚文平
申请(专利权)人:铁道部戚野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