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169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配置原料纤维、纺纱、织造、染色、定型及柔软整理步骤,针织面料由坯纱双面纬编而成,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20~40%的棉纤维、30~40%的大豆纤维和30~50%的细旦丙纶纤维;坯纱纺纱工序包含对原料纤维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序。微波处理可以改变纤维素结晶结构,从而改善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回潮率,优化面料的吸湿性能,后续处理能进一步增加原料纤维表面的孔洞,利用孔隙的毛细效应使面料的排湿性能增强,水分在面料间吸附、扩散速率加快,最终表现为面料的吸湿排湿性能优良,具有速干性能,尤其适用于夏季服装的制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T恤面料多以棉纤维为主,相对于化纤而言,棉纤维具有良好的亲肤性和吸水性,但是在服用过程中,棉质面料吸汗后的排汗速率慢,特别是面料生产中的柔软整理,棉纤维在吸收入了汗水之后,一旦为汗水所饱和,干燥速度慢,从湿润状态到水分平衡所需时间非常长。此外,浸润水分的棉织物重量加重,对人体皮肤有粘糊的不快之感,因此衣服纤维贴在皮肤表面时,往往妨碍身体的活动。改进的技术方案如CN103774335A中公开的一种具有吸水速干功能的针织面料,其原料纤维由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尼龙和氨纶组成。其中,改性涤纶为十字断面,具有表面微结构,利于快速吸湿。但是,上述面料中的纤维全部为合成纤维,亲肤性较差;另外,面料吸汗之后进入空调环境中后,面料中的水分和面料急剧放热,会导致人体感觉吸汗部分的体感过于冰凉,服用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亲肤性能和穿着舒适度优良的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配置原料纤维、纺纱、织造、染色、定型及柔软整理步骤,针织面料由坯纱双面纬编而成,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20~40%的棉纤维、30~40%的打斗纤维和30~50%的细旦丙纶纤维;坯纱纺纱工序包含对原料纤维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序。大豆纤维表面的沟槽,海岛结构和细微孔隙均有主意提高面料的透气导湿效果,大豆纤维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亲肤性能,将上述三种纤维混纺制成双面纬编面料,吸湿导湿性能优于单种纤维面料。微波处理可以改变纤维素结晶结构,从而改善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回潮率,优化面料的吸湿性能,但对于纤维能力的变化需要通过控制微波频率和辐照时间进一步优选。微波频率过大和/或辐照时间过长会单支纤维能力的显著下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棉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345~380W,辐照时间为1.2~1.5min;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410~430W,辐照时间为0.8~1min。微波处理后的纤维素晶体度变小,结晶尺寸大小适中;而微波处理后大豆纤维内的结晶度和a-螺旋增加,两种纤维均表现为强力增加。微波处理时间过长或输出功率过大还会导致胡华现象。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染色前织造所得面料经预处理,预处理方法为:将面料导入35~45℃的预处理液中处理5~8min,然后水洗烘干,预处理液主要组成包含醇、离子液体和季铵碱,离子液的用量为4~10owf%,季铵碱的用量为3~6.5owf%,浴比为1:(25~30)。离子液体对纤维素具有溶解能力,将纱线导入预处理液中短时间处理可使棉纤维结晶区空隙增大,离子液体和季铵碱共同作用于棉纤维,可是棉纤维发生溶胀,无定型区增加;离子液体同样可使大豆蛋白纤维的沟槽增加并形成局部无定型区,使两种纤维容易上染,细旦丙纶纤维可采用色纤维,保证染色后面料无色差。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离子液体由组分A和组分B混合而成;组分A为选自丁基三乙基季铵四氟硼酸离子液体、丁基三乙基季铵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和丁基三乙基季铵硫氰酸盐离子液体中的至少一种,组分B为甲基咪唑氨基酸盐离子液体,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百分比为(4~5):1。组分A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极性较弱,对纤维素和大豆纤维的降解程度低,纤维经预处理后发生溶胀,而基酸离子液体具有很强氢键网络结构,对纤维素和蛋白纤维的降解作用较强,通过两种离子液体的共混,可对棉纤维的孔径出发生轻微的降解,对纱线强力影响不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预处理液中的醇为甲醇和/或乙醇。甲醇和乙醇的粘度小,且表面张力小,预处理液可深入纤维孔隙内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预处理液还包括0.5~1.5owf%的甘油。甘油最为助溶剂,对棉纤维和蛋白纤维均具有溶胀作用,能进一步优化纤维溶胀的均匀性,有助于消除纤维不均匀变形,使两种纤维的光泽度和强力增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烘干处理的温度为60~75℃,烘干时间为5~7h。烘干温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减弱高温和水蒸气对棉纤维的损失。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定型温度为115~125℃,定型压力为10~50KPa,车速为20~30min。棉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面料定型温度一般为160℃以上,降低定型温度一方面是由于丙纶在160℃左右会发生相变,而且,大豆纤维高温下稳定性较差,由于面料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经微波处理和染色前的预处理,纤维素晶体结构改变,定型温度过高纤维容易发生黄变,脆性增加。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柔软整理步骤的整理液中的主要组分及浓度:Gemini阳离子柔软剂3~8g/L、聚醚改性有机硅柔软剂10~15g/L、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0.2~0.8h/L;针织面料在所述整理液中浸轧整理后,在60~80℃的温度条件下预烘1~2min,之后再在125~135℃的温度条件下焙烘2~5min。两种柔软剂混合使用能发挥两者的优点,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柔软剂偏少控制,优化面料手感,保留面料原料纤维表面的部分沟槽,从而保证面料较快的导湿速率。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聚醚改性有机硅柔软剂为聚氨脂聚醚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细旦丙纶纤维、大豆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所得面料兼细旦丙纶纤维的导湿性能、大豆纤维的导湿性能和亲肤性能、棉纤维的快速吸湿性能和亲肤性能,微波处理可以改变纤维素结晶结构,从而改善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回潮率,优化面料的吸湿性能,后续处理能进一步增加原料纤维表面的孔洞,利用孔隙的毛细效应使面料的排湿性能增强,水分在面料间吸附、扩散速率加快,最终表现为面料的吸湿排湿性能优良,具有速干性能,尤其适用于夏季服装的制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配置原料纤维、纺纱、织造、染色、定型及柔软整理步骤,针织面料由坯纱双面纬编而成,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20%的棉纤维、30%的大豆纤维和50%的细旦丙纶纤维;坯纱纺纱工序包含对原料纤维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序。棉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340W,辐照时间为1min;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400W,辐照时间为0.6min。实施例1染前不经染色预处理。定型温度为150℃,定型压力为10Kpa,车速为30m/min。柔软整理步骤的整理液中的主要组分及浓度分别为:聚醚改性有机硅柔软剂20g/L、渗透剂JFC0.3~0.8G/L;针织面料在所述整理液中浸轧整理后,在90℃的温度条件下预烘2min,之后再在135℃的温度条件下焙烘3min。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40%的棉纤维、30%的大豆纤维和30%的细旦丙纶纤维;棉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原料纤维、纺纱、织造、染色、定型及柔软整理步骤,针织面料由坯纱双面纬编而成,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20~40%的棉纤维、30~40%的打斗纤维和30~50%的细旦丙纶纤维;坯纱纺纱工序包含对原料纤维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原料纤维、纺纱、织造、染色、定型及柔软整理步骤,针织面料由坯纱双面纬编而成,坯纱的纤维主要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20~40%的棉纤维、30~40%的打斗纤维和30~50%的细旦丙纶纤维;坯纱纺纱工序包含对原料纤维中棉纤维和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棉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345~380W,辐照时间为1.2~1.5min;大豆纤维的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为410~430W,辐照时间为0.8~1mi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染色前织造所得面料经预处理,预处理方法为:将面料导入35~45℃的预处理液中处理5~8min,然后水洗烘干,预处理液主要组成包含醇、离子液体和季铵碱,离子液的用量为4~10owf%,季铵碱的用量为3~6.5owf%,浴比为1:(25~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棉大豆纤维丙纶速干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由组分A和组分B混合而成;组分A为选自丁基三乙基季铵四氟硼酸离子液体、丁基三乙基季铵硫酸氢盐离子液和丁基三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圣澜服饰创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