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87362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包括支撑杆、焊接在支撑杆一端的扶手轴、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的限位轴、设置于扶手轴和限位轴两端的扶手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通过旋转、推拉实现中间扶手机构不同工作状态的调换,操作方便;通过限位卡壳、扶手支架和支撑杆等合理装配使用,在保证扶手机构强度的前提下,可增大后排座椅的使用、储物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限位卡壳上开设变形槽,可改善推拉时限位卡壳变形情况;在限位轴一端设置挡块,可防止调整状态时窜动,有效保证了中间扶手机构的使用稳定性,提高了驾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具体是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乘员储存与放置物品,提高后排座椅乘坐舒适性,现代汽车后排座椅上广泛设计了中间扶手。随着人们对驾乘舒适性与实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后排有限的设计空间,设计出满足驾乘人员要求的中间扶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汽车后排座椅中间扶手常常受后排座椅空间的限制,一般设计的后排座椅中间扶手的长度较短、储物空间有限,同时,受后排设计空间的设计,设计的中间扶手机构稳定性差,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会造成乘客乘坐时的不舒适感,降低驾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包括支撑杆、焊接在支撑杆一端的扶手轴、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的限位轴、设置于扶手轴和限位轴两端的扶手支架,所述扶手支架上开设有用于限位轴滑移的限位槽和位于限位槽外侧的调整槽,所述调整槽上部为与限位槽平行设置的直线型调整槽、下部为用于扶手轴翻转的弧形调整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轴一端装有挡块、另一端贯穿于扶手支架和装在扶手支架一侧的限位卡壳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卡壳上开设有分别与限位轴和扶手轴过盈配合的限位直槽和调整复合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直槽和调整复合槽与扶手支架上的限位槽和调整槽一一对应,限位直槽和调整复合槽外侧开设有变形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杆为U型结构;所述支撑杆、限位轴、扶手轴外侧注塑有扶手发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通过旋转、推拉实现中间扶手机构不同工作状态的调换,操作方便;通过限位卡壳、扶手支架和支撑杆等合理装配使用,在保证扶手机构强度的前提下,可增大后排座椅的使用、储物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限位卡壳上开设变形槽,可改善推拉时限位卡壳变形情况;在限位轴一端设置挡块,可防止调整状态时窜动,有效保证了中间扶手机构的使用稳定性,提高了驾乘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初始状态时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翻转至水平位置的状态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移至极限位置的状态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限位卡壳结构图。图中:1-支撑杆、2-扶手轴、3-限位轴、4-扶手支架、5-扶手发泡、6-限位槽、7-调整槽、8-限位卡壳、9-挡块、10-限位直槽、11-调整复合槽、12-变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包括支撑杆1、焊接在支撑杆1一端的扶手轴2、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上的限位轴3、设置于扶手轴2和限位轴3两端的扶手支架4,所述支撑杆1为U型结构,支撑杆1、限位轴3、扶手轴2外侧注塑有扶手发泡5,所述限位轴3一端装有挡块9、另一端贯穿于扶手支架4和装在扶手支架4一侧的限位卡壳8内,所述限位卡壳8上开设有分别与限位轴3和扶手轴2过盈配合的限位直槽10和调整复合槽11,所述限位直槽10和调整复合槽11与扶手支架4上的限位槽6和调整槽7一一对应,限位直槽10和调整复合槽11外侧开设有变形槽12,所述扶手支架4上开设有用于翻转滑移的限位槽6和调整槽7,所述限位槽6为用于限位轴3滑移的直线型限位槽,所述调整槽7上部为与限位槽6平行设置的直线型调整槽、下部为用于扶手轴2翻转的弧形调整槽。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拆卸简便,在使用时,后排座椅的中间扶手机构分为三种状态:中间扶手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U型结构的支撑杆1可作为座椅靠背使用,限位轴3位于扶手支架4上开设的限位槽6一端,扶手轴2位于调整槽7下部的弧形调整槽底端;将支撑杆1和注塑于支撑杆1外侧的扶手发泡5绕限位轴3顺时针旋转至水平,扶手轴2沿着调整槽7下部的弧形调整槽内翻转,扶手轴2由弧形调整槽底端滑至弧形调整槽与直线型调整槽分界处的极限位置,限位轴3位于扶手支架4上开设的限位槽6一端位置不动,此时中间扶手机构处于水平放置的状态,调整槽7下部弧形调整槽的圆心位于限位槽6内的中心线上,方便实现中间扶手机构的翻转;将支撑杆1和注塑于支撑杆1外侧的扶手发泡5向前推拉,支撑杆1带动扶手轴2和限位轴3沿着水平方向分别在直线型调整槽和限位槽6内滑移,当扶手轴2和限位轴3分别处于直线型调整槽和限位槽6的前端的极限位置时,中间扶手机构处于向前伸长的状态,加长了后排座椅的中间扶手的使用空间,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避免了通过加长支撑杆1来实现加长中间扶手带来的悬臂过长以及支撑杆1强度降低的问题,同时,增大了后排座椅的储物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扶手轴2和限位轴3分别与调整复合槽11和限位直槽10过盈配合,使得扶手轴2、限位轴3向前推拉和旋转时有阻力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因过盈配合的阻力感产生的限位卡壳8变形可由变形槽12吸收,变形槽12开设于限位直槽10和调整复合槽11外侧的限位卡壳8上。复位时,再将支撑杆1和注塑于支撑杆1外侧的扶手发泡5向后推拉,支撑杆1带动扶手轴2和限位轴3沿着水平方向分别在直线型调整槽和限位槽6内滑移,当扶手轴2和限位轴3分别处于直线型调整槽和限位槽6的另一端的极限位置时,再将支撑杆1和注塑于支撑杆1外侧的扶手发泡5绕限位轴3逆时针方向旋转回到初始状态,整个过程中,设置于限位轴3一端的挡块9可限制限位轴3的轴向运动,挡块9可为台阶螺栓,限位轴3另一端与限位卡壳8过盈配合,限位轴3可为阶梯轴,可用于防止限位轴3窜动,保证中间扶手机构的使用稳定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1)、焊接在支撑杆(1)一端的扶手轴(2)、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上的限位轴(3)、设置于扶手轴(2)和限位轴(3)两端的扶手支架(4),所述扶手支架(4)上开设有用于限位轴(3)滑移的限位槽(6)和位于限位槽(6)外侧的调整槽(7),所述调整槽(7)上部为与限位槽(6)平行设置的直线型调整槽、下部为用于扶手轴(2)翻转的弧形调整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1)、焊接在支撑杆(1)一端的扶手轴(2)、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上的限位轴(3)、设置于扶手轴(2)和限位轴(3)两端的扶手支架(4),所述扶手支架(4)上开设有用于限位轴(3)滑移的限位槽(6)和位于限位槽(6)外侧的调整槽(7),所述调整槽(7)上部为与限位槽(6)平行设置的直线型调整槽、下部为用于扶手轴(2)翻转的弧形调整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伸缩式后排座椅中间扶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轴(3)一端装有挡块(9)、另一端贯穿于扶手支架(4)和装在扶手支架(4)一侧的限位卡壳(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灿孟翔李令涛李洋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云鹤安道拓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