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787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0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抗风浪海钓平台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潮间带缓冲区、潮上陆地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改进原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以人工鱼礁为主构件的立体消波和阻拦设施,引入筏式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等浮体设施,起到营造饵料场,提高局部水域生产力,保证平台渔获可持续性的设计;在抗风浪性能上,平台采用流线型设计,框架型透风结构,高强度不锈钢支架,混凝土底座,在接合桩面后形成稳固状态,如受强台风可以脱离桩柱,拖运至避风港或陆地。本平台适用于全国近岸30m以浅的各种类型海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技术和生态修复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技术介绍
我国近海捕捞强度严重超标,资源破坏力居高不下,这样的背景下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渔业成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举措;休闲海钓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人人皆可参与、技术要求不高等易于普及的特点,加之近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参与各种野外体验项目的主观需求不断增加,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尚缺乏海钓平台的统一设计标准,同时平台的功能极易受海况和渔况限制。因此急需在该领域开拓新思路,引入其他设施,以高效利用水体空间为目标,设计新型的海钓平台。目前国家每年投入至少几十亿经费用于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主要用于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其中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投放各种功能性人工鱼礁,以达到栖息地改造和修复的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海钓平台往往选取野外资源密度较高的自然海域,区域有限,资源消耗速度快,钓捕对象恢复速度慢,平台周围和海底缺乏人工阻拦和消波设施,使之又极易受台风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只能选择良好天气和海况进行活动。目前北方的海上休闲观光平台主要有浮式塑料产品拼接而成,抗风浪能力非常有限;而针对南海区域的海上监测平台则往往设计规模大,成本高,不易推广;而且无论是北方的浮动休闲监测平台还是南方的大型海洋牧场监测平台,都以海洋环境监测和休闲观光功能为主,并非真正为海钓活动而设计,其对海钓活动的支撑属于附属功能,因此在结构设计上都未能加入各种功能型人工设施与构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及构建方法。本技术针对上述现实需求和技术局限,在改进原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以人工鱼礁为主构件的立体消波和阻拦设施,同时针对传统海钓场可持续性不佳的缺陷,引入筏式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浮体设施,起到营造饵料场,提高局部水域生产力,暂养和驯化放流鱼类,保证平台渔获可持续性的设计。在抗风浪性能上,平台采用流线型设计,框架型透风结构,高强度不锈钢支架,混凝土底座,在接合桩面后形成稳固状态,如受强台风影响,可以脱离桩柱,拖运至避风港或陆地。本平台适用于全国近岸各种类型海区。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潮间带缓冲区及潮上带陆地区;海钓平台主体区后方左右角落构建有网箱养殖区;海钓平台主体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浮筏养殖区;浮筏养殖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大型沉底鱼礁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的近岸侧均构建有潮间带缓冲区;潮间带缓冲区后面构建有潮上陆地区。进一步,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包括引桥,水上平台和水下桩柱;所述引桥依次与潮间带缓冲区、潮上陆地区连接;所述水上平台与水下桩柱接合。进一步,所述网箱养殖区包括网箱主体、沉石和锚链;所述沉石搁置在网箱主体内;所述锚链一端栓接在网箱主体下端。而另一端从对应方位与潮间带礁块和平台桩柱连接。进一步,所述浮筏养殖区包括浮球、水上缆绳或竹架、水下锚式鱼礁以及连接鱼礁和上部设施的引绳;所述浮球通过水上缆绳或竹架栓接在水下锚式鱼礁上。本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技术在改进原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以人工鱼礁为主构件的立体消波和阻拦设施,同时针对传统海钓场可持续性不佳的缺陷,引入筏式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等浮体设施,起到营造饵料场,提高局部水域生产力,暂养和驯化放流鱼类,保证平台渔获可持续性的设计。在抗风浪性能上,平台采用流线型设计,框架型透风结构,高强度不锈钢支架,混凝土底座,在接合桩面后形成稳固状态,如受强台风影响,可以脱离桩柱,拖运至避风港或陆地。本平台适用于全国近岸各种类型海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结构示意图。图中:1、海钓平台主体区;2、网箱养殖区;3、浮筏养殖区;4、大型沉底鱼礁区;5、潮间带缓冲区;6、潮上陆地区。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建成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人工鱼礁:人为设置在特定水域的人工构造物,用以吸引鱼类栖居、摄食产卵或躲避敌害,也同时为其他生物提供附着栖息地场所,从而达到保护和增殖海洋生物资源的目的。海钓平台:固定在海岸线或开阔海域的小型人工设施,用作海钓活动的拓展场地,为海钓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海钓环境而设计。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包括: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1、网箱养殖区2、浮筏养殖区3、大型沉底鱼礁区4、潮间带缓冲区5及潮上陆地区6;海钓平台主体区1后方左右角落构建有网箱养殖区2;海钓平台主体区1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浮筏养殖区3;浮筏养殖区3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大型沉底鱼礁区4;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的近岸侧均构建有潮间带缓冲区5;潮间带缓冲区后面构建有潮上陆地区6。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1包括引桥,水上平台和水下桩柱3个部分;所述引桥依次与潮间带缓冲区、潮上陆地区连接;所述水上平台与水下桩柱接合。所述网箱养殖区2由网箱主体(可以围养)、沉石和锚链构成。所述沉石搁置在网箱主体内;所述锚链一端栓接在网箱主体下端。而另一端从对应方位与潮间带礁块和平台桩柱连接。所述浮筏养殖区3包括浮球、水上缆绳(或竹架)、水下锚式鱼礁以及连接鱼礁和上部设施的引绳构成。所述浮球通过水上缆绳或竹架栓接在水下锚式鱼礁上。下面结合各结构的功能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海钓平台主体区1功能:投放碎石礁可以改造底质和防止底层流对鱼礁和桩柱周边软泥的冲刷,避免鱼礁因陷入和掩埋导致的功能缺失。框架礁结合碎石礁,使得平台周边的底质完成改成硬相岩礁环境,从而为恋礁和趋礁鱼类提供栖息、摄食和躲避场所,可以聚集多种类型的鱼类,为海钓活动提供基础渔获。网箱养殖区2功能:养殖地方常见趋礁鱼类;钓捕的种类规格过小可以投放至网箱中继续放养;在平台区放流时先在网箱周边对放流种类进行暂养;通过养殖形成的特殊饵料环境为网箱周边和平台区的甲壳类等生物提供额外饵料,增加养殖饵料的利用率,也增加了平台周边虾蟹类饵料生物的密度,为吸引大型趋礁鱼类提供基础饵料。浮筏养殖区3功能:同时浮筏构件本身亦成为各种鱼类幼鱼的优良庇护所和饵料场,从而为平台垂钓活动提供额外的渔获保障。浮筏区在春夏季可以成为中上层鱼类钓场,从而拓展平台的垂钓功能大型沉底鱼礁区4功能:首先是作为水下防波堤对涌流、涡流和紊流起到缓冲作用,降低底层流对平台水下部分的冲刷,增加平台的稳定性和寿命;另一方面这些大型礁体对外侧的鱼类起到诱导作用,由这些鱼礁吸引过来的鱼类会进一步因为饵料和水体稳定性的差异,而进入海钓平台区,进一步保障了海钓活动的渔获基础。此外,由于大规模鱼礁的布置,使得底层海水对浮筏养殖区3锚式鱼礁的冲刷作用降低,也增加了养殖区的安全性。潮间带缓冲区5在大潮汛低潮时,可全部露出水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潮间带缓冲区及潮上陆地区;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后方左右角落构建有网箱养殖区;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浮筏养殖区;所述浮筏养殖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大型沉底鱼礁区;所述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的近岸侧均构建有潮间带缓冲区;所述潮间带缓冲区后面构建有潮上陆地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设置有海钓平台主体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潮间带缓冲区及潮上陆地区;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后方左右角落构建有网箱养殖区;所述海钓平台主体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浮筏养殖区;所述浮筏养殖区的左面、右面、前面均构建有大型沉底鱼礁区;所述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大型沉底鱼礁区的近岸侧均构建有潮间带缓冲区;所述潮间带缓冲区后面构建有潮上陆地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振华章守宇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