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6860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7:14
一种车辆(10),具有配置在前轮(12)的弹簧之下的轮毂电机,前悬架(16)的抗点头角度(θ1)设定为相对于从前轮(12)的接地点(38)朝向车辆后方的水平线向车辆上方形成角度,由前悬架(16)的位移形成的车轮中心(WC)的圆弧状轨迹(40)设定为能够向车辆上方且向车辆后方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前轮设有轮毂电机的车辆。
技术介绍
例如,对于具有车轮的车辆,通常,在驶过路面的凹凸的情况下车轮(车轮中心;WheelCenter,以下,称为WC)向上方位移(行程)。此时,因柔性衬套的缓冲作用而通过悬架使车轮(车轮中心)向后方位移,从而驶过路面的凹凸时的冲击得到缓和。后悬架通过设定为利用其自身的机构上的动作,使车轮整体在向上方位移(行程)的同时向后方位移,从而在柔性衬套的作用的基础上,使得驶过路面的凹凸时的冲击得到缓和。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4758号公报另外,能够将前悬架设定为:像所述后悬架那样,使车轮中心(WC)在朝向上方位移的同时向后方位移。但是,像这样设定前悬架时,对于搭载发动机(on-boardengine)且前驱式的车辆,即驱动源配置在弹簧之上且经由传动轴向至少前轮传递转矩的车辆,由于驱动力的作用点位于车轮中心(WC),因此加速时弹簧之上车身的俯仰角的变动变大。结果,乘坐舒适性有可能会降低。另外,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驱动源配置在弹簧之下的车辆中,与驱动源配置在弹簧之上的车辆不同,驱动力的作用点及制动力的作用点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具有配置在前轮的弹簧之下的轮毂电机,该车辆的特征在于,前悬架的抗点头角度(θ1)设定为相对于从所述前轮的接地点朝向车辆后方的水平线向车辆上方形成角度,由所述前悬架的位移形成的车轮中心(WC)的轨迹设定为能够向车辆上方且向车辆后方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7.30 JP 2015-1501991.一种车辆,其具有配置在前轮的弹簧之下的轮毂电机,该车辆的特征在于,前悬架的抗点头角度(θ1)设定为相对于从所述前轮的接地点朝向车辆后方的水平线向车辆上方形成角度,由所述前悬架的位移形成的车轮中心(WC)的轨迹设定为能够向车辆上方且向车辆后方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谷徹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