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6173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植草沟和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植草沟设置在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所述人行道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设置在所述植草沟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通过在植草沟下方设置地下蓄水模块,来提高雨水利用率。

A city road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依托建筑、绿地、广场、道路、水系等多种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城市水安全,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回用、外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使其在不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从而起到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道路的海绵化无疑是重中之重。城市中的道路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这些大量的不透水道路对城市的径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的,下雨时,现有的人行道和车行道路路面上的积水均直接排至人行道与车行道路之间的盲沟中,这种方式一方面对雨水的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排水的速度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提高雨水利用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植草沟和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植草沟设置在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所述人行道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设置在所述植草沟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进一步的,还包括抽水管道,所述抽水管道的下端伸入所述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抽水管道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植草沟。进一步的,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上端开口,所述溢流管设置在所述植草沟所在位置处,所述溢流管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植草沟的最低处,并矮于所述人行道的上表面,所述溢流管的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检查井,所述雨水检查井与所述溢流管连通,所述雨水检查井的数量与所述溢流管的数量一致。进一步的,沿着所述植草沟的长度方向,每隔30米设置一个所述溢流管。进一步的,还包括车行道路、雨水篦子和集水井,所述车行道路的边缘设有排水盲沟,所述雨水篦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盲沟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集水井设置在所述排水盲沟的下方,且与所述排水盲沟连通。进一步的,还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上端与所述集水井连通,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过滤装置,所述雨水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集水管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倾斜设置的人行道可将其上的雨水引流至植草沟,雨水到达植草沟后,一部分被植草沟中的植被利用,另一部分经植被渗透、过滤后到达位于植草沟下方的地下蓄水模块中蓄积,地下蓄水模块作为地下储水池,可使植草沟下方长期保持湿润,地下蓄水模块中的水蒸发后一部分继续被植草沟利用,一方面防止雨水在人行道堆积,另一方面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防水土工布包裹聚丙烯塑料壳体,可有效防止地下蓄水模块中蓄积的水发生渗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的A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1、人行道;2、植草沟;3、地下蓄水模块;4、溢流管;5、车行道路;6、雨水篦子;7、集水井;8、集水管;9、雨水过滤装置;51、排水盲沟。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以及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1、植草沟2和地下蓄水模块3,所述植草沟2设置在所述人行道1的一侧,所述人行道1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2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设置在所述植草沟2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进一步的,还包括抽水管道,所述抽水管道的下端伸入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所述抽水管道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植草沟2,用抽水管道将地下蓄水模块3中的水抽取上来进行利用,可以用于灌溉植草沟2,进一步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进一步的,还包括溢流管4,所述溢流管4上端开口,所述溢流管4设置在所述植草沟2所在位置处,所述溢流管4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植草沟2的最低处,并矮于所述人行道1的上表面,所述溢流管4的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当植草沟2中的雨水蓄积到一定高度时,多余的雨水会溢流至溢流管4中,并经溢流管4排至市政管网的管道,使植草沟2位置处也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检查井,所述雨水检查井与所述溢流管4连通,所述雨水检查井的数量与所述溢流管4的数量一致,通过雨水检查井便于对雨水的水质等进行检测。进一步的,沿着所述植草沟2的长度方向,每隔30米设置一个所述溢流管4,有效保证植草沟2处的排水能力,防止植草沟2处的雨水流至人行道1上。进一步的,还包括车行道路5、雨水篦子6和集水井7,所述车行道路5的边缘设有排水盲沟51,所述雨水篦子6设置在所述排水盲沟51的上端开口处,所述集水井7设置在所述排水盲沟51的下方,且与所述排水盲沟51连通,通过集水井7蓄积车行道路5上的雨水,提高车行道路5的雨水排出能力。进一步的,还包括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端与所述集水井7连通,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通过集水管8实现集水井7与市政管道之间的连通,及时排出集水井7中多余的雨水,提高车行道路5的排水速度。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过滤装置9,所述雨水过滤装置9设置在所述集水管8上,实现对集水管8中的雨水的过滤。进一步的,所述雨水过滤装置9为过滤网。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1、植草沟2和地下蓄水模块3,所述植草沟2设置在所述人行道1的一侧,所述人行道1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2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设置在所述植草沟2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抽水管道,所述抽水管道的下端伸入所述地下蓄水模块3,所述抽水管道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植草沟2。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三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溢流管4、雨水检查井,所述溢流管4上端开口,所述溢流管4设置在所述植草沟2所在位置处,所述溢流管4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植草沟2的最低处,并矮于所述人行道1的上表面,所述溢流管4的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所述雨水检查井与所述溢流管4连通,所述雨水检查井的数量与所述溢流管4的数量一致;优选地,沿着所述植草沟2的长度方向,每隔30米设置一个所述溢流管4。请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四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车行道路5、雨水篦子6、集水井7、集水管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行道、植草沟和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植草沟设置在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所述人行道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设置在所述植草沟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行道、植草沟和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植草沟设置在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所述人行道倾斜设置,且向所述植草沟倾斜,所述地下蓄水模块设置在所述植草沟的底部,所述地下蓄水模块包括聚丙烯塑料壳体和防水土工布,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上端开口,所述防水土工布包裹在所述聚丙烯塑料壳体的四周和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水管道,所述抽水管道的下端伸入所述地下蓄水模块,所述抽水管道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植草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上端开口,所述溢流管设置在所述植草沟所在位置处,所述溢流管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植草沟的最低处,并矮于所述人行道的上表面,所述溢流管的下端与市政管网的管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茜朱晓玥侯庆贺黄启堂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