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带折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5167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0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公开了一种料带折弯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料带折弯模具包含,下模入子包含放置料带的水平面、与水平面相连的侧面,侧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脱料模块,位于下模入子上方,与下模入子配合固定料带;冲子,贯穿脱料模块,朝向或远离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配合下模入子的侧面对料带进行折弯;上模模块,位于脱料模块上方,带动冲子朝向或远离下模入子方向运动,冲子与上模模块相铰接;侧推入子,设置在脱料模块的下方,与下模入子的侧面相对设置,并带动冲子以与上模模块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进行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料带折弯模具,使得折弯工序减少,提高折弯效率,减少折弯模具成本。

Strip bend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料带折弯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料带折弯模具。
技术介绍
料带折弯模具主要用于将料带折弯成需要使用的角度。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目前市场中,将料带折弯成90°时,现有模具按照料带需折弯90°的状态对其进行折弯,当折弯到90°撤回冲子后,料带被折弯的部分会由于料带本身的回弹力回弹,使其最终被折弯的角度大于90°,为让料带能确保90°折弯,会取出折弯后的料带,使用其他折弯模具对料带进行补正折弯,达到加工需求。但是在这种折弯状况下,折弯工序较多,且工序烦杂,折弯效率低,且折弯模具的成本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带折弯模具,使得折弯工序减少,提高折弯效率,减少折弯模具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料带折弯模具,料带折弯模具,包含,下模入子,包含放置料带的水平面、与所述水平面相连的侧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脱料模块,位于所述下模入子上方,且用于与所述下模入子配合固定所述料带;冲子,贯穿所述脱料模块,并用于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并在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运动时,配合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对所述料带进行折弯;上模模块,位于所述脱料模块上方,用于带动所述冲子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方向运动,且所述冲子与所述上模模块相铰接;侧推入子,设置在所述脱料模块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相对设置,用于在所述冲子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时,抵住所述冲子,并带动所述冲子以与所述上模模块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进行转动。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设有下模入子、脱料模块、冲子、上模模块和侧推入子,料带放置在下模入子的水平面上,脱料模块与下模模块配合固定料带,冲子配合下模入子的侧面将料带进行折弯,且冲子与上模模块铰接,在冲子向下模入子方向运动时,侧推入子抵住冲子使冲子以上模模块铰接端为枢转点转动,冲子转动后朝向下模入子侧面的方向运动挤压料带,将料带折弯至需要的弧度,防止料带在被冲子冲压后回弹达不到所需弧度。同时通过侧推入子推动冲子挤压料带对料带进行再次折弯,使料带无需取出进行再次补正折弯,通过本申请的料带折弯模具将料带一次折弯成型,减少折弯工序,提高折弯效率,且模具结构简单,降低了折弯模具成本。另外,所述侧推入子用于抵住所述冲子的部位为一斜面。从而通过该斜面推动冲子朝向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运动。另外,所述冲子用于被所述侧推入子抵住的部位为一斜面。从而使冲子顺利被推向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另外,两个斜面相互契合。从而使侧推入子推动冲子。另外,所述冲子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一侧具有一用于折弯所述料带的槽口;其中,所述槽口包含与所述下模入子的水平面相对的第一槽面、与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相对的第二槽面,且所述第一槽面用于配合所述第二槽面夹住所述料带。从而使料带折弯成所需要的形状。另外,所述料带折弯模具还包含,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上模模块内并抵住所述冲子,用于在所述上模模块带动所述冲子远离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时,推动所述冲子以与所述上模模块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远离所述下模入子侧面的方向进行转动。从而使自动回复到原始位置,方便撤回。另外,所述冲子上还开设用于被所述弹性部件部分插入的容置槽。从而固定放置弹性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料带折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料带折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料带折弯模具。如图1所示,料带折弯模具,包含下模入子1、脱料模块2、冲子3、上模模块4和侧推入子5。下模入子1包含放置料带6的水平面7、与水平面7相连的侧面8,且侧面8与水平面7之间形成夹角。脱料模块2位于下模入子1上方,且与下模入子1配合固定料带6。冲子3贯穿脱料模块2,并朝向或远离下模入子1的方向进行运动,冲子3在朝向下模入子1的方向运动时,配合下模入子1的侧面8对料带6进行折弯。上模模块4位于脱料模块2上方,带动冲子3朝向或远离下模入子1方向运动,且冲子3与上模模块4相铰接。侧推入子5设置在脱料模块2的下方,且与下模入子1的侧面8相对设置,在冲子3朝向下模入子1的方向进行运动时,侧推入子5抵住冲子3,并带动冲子3以与上模模块4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下模入子1的侧面8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设有下模入子1、脱料模块2、冲子3、上模模块4和侧推入子5,料带6放置在下模入子1的水平面7上,脱料模块2与下模模块1配合固定料带6,冲子3配合下模入子1的侧面将料带6进行折弯,且冲子3与上模模块4铰接,在冲子3向下模入子1方向运动时,侧推入子5抵住冲子3使冲子3以上模模块4铰接端为枢转点转动,冲子3转动后朝向下模入子1的侧面8方向运动挤压料带6,将料带6折弯至需要的弧度,防止料带6在被冲子3冲压后回弹达不到所需弧度。同时通过侧推入子5推动冲子3挤压料带6对料带6进行再次折弯,使料带6无需取出进行再次补正折弯,通过本申请的料带折弯模具将料带6一次折弯成型,减少折弯工序,提高折弯效率,且模具结构简单,降低了折弯模具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中,如图1所示,侧推入子5用于抵住冲子3的部位为一斜面13。冲子3朝向下模入子1的方向运动,将料带6折弯,斜面13与冲子3相接触,冲子3继续朝向下模入子1的方向运动,斜面13会推动冲子3朝向下模入子1的侧面8的一侧运动,冲子3低压料带6将料带折弯到预设的角度。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冲子3朝向下模入子1的一侧具有一用于折弯料带6的槽口7,槽口7包含与下模入子1的水平面相对的第一槽面12、与下模入子1的侧面相对的第二槽面9,且第一槽面12用于配合夹住料带的第二槽面9。所述第一槽面12和第二槽面9构成的形状为料带6折弯后的形状。另外,如图1所示,料带折弯模具还包含弹性部件10,且弹性部件10可为弹簧,设置在上模模块4内并抵住冲子3,料带6折弯到预设角度后,上模模块4带动冲子3远离下模入子1的方向进行运动,弹性部件10推动冲子3以与上模模块4的铰接端14为枢转点朝着远离下模入子1侧面的方向进行转动,使冲子3回复至与下模入子1的水平面7垂直的位置,从而方面冲子3被上模模块4顺利带回至原位。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冲子3上还开设用于被弹性部件10部分插入的容置槽11。弹性部件10两端分别与容置槽11和冲子3相抵,冲子3被侧推入子5侧面推压折弯料带6时,弹性部件10被低压,冲子3被上模模块4带回不与侧推入子5相抵,弹性部件10回弹力推动冲子3回复至与下模入子1的水平面7垂直的位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料带折弯模具。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如图2所示,冲子3用于被侧推入子5抵住的部位为一斜面。侧推入子5用于抵住冲子3的斜面13与冲子3用于被侧推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料带折弯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料带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下模入子,包含放置料带的水平面、与所述水平面相连的侧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脱料模块,位于所述下模入子上方,且用于与所述下模入子配合固定所述料带;冲子,贯穿所述脱料模块,并用于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并在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运动时,配合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对所述料带进行折弯;上模模块,位于所述脱料模块上方,用于带动所述冲子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方向运动,且所述冲子与所述上模模块相铰接;侧推入子,设置在所述脱料模块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相对设置,用于在所述冲子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时,抵住所述冲子,并带动所述冲子以与所述上模模块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进行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料带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下模入子,包含放置料带的水平面、与所述水平面相连的侧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脱料模块,位于所述下模入子上方,且用于与所述下模入子配合固定所述料带;冲子,贯穿所述脱料模块,并用于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并在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运动时,配合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对所述料带进行折弯;上模模块,位于所述脱料模块上方,用于带动所述冲子朝向或远离所述下模入子方向运动,且所述冲子与所述上模模块相铰接;侧推入子,设置在所述脱料模块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相对设置,用于在所述冲子朝向所述下模入子的方向进行运动时,抵住所述冲子,并带动所述冲子以与所述上模模块的铰接端为枢转点朝着所述下模入子的侧面方向进行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带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推入子用于抵住所述冲子的部位为一斜面。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成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