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2922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穿过泄洪雾化区的公路在泄洪时,泄洪雾化降雨对公路基础和结构进行冲刷,公路不满足安全通行条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公路的路面靠近边坡一侧间隔设置立柱,另外一侧靠近河流并竖直地设置临河侧墙,临河侧墙的顶部和立柱顶部通过顶板相连,形成全封闭的棚洞结构;顶板的顶面呈倾斜状,并斜向临河侧墙,临河侧墙上间隔地设置开孔,开孔处通过采光板封闭,采光板的外侧设置防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施工方便,按此对现有公路进行改造,可在保证公路基础及公路结构不受泄洪影响,改善交通运行条件,同时简化泄洪交通组织和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
,尤其是高坝大库大泄洪流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下游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全封闭式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泄洪雾化,是指泄水建筑物泄水时引起的一种非自然强降雨过程与水雾弥漫的现象。泄洪雾化区产生大范围、高强度的雾化降雨,在雾化影响区内空气湿度与温度均发生明显变化,干扰交通运行。特别是高坝大库水利水电工程泄洪流量大,泄洪功率大,下游泄洪雾化问题突出。当泄洪建筑物泄洪时,泄洪雾化区存在大范围的强溅水区、高强度的雾化降雨区,以及飞石溅落区,在强降雨强度超过50mm/h的大暴雨范围内的公路需要进行交通管制,甚至中断交通,避免产生交通安全事故。泄洪雾化区由于强降雨影响,时常引发边坡滚石和小型泥石流等此生灾害,阻断交通,威胁公路交通安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坝下游交通公路往往通过绕道避开泄洪雾化区或采用交通隧洞形式避开泄洪雾化对交通运行的影响。绕道避开泄洪雾化区需要考虑下游两岸的地形地质条件,一般高坝大库的水利水电工程均位于高山峡谷地区,两岸山体陡峻,当受下游地形地质条件、其它已有建筑物的限制或受附近已有建筑物(如铁路)的影响,新建交通隧洞对已有建筑物影响大、工程投资大、开挖隧洞难度大等问题时,普通交通公路穿过泄洪建筑物泄洪区且位于大暴雨区范围时,泄洪时只能通过对已有公路进行交通管制,避免泄洪雾化对交通安全运行的影响。如何对处于雾化区的已有公路进行改造,避免公路基础及公路结构受泄洪冲刷,充分利用已有公路,保证泄洪雾化期间的交通运行安全,简化泄洪雾化区的交通组织和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解决现有穿过泄洪雾化区的公路在泄洪时,泄洪雾化降雨对公路基础和结构进行冲刷,公路不满足安全通行条件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公路的路面靠近边坡的一侧间隔设置立柱,另外一侧靠近河流并竖直地设置临河侧墙,临河侧墙的顶部和立柱顶部通过顶板相连,形成全封闭的棚洞结构;顶板的顶面呈倾斜状,且斜向临河侧墙,临河侧墙上间隔地设置开孔,开孔处通过采光板封闭,采光板的外侧设置防护网。进一步的是:所述开孔的上部呈半圆状、下部呈矩形,开孔处设置隔栏,开孔的两侧及顶部为围墙,围墙外侧为连续的排架,排架的顶部直接与顶板相连;开孔及围墙的下方为连续的垫梁,垫梁下方为垫梁基础。进一步的是:所述围墙的宽度为300mm,排架的宽度为550~750mm,垫梁的宽度为600~800mm,垫梁基础的宽度为1200~1400mm。进一步的是:所述顶板的外侧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外侧为外封保护层。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防水层和外封保护层之间设置缓冲层。具体地,所述顶板的斜角为10度,顶板为C30砼,防水层为EVA,缓冲层为炉渣,外封保护层为C20砼。进一步的是:所述顶板靠近边坡的一侧连接锚杆,所述立柱和顶板之间间隔设置斜撑。具体地,所述立柱的间距为3m,斜撑的间距为3~6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尤其适用于对高坝大库大泄洪流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下游泄洪雾化区公路的改造,可在保证公路基础及公路结构不受泄洪冲刷的前提下,对公路进行改造,实现全封闭通行,改善交通运行条件,同时可简化泄洪雾化的交通组织和管理。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施工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的外侧立面图。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沿图2中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沿图2中B-B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沿图2中C-C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断面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沿图2中A-A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沿图2中B-B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沿图2中C-C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断面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立柱1、顶板2、防水层21、缓冲层22、外封保护层23、采光板31、防护网32、隔栏33、围墙34、排架35、垫梁36、垫梁基础37、锚杆4、斜撑5。其中,图1~10尺寸标注的单位均为cm。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6所示,本技术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公路的路面靠近边坡的一侧间隔设置立柱1,立柱1呈倾斜状,立柱1等间距布置,例如立柱1的间距为3m,立柱1的横断面尺寸为1.2m×0.8m。立柱1底部一定高度范围内贴坡浇筑护坡围墙,例如护坡围墙的高度为100cm,宽度为40cm。公路的路面另外一侧靠近河流,并竖直地设置临河侧墙,临河侧墙的顶部和立柱1顶部通过顶板2相连,形成全封闭的棚洞结构。顶板2靠近边坡的一侧连接锚杆4,立柱1和顶板2之间间隔设置斜撑5,具体地,斜撑5的间距为3m。本实施例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适用于水电站泄洪时降雨强度大(大于100mm/h),伴有小块飞石,对应公路段上方边坡常有滚石发生路段。为满足道路通行安全要求,顶板2的顶面呈倾斜状,且斜向临河侧墙,顶板2的外侧设置防水层21,防水层21外侧为缓冲层22,缓冲层22外侧为外封保护层23。其中,顶板2的厚度为70cm,顶板2的斜角为10度,顶板2为C30砼,防水层21为EVA,缓冲层22为炉渣,外封保护层23为C20砼。外封保护层23的上方为3:1的设计清渣线。临河侧墙上间隔地设置开孔,开孔间距如图1所示,开孔用于满足采光,开孔处通过采光板31封闭,采光板31的外侧设置防护网32。防护网32可选用钢丝网,保护采光板31免受河床飞石冲击。开孔的上部呈半圆状、下部呈矩形,开孔处设置隔栏33,开孔的两侧及顶部为围墙34,围墙34的上部相应呈拱形,围墙34外侧为连续的排架35,排架35的顶部直接与顶板2相连;开孔及围墙34的下方为连续的垫梁36,垫梁36下方为垫梁基础37。其中,围墙34的宽度为300mm,即围墙34的厚度为300mm,排架35的宽度(即厚度)为750mm,垫梁36的宽度(即厚度)为800mm,垫梁基础37的宽度为1400mm,垫梁基础37的深度为1000mm。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间隔一定距离需要设置结构缝。例如,顶板2、排架35、垫梁36均间隔24m断开。垫梁基础37应置于稳定基岩上,且应保证足够的安全宽度,当开挖揭示地质条件较差应增设桩基础。例如桩基础为1.5m×0.8m的方形挖孔桩,施工时根据开挖揭示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桩基长度。第二实施例如图1至2,以及图7至10所示,本技术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适用于水电站泄洪时降雨强度较大(大于50mm/h、小于100mm/h),伴有小块飞石,对应公路段上方边坡没有滚石威胁路段。相较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区别在于两点:第一、结构尺寸和间距;第二顶板2的结构上的区别。由于上边坡没有滚石威胁,故棚洞顶不需设缓冲层,而且需要满足的降雨强度有所降低,所以相应结构尺寸有所调整。顶板2的外侧设置防水层21,防水层21外侧为外封保护层23。其中顶板2在纵剖面的厚度为35cm,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具体尺寸如图1至2和图7至10所示,例立柱1的横断面尺寸为1.0m×0.6m,间距为3m,立柱1和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

【技术保护点】
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公路的路面靠近边坡的一侧间隔设置立柱(1),另外一侧靠近河流并竖直地设置临河侧墙,临河侧墙的顶部和立柱(1)顶部通过顶板(2)相连,形成全封闭的棚洞结构;顶板(2)的顶面呈倾斜状,且斜向临河侧墙,临河侧墙上间隔地设置开孔,开孔处通过采光板(31)封闭,采光板(31)的外侧设置防护网(32)。

【技术特征摘要】
1.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公路的路面靠近边坡的一侧间隔设置立柱(1),另外一侧靠近河流并竖直地设置临河侧墙,临河侧墙的顶部和立柱(1)顶部通过顶板(2)相连,形成全封闭的棚洞结构;顶板(2)的顶面呈倾斜状,且斜向临河侧墙,临河侧墙上间隔地设置开孔,开孔处通过采光板(31)封闭,采光板(31)的外侧设置防护网(3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上部呈半圆状、下部呈矩形,开孔处设置隔栏(33),开孔的两侧及顶部为围墙(34),围墙(34)外侧为连续的排架(35),排架(35)的顶部直接与顶板(2)相连;开孔及围墙(34)的下方为连续的垫梁(36),垫梁(36)下方为垫梁基础(37)。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泄洪雾化区公路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墙(34)的宽度为300mm,排架(35)的宽度为550~750mm,垫梁(3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立宝冉从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