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2781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3:49
一种承载立柱,具有立柱本体、转轴部与承载部:立柱本体两端分别具有底部支撑部与转轴支撑部,转轴部可旋转地保持于转轴支撑部并与悬臂固定连接;承载部包括旋转架,旋转架可与转轴部共轴同步旋转地保持于立柱本体并与悬臂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沿旋转架的旋转方向两侧对称地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部,处于最外侧的一对第一滚动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部,第一滚动部、第二滚动部分别可旋转地保持于旋转架上并与立柱本体保持滚动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理想水平操作力操作效率的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
本技术属于起重机械
,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
技术介绍
立柱是一种起重机械领域的常见部件,其铅垂地竖立于地面或机架上,对连接于立柱上的其他部件提供支撑。一般地,立柱需要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保证充足的承载能力。在受支撑部件具有旋转运动的场合,例如自立式悬臂吊中,立柱需要同时承受载荷力与转矩作用。一般地,可旋转的受支撑部件为悬臂,在水平操作力的推动下绕设于立柱的旋转轴旋转。其中,水平操作力是考察操作舒适性与效率的重要指标。水平操作力用于克服悬臂旋转的阻力与阻碍力矩,一般地,阻力包括悬臂与负载的重力,阻碍力矩包括重力引起的弯扭矩。特别是在悬臂采用折臂结构的情况下,阻碍力矩还包括折臂旋转外伸产生的弯扭矩。由于旋转轴设于立柱上并与悬臂连接,旋转轴在立柱上的结构布置对于旋转阻力与阻碍力矩具有重要影响。在传统的立柱结构中,由于结构所限,对于旋转轴的阻碍作用偏大,往往需要很大的水平操作力,操作效率低下。尤其在负载的重力作用下,悬臂还会受压下垂而发生漂移,加剧立柱对于旋转轴的运动阻碍作用,使需要的水平操作力进一步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可降低悬臂旋转过程中的水平操作力,提高悬臂的操作效率并减轻操作者的负担。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承载立柱,具有立柱本体、转轴部与承载部:所述立柱本体两端分别具有底部支撑部与转轴支撑部,所述底部支撑部用于与地面连接,所述转轴部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转轴支撑部,所述转轴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所述转轴部具有用于与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承载部包括旋转架,所述旋转架可与所述转轴部共轴同步旋转地保持于所述立柱本体上,所述旋转架具有用于与所述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旋转架的旋转方向两侧对称地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部,成对对称分布的所述第一滚动部中,处于最外侧的一对所述第一滚动部之间在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部,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分别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旋转架上并与所述立柱本体保持滚动接触,且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旋转架具有承载基座及分别铰接于所述承载基座两端的第一旋转臂与第二旋转臂,所述承载基座中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旋转臂远离所述承载基座的一端通过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旋转臂远离所述承载基座的一端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旋转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臂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承载基座两端,所述承载基座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具有对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对称面与所述承载基座的对称面重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基座两端分别设有平行布置的第一直线运动部与第二直线运动部,所述第一旋转臂可直线运动地保持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上,所述第二旋转臂可直线运动地保持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上,所述第一旋转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臂的直线运动方向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对称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延伸方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分别具有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旋转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臂的直线运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滚动部的中心轴与所述旋转架的中心轴之间的垂直连线为垂直定位线,对称的所述第一滚动部的所述垂直定位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30°且不大于16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部具有转轴座,所述转轴座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转轴支撑部,所述转轴座与所述转轴支撑部之间设有轴承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转轴座的轴向层叠布置的圆柱滚子轴承与推力轴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滚动部沿所述旋转架的旋转圆周均匀分布于最外侧的一对对称分布的所述第一滚动部之间。一种悬臂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承载立柱与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承载立柱上的旋转折臂:所述旋转折臂包括第一臂与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远离所述承载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铰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于立柱本体上分别设置转轴部与承载部,转轴部与承载部分别与悬臂固定连接而可旋转地保持于立柱本体上,承载部具有至少一对对称分布的第一滚动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滚动部,第一滚动部与第二滚动部形成环形支撑,对悬臂的俯仰角进行自动补偿,防止悬臂发生漂移,减少立柱对于转轴部的运动阻碍,降低水平操作力,提高操作效率。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转轴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承载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承载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承载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承载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立柱的承载部的第一旋转臂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悬臂装置的轴测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00-悬臂装置,1000-承载立柱,0100-立柱本体,0110-底部支撑部,0120-转轴支撑部,0200-转轴部,0210-转轴座,0211-第一连接部,0220-轴承部,0221-圆柱滚子轴承,0222-第一推力轴承,0223-第二推力轴承,0300-承载部,0310-旋转架,0311-承载基座,0311a-第二连接部,0311b-第一直线运动部,0311c-第二直线运动部,0311d-锁止部,0311e-铰接轴,0312-第一旋转臂,0312a-第一支板,0312b-第二支板,0312c-支撑柱,0312d-端部固定部,0313-第二旋转臂,0314-弹性元件,0320-第一滚动部,0330-第二滚动部,2000-旋转折臂,2100-第一臂,2200-第二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承载立柱与悬臂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立柱,其特征在于,具有立柱本体、转轴部与承载部:所述立柱本体一端具有底部支撑部,另一端具有转轴支撑部,所述底部支撑部用于与地面连接,所述转轴部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转轴支撑部,所述转轴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所述转轴部具有用于与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承载部包括旋转架,所述旋转架可与所述转轴部共轴同步旋转地保持于所述立柱本体上,所述旋转架具有用于与所述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旋转架的旋转方向两侧对称地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部,成对对称分布的所述第一滚动部中,处于最外侧的一对所述第一滚动部之间在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部,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分别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旋转架上并与所述立柱本体保持滚动接触,且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立柱,其特征在于,具有立柱本体、转轴部与承载部:所述立柱本体一端具有底部支撑部,另一端具有转轴支撑部,所述底部支撑部用于与地面连接,所述转轴部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转轴支撑部,所述转轴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所述转轴部具有用于与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承载部包括旋转架,所述旋转架可与所述转轴部共轴同步旋转地保持于所述立柱本体上,所述旋转架具有用于与所述悬臂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旋转架的旋转方向两侧对称地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部,成对对称分布的所述第一滚动部中,处于最外侧的一对所述第一滚动部之间在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部,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分别可旋转地保持于所述旋转架上并与所述立柱本体保持滚动接触,且所述第一滚动部、所述第二滚动部的旋转轴与所述立柱本体的中心轴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具有承载基座及分别铰接于所述承载基座两端的第一旋转臂与第二旋转臂,所述承载基座中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旋转臂远离所述承载基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臂远离所述承载基座的一端通过弹性元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臂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承载基座两端,所述承载基座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具有对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对称面与所述承载基座的对称面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座两端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昌荣蒋振宇李满天邓静李爱镇王鑫刘国才刘建伟史亚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龙海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