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1074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通过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开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内设置有生存室和过渡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避难硐室是以煤柱作为防护墙体,同时通过两端的过渡室对生存室进一步防护。同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永久避难硐室设在永久巷道中,而造成的被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护;移动救生舱不易移动的缺陷。

A kind of underground fixed temporary refuge chamb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ownhole fixed temporary refuge chamber, and a refuge chamber is set up in the coal pillar between two roadway rows o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face. The survival chamber and the transition chamber are arranged in the refuge chamber. The refuge chamber involved in the utility model is a protective wall with a coal pillar, and further protection of the living room by the transition chamber at both e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ing rescue chamber is not located in the permanent lane, and the ambulance personnel can not get timely rescue. The mobile rescue cabin is not easy to m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本技术属于矿业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技术介绍
煤矿因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属于高危行业。为了防范突发灾害对人员造成伤害,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与安全,煤矿作业人员一般携带自救器以应对紧急情况,但自救器属于短时间的随身防护,且只能应急防护有害气体,在井下发生较大火灾、爆炸等灾害时并不能提供人员身体上的保护。因此急需建设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满足工作面避难的需求。现有的永久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可以为受灾人员提供身体保护,但永久避难硐室只能设在永久巷道中,而且建造工期长,工艺复杂;移动救生舱在井下有限的空间中移动不方便,而且搬动过程中容易损坏,对于不断移动的回采工作面来说这两种均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解决了现有永久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存在的上述缺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和两个过渡室,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分别设置在生存室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与生存室相连通。优选地,所述两个过渡室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和第二防爆密闭门,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位于过渡室与生存室之间。优选地,第一防爆密闭门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内安装有用以排除过渡室内有害气体的单向排气管;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单向排气管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内。优选地,所述过渡室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压缩空气幕置于压气喷淋幕与第一防爆密闭门之间。优选地,所述生存室的中间位置设有内自救器)、食品柜和急救箱;所述生存室的两侧设置有人员座椅和压缩供氧系统;同时,所述生存室内还设置有人员定位基站、摄像头、通讯设备和环境监控装置。优选地,环境监控装置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氧气浓度检测器、甲烷浓度检测器和室内湿度检测器。优选地,压缩供氧系统包括若干个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所述氧气面罩安装在生存室的内侧墙体上,且置于人员座椅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优选地,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通过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开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内设置有生存室和过渡室。本技术涉及的避难硐室是以煤柱作为防护墙体,同时通过两端的过渡室对生存室进一步防护。同时避免了现有的由于永久避难硐室设在永久巷道中,而造成的被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护;移动救生舱不易移动的缺陷。进一步的,压缩空气幕是通过高压气体产生一定厚度的幕状气流,形成一面无形的门帘,用以阻止硐室内外空气对流;压气喷淋幕是通过高压喷嘴产生雾化气流,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吹洗,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被带入生活室内。进一步的,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被救护人员生还的可能性。进一步的,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缩短了被救护人员进入避难硐室的路程和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避难硐室结构示意图;其中,1、生存室101、环境监测装置102、人员定位基站103、自救器104、食品柜105、急救箱106、摄像头107、人员座椅108、氧气面罩2、过渡室201、第一防爆密闭门202、第二防爆密闭门203、第一排气孔204、第二排气孔3、单向排气管4、工作面顺槽巷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4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与两条顺槽巷道相通。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1和两个过渡室2,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2分别设置在生存室1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2与生存室1相连通。具体地,所述两个过渡室2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2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位于过渡室2与生存室1之间;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203,所述第一排气孔203内安装有单向排气管3,所述单向排气管3用以排除过渡室2内的有害气体。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204,所述单向排气管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204内,所述单向排气管3用以排除生存室1内的有害气体。所述过渡室2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其中,缩空气幕置于压气喷淋幕与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之间。具体地,压缩空气幕是通过高压气体产生一定厚度的幕状气流,形成一面无形的门帘,用以阻止硐室内外空气对流;压气喷淋幕是通过高压喷嘴产生雾化气流,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吹洗,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被带入生活室内。同时,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上均开设有观察窗。所述生存室1的中间位置设有内自救器103、食品柜104和急救箱105;所述生存室1的两侧设置有人员座椅107和压缩供氧系统;同时,所述生存室1内还设置有人员定位基站102、摄像头106、通讯设备和环境监控装置101,其中,所述环境监控装置能够监测避灾硐室内外的环境参数,以便于判断外部环境是否处于危险状态,进而采用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人员生存和逃生安全。具体地,环境监控装置101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氧气浓度检测器、甲烷浓度检测器和室内湿度检测器,并在超限报警后为避险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语音提示,通过正确措施来保障生活室内环境平衡。所述压缩供氧系统包括若干个氧气瓶,所述氧气瓶连接有氧气面罩108,所述氧气面罩108安装在生存室1的内侧墙体上,且置于人员座椅107的上方。生活室内配置的通讯系统能够将避灾硐室内外监测的环境参数传递到地面。所述该避难硐室的高度为3.7m、宽度为6.2m、长度9.5m,一次可容纳20人同时避难。在实际工作中:所述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每间隔500m建设一个,根据工作面向前推采逐步向大巷方向更换;同时,所述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为50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1)和两个过渡室(2),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2)分别设置在生存室(1)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2)与生存室(1)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井下回采工作面上两条顺槽巷道之间的煤柱内的硐室本体,所述硐室本体包括生存室(1)和两个过渡室(2),其中,所述两个过渡室(2)分别设置在生存室(1)的两端,同时,所述两个过渡室(2)与生存室(1)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过渡室(2)均安装有第一防爆密闭门(201)和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述第一防爆密闭门(201)位于顺槽巷道与过渡室(2)之间;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位于过渡室(2)与生存室(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第一防爆密闭门(201)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气孔(203),所述第一排气孔(203)内安装有用以排除过渡室(2)内有害气体的单向排气管(3);所述第二防爆密闭门(202)所在墙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排气孔(204),所述单向排气管(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排气孔(204)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室(2)内设置有气幕喷淋系统,气幕喷淋系统包括压气喷淋幕和压缩空气幕,压缩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佐宁苗彦平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