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0998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第一刮板、搅拌螺杆、淤泥存放箱、第二铰接轴和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淤泥存放箱,淤泥存放箱的顶端设有进污口,所述淤泥存放箱一侧的装置底座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一吸污泵,所述横板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腔,搅拌腔靠近旋转柱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所述装置底座远离第一固定板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的两侧固定有相互对称的伸缩柱,伸缩柱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刮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便利程度,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效果。

A silt cleaning device at the bottom of the gate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d gate bottom hydropower station cleaning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scraper, stirring screw, silt storage box, the second hinge shaft and a device base, the center position of the device are fixed on the top of the base mud silt storage box, storage box at the top of a sewage inlet is arranged, a first suction pump the top of the base fixing device the sludge storage box on one side through a support table, a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top of the horizontal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tirring chamber, a motor fixed side wall of the stirring cavity near the rotating column on one end of the fixed plate with second symmetrical fixed side wall of the device away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base plate on both sides. The second hinge shaft bottom is fixed with the telescopic column symmetrical, telescopic column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scraper.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improves the convenience of sludge cleaning, improve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silt cleaning, but also improves the effect of sludge clea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闸门底部淤泥清理
,具体为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
技术介绍
闸门主要用于关闭和泄放水通道的控制设施,是水工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以拦截水流,控制水位、调节流量、排放泥沙和飘浮物等,然而在闸门的使用过程不可避免的会截留一些淤泥在闸门的底部,这些淤泥若是长时间的不清理会严重的影响闸门对水流的控制,甚至会影响闸门的使用寿命,目前闸门底部的淤泥清理装置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在清理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对淤泥的聚集工作,导致大量的淤泥分散,从而影响淤泥清理时的工作效率,还有些淤泥清理装置在使用时没有设置搅拌功能,淤泥长时间位于闸门底部很容易导致淤泥的板结,给清理工作带很多的困难,甚至有些淤泥清理装置在淤泥清理的过程中效果较差,需要来回往复的对淤泥清理才能到达预定效率,这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的增加了淤泥清理时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第一刮板、搅拌螺杆、淤泥存放箱、第二铰接轴和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淤泥存放箱,淤泥存放箱的顶端设有进污口,所述淤泥存放箱一侧的装置底座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一吸污泵,且第一吸污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连通,所述装置底座靠近第一吸污泵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固定板,且相邻第一固定板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调节板,调节板远离第一铰接轴的一端通过旋转柱铰接有横板,所述横板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腔,搅拌腔靠近旋转柱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远离旋转柱一侧的搅拌腔内部设有淤泥进入腔,且淤泥进入腔通过第一淤泥吸入管与第一吸污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淤泥进入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螺杆,且搅拌螺杆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横板远离旋转柱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刮板,第一刮板远离横板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淤泥进入口,且淤泥进入口与淤泥进入腔连通,所述淤泥存放箱远离第一吸污泵一端的装置底座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二吸污泵,且第二吸污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连通,所述装置底座远离第一固定板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二固定板,且相邻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的两侧固定有相互对称的伸缩柱,伸缩柱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一侧的装置底座外壁上固定有第二淤泥吸入管,且第二淤泥吸入管的顶端与第二吸污泵的输入端连通。优选的,所述装置底座底端的拐角位置处皆安装有万向轮。优选的,所述进污口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手持槽。优选的,所述淤泥存放箱的底端设有淤泥排放口。优选的,所述第二铰接轴到装置底座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淤泥吸入管的直径。优选的,所述第二刮板靠近第二淤泥吸入管的一侧呈弧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铰接轴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调节板,调节板远离第一铰接轴的一端铰接有横板,并通过在横板远离旋转柱的一端固定第一刮板,第一刮板远离横板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淤泥进入口,实现了对淤泥的集聚,从而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便利程度,通过在横板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搅拌腔,搅拌腔靠近旋转柱一端的侧壁上固定电机,电机远离旋转柱一侧的搅拌腔内部设淤泥进入腔,淤泥进入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搅拌螺杆,实现了淤泥的搅拌功能,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在第二铰接轴底端的两侧固定伸缩柱,伸缩柱的底端安装第二刮板,第二刮板一侧的装置底座外壁上固定第二淤泥吸入管,实现了淤泥的二次清理,从而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效果,本技术不仅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便利程度,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淤泥清理时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刮板局部侧视图。图中:1-第一刮板;2-搅拌螺杆;3-搅拌腔;4-横板;5-第一铰接轴;6-第一淤泥吸入管;7-第一固定板;8-第一吸污泵;9-淤泥存放箱;10-进污口;11-手持槽;12-第二吸污泵;13-第二固定板;14-第二铰接轴;15-伸缩柱;16-第二刮板;17-第二淤泥吸入管;18-万向轮;19-装置底座;20-淤泥排放口;21-调节板;22-旋转柱;23-电机;24-淤泥进入腔;25-淤泥进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第一刮板1、搅拌螺杆2、淤泥存放箱9、第二铰接轴14和装置底座19,装置底座19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淤泥存放箱9,淤泥存放箱9的顶端设有进污口10,进污口10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手持槽11,并与进污口10的取放,淤泥存放箱9的底端设有淤泥排放口20,便于淤泥的排放,淤泥存放箱9一侧的装置底座19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一吸污泵8,该第一吸污泵8的型号可为200QJ32-97/7,且第一吸污泵8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9连通,装置底座19靠近第一吸污泵8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固定板7,且相邻第一固定板7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一铰接轴5,第一铰接轴5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调节板21,调节板21远离第一铰接轴5的一端通过旋转柱22铰接有横板4,横板4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腔3,搅拌腔3靠近旋转柱22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电机23,该电机23的型号可为Y112M-2,电机23远离旋转柱22一侧的搅拌腔3内部设有淤泥进入腔24,且淤泥进入腔24通过第一淤泥吸入管6与第一吸污泵8的输入端连通,淤泥进入腔2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螺杆2,且搅拌螺杆2通过联轴器与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横板4远离旋转柱2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刮板1,第一刮板1远离横板4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淤泥进入口25,且淤泥进入口25与淤泥进入腔24连通,淤泥存放箱9远离第一吸污泵8一端的装置底座19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二吸污泵12,该第二吸污泵12的型号可为200QJ32-260/20,且第二吸污泵12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9连通,装置底座19远离第一固定板7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二固定板13,且相邻第二固定板13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二铰接轴14,第二铰接轴14底端的两侧固定有相互对称的伸缩柱15,伸缩柱15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刮板16,第二刮板16一侧的装置底座19外壁上固定有第二淤泥吸入管17,且第二淤泥吸入管17的顶端与第二吸污泵1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刮板16靠近第二淤泥吸入管17的一侧呈弧形,便于对淤泥的集聚,第二铰接轴14到装置底座19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淤泥吸入管17的直径,便于淤泥的输送,装置底座19底端的拐角位置处皆安装有万向轮18,便于装置的移动。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淤泥进行清理时,首先通过调节装置底座19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第一刮板(1)、搅拌螺杆(2)、淤泥存放箱(9)、第二铰接轴(14)和装置底座(19),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9)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淤泥存放箱(9),淤泥存放箱(9)的顶端设有进污口(10),所述淤泥存放箱(9)一侧的装置底座(19)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一吸污泵(8),且第一吸污泵(8)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9)连通,所述装置底座(19)靠近第一吸污泵(8)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固定板(7),且相邻第一固定板(7)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一铰接轴(5),所述第一铰接轴(5)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调节板(21),调节板(21)远离第一铰接轴(5)的一端通过旋转柱(22)铰接有横板(4),所述横板(4)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腔(3),搅拌腔(3)靠近旋转柱(22)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电机(23),所述电机(23)远离旋转柱(22)一侧的搅拌腔(3)内部设有淤泥进入腔(24),且淤泥进入腔(24)通过第一淤泥吸入管(6)与第一吸污泵(8)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淤泥进入腔(2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螺杆(2),且搅拌螺杆(2)通过联轴器与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横板(4)远离旋转柱(2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刮板(1),第一刮板(1)远离横板(4)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淤泥进入口(25),且淤泥进入口(25)与淤泥进入腔(24)连通,所述淤泥存放箱(9)远离第一吸污泵(8)一端的装置底座(19)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二吸污泵(12),且第二吸污泵(12)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9)连通,所述装置底座(19)远离第一固定板(7)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二固定板(13),且相邻第二固定板(13)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二铰接轴(14),所述第二铰接轴(14)底端的两侧固定有相互对称的伸缩柱(15),伸缩柱(15)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刮板(16),所述第二刮板(16)一侧的装置底座(19)外壁上固定有第二淤泥吸入管(17),且第二淤泥吸入管(17)的顶端与第二吸污泵(12)的输入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电站闸门底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第一刮板(1)、搅拌螺杆(2)、淤泥存放箱(9)、第二铰接轴(14)和装置底座(19),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9)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淤泥存放箱(9),淤泥存放箱(9)的顶端设有进污口(10),所述淤泥存放箱(9)一侧的装置底座(19)顶端通过支撑台固定有第一吸污泵(8),且第一吸污泵(8)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淤泥存放箱(9)连通,所述装置底座(19)靠近第一吸污泵(8)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固定板(7),且相邻第一固定板(7)之间的内侧壁上铰接有第一铰接轴(5),所述第一铰接轴(5)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调节板(21),调节板(21)远离第一铰接轴(5)的一端通过旋转柱(22)铰接有横板(4),所述横板(4)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腔(3),搅拌腔(3)靠近旋转柱(22)一端的侧壁上固定有电机(23),所述电机(23)远离旋转柱(22)一侧的搅拌腔(3)内部设有淤泥进入腔(24),且淤泥进入腔(24)通过第一淤泥吸入管(6)与第一吸污泵(8)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淤泥进入腔(2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搅拌螺杆(2),且搅拌螺杆(2)通过联轴器与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横板(4)远离旋转柱(2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刮板(1),第一刮板(1)远离横板(4)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淤泥进入口(25),且淤泥进入口(25)与淤泥进入腔(24)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仲明郭斌王建勋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益众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